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鬍子雕

大鬍子雕

拉丁學名Gypaetus barbat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 Bearded Vuiture。

中文俗名: 薩哈勒圖-失勒 鬍子雕 髭兀鷲

分類地位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鷹科 Accipitridae

屬: 胡兀鷲屬 Gypaetus

種: 胡兀鷲 G. barbatus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鬍子雕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Aves
外形特徵,生活環境,生活習性,分布情況,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大型猛禽。全長105-133厘米,體重3.5~5.5公斤。上體黑而有銀灰色光澤,額及頭頂覆以淡灰褐色絨狀羽。下體淡棕色,尾羽銀灰色而沾黑。體型一般是雌鳥比雄鳥稍大。
虹膜-黃色/紅色;嘴-灰色;腳-灰色。
叫聲:通常不叫。繁殖期發出響亮哨音。

生活環境

喜棲息於開闊地區,象草原、凍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處,也喜歡落腳於海邊和內陸的岩石或懸崖之中。

生活習性

分布於新疆西部、青海、甘肅、寧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為留鳥。食腐。常在空中長時間的滑翔和盤旋,取食腐屍上其他食腐動物不能消化的部分,會把骨頭從高空拋向岩石打碎。胡兀鷲採用節省能量的飛行方式—翱翔,長時間、遠距離地盤旋著,由於翅形較尖,鼓動兩翼時與空氣摩擦常發出一種笛哨聲。一天可以翱翔9~10個小時,飛行高度達7000米以上。它們也可以藉助尾羽的活動和初級飛羽的微微轉動,在離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貼地面飛行。
大鬍子雕的視力很強,在視網膜的斑帶區中央凹內的視覺細胞有150~200萬個,大大高於人類在同樣區域的20萬個視覺細胞。它們也非常注意對烏鴉、鳶、豺、鬣狗等食屍動物的觀察,每當渡鴉發現食物而高聲鳴叫時,胡兀鷲便飛過來爭食,並將渡鴉擠到一旁;而當渡鴉發現危險飛走時,大鬍子雕也趕快隨之逃離。

分布情況

分布範圍:非洲、南歐、中東、東亞及中亞。
分布狀況:中國西部及中部山區,高可至海拔7000米。
主要分布省份: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湖北 四川 雲南 西藏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
托木爾峰 青海湖鳥島 蘆芽山 歷山 臥龍 芒康滇金絲猴 阿爾金山 白馬雪山(雲南) 額濟納胡楊林

保護級別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