大麥市街

大麥市街

大麥市街:位於西安市西大街西段路北,在北橋梓口北面營里寺門口。民國時北至廟后街、南至西大街統稱為大麥市街。1966年曾改稱前衛路,1972年恢復大麥市街舊稱。清末時,因北橋梓口有大的糧莊,糧食的交易也多集中於此,大麥市街也因此而得名。大麥市街的美食著名。,清末慈禧太后西逃經過大麥市街時,在一家叫“天錫樓”的泡饃館品嘗過羊肉泡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麥市街
  • 地址:西安市西大街西段路北
  • 又名:前衛路
  • 北至:廟后街
  • 南至:西大街
來源,飲食,民族,

來源

大麥市街歷史悠久,名稱也是一變再變,而今天我們所熟悉的“大麥市”這個叫法,是怎么來的呢?陝師大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史紅帥告訴記者,大麥市街名字的來歷,目前還沒有定論。不過,現在流傳的有關“大麥市”來歷的兩種說法都很有意思。第一種說法,是在清代時,在現廟后街的北邊,有一處糧倉,叫做永豐倉,是當時省內最大的公糧倉,儲存著從省內各地徵收上來的糧食。史紅帥說,清代,政府在豐年時收糧食,遇到災年,便低價將糧食賣出,由此平穩糧價。由於當時全省各地的糧食都要匯集到永豐倉,所以,大麥市街就成為運糧進出永豐倉的必經之路。並且,從清代前期開始,由於臨近糧倉,大麥市街道兩旁逐漸開設起許多私人經營的糧鋪,所以,史紅帥認為,以糧食“大麥”來命名這條街道並不是沒有可能。不過,史紅帥說:“關中等地區普遍種植的都是小麥,大麥的種植則很少。作為一個省內重要的糧倉,永豐倉里儲存的,以及周圍商鋪經營的糧食中,應以小麥為主,大麥應該不多,那么,以‘大麥’來命名街道,就顯得有些奇怪。”
有關“大麥市街”的來歷,還有一種說法,即此名有可能是由“轉音”而來。史紅帥說,西安老地名的來歷很複雜,其中,有不少都是因為人們讀錯了音,比如,“習武園”,就曾被稱為“西湖園”,那裡就是過去校場的所在地,而與“西湖”則沒有什麼關係。大麥市街這個名稱的來歷,也很有可能與轉音有關。清代時,在大麥市街的東側有一座營里寺,是專為方便當時軍隊中的回族將士做禮拜而建的,故名“營里”。相傳那時的營里寺修得很氣派,有一扇很大的大門,所以又俗稱大門寺,年長日久,“門”字便逐漸被讀成了“麥”。
來的另一種說法,稱:位於大麥市東側的營里寺,是明清專為軍隊回族將士做禮拜的寺院,因門樓十分壯麗,俗稱大門寺,年長日久,因“門”字回民讀為“埋”,就將大門寺演化為大麥市,即今大麥市街。

飲食

對於大部分老西安來說,對大麥市街印象最深刻的是這裡的小吃,而對於世代居住於大麥市街的老住戶來說,大麥市街則承載著他們的生活和美好時光。

民族

大麥市街的住戶主要以回族為主。清末按照當時的人口分布狀況,當時大麥市街里的大戶主要有“四大家”:丁,蘭,谷,趙“四大家族”。丁家世代書香門第,商鋪遍及各地;谷家以做旅館和商鋪生意發家;以及皮坊生意聞名的趙家和開私塾的蘭家;到了清末,從香米園遷來的楊家以“腳子幫”從事貨運事業而聞名。“腳子幫”則是清末民國初年對搬運工的稱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