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鱗擬棘鮃
- 拉丁學名:Citharoides macrolepidotus (Hubbs, 1915)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鰈形目
- 科:棘鮃科
- 屬:擬棘鮃屬
- 種:大鱗擬棘鮃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背鰭65~66;臀鰭44~47;胸鰭10(有眼側、無眼側);腹鰭I-5;尾鰭2+15+2。側線鱗42~43。鰓耙4(小)+1+8。
體長為體高2.5~2.6倍,為頭長3.2~3.3倍。頭長為吻長4.6~4.9倍,為上頜長2.2~2.3倍,為眼徑4.6~4.9倍。
口大而斜,兩側對稱。上頜骨後端達眼後部下方,下頜縫合部外側有1骨突。牙小,圓錐形,兩側同等發達,上下頜前部形成牙帶。左右鰓蓋膜分離。假鰓發達。第一鰓弓上枝鰓耙結節狀,下枝鰓耙較長,內緣有多行小刺,鰓弓外側有l行結節狀突起。鰓蓋條骨7。
鱗大,易脫落。有眼側被櫛鱗,無眼側被圓鱗。頭部除吻和上下頜外均被鱗。除尾鰭基外,各鰭均無鱗。左右側線同樣發達,在胸鰭基上方有一彎曲。有眼側側線鱗上的管後端分叉呈丫形。無顳上枝。
背鰭起點在無眼側後鼻孔後上方,鰭條向後漸增長,最後鰭條末端可達尾鰭前1/3處。臀鰭與背鰭同形。有眼側胸鰭較無眼側胸鰭稍短而細。左右腹鰭幾等大,有眼側腹鰭基底較長,起點稍前,但不達峽部前端。尾鰭圓。背鰭、臀鰭,有眼側胸鰭中部鰭條、腹鰭鰭條及尾鰭中部鰭條均分枝。尾柄長稍短於尾柄高。肛門和生殖突起均偏於有眼側。
有眼側淡褐色,背鰭、臀鰭、尾鰭和有眼側腹鰭散有小黑點;背鰭和臀鰭基底末端各具1黑斑。
棲息環境
為中小型暖水性底層海魚。在低緯度海區棲息地水較深,在東海區水較淺。在海南島東采的雌標本1959,IV,21,體長119.5毫米,卵巢IV期發育階段,最大卵徑0.533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