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證名。瘟疫的一種也叫痄腮。見《醫方考·大頭瘟》。又名大頭風、大頭痛、時毒、大頭傷寒、蝦蟆瘟、捻頭瘟、大頭天行、疫毒等。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大頭瘟病
- 別名:痄腮
- 常見病因:風熱邪毒
- 常見症狀:全身憎寒,發熱,頭面紅腫疼痛等
病證名。瘟疫的一種也叫痄腮。見《醫方考·大頭瘟》。又名大頭風、大頭痛、時毒、大頭傷寒、蝦蟆瘟、捻頭瘟、大頭天行、疫毒等。
病證名。瘟疫的一種也叫痄腮。見《醫方考·大頭瘟》。又名大頭風、大頭痛、時毒、大頭傷寒、蝦蟆瘟、捻頭瘟、大頭天行、疫毒等。簡介以頭面部紅腫為特徵。多因天行邪毒侵及三陽經絡所致。《雜病源流犀燭·瘟疫源流》載大頭瘟症狀,發於鼻...
雛鴨大頭瘟,動物疾病,主要症狀是病鴨體溫升高,精神不振,絕食,兩腿發軟,不能行走,羽毛松亂,兩翅下垂,臥地不起,糞便呈灰綠色,頭部腫大。1. 症狀:病鴨體溫升高,精神不振,絕食,兩腿發軟,不能行走,羽毛松亂,兩翅下垂,臥地不起,糞便呈灰綠色,頭部腫大。2. 防治:目前尚無特效藥可以治療這種病...
瘟疫紅喉 瘟疫紅喉,病名,系指由瘟疫所致的項腫咽痛,口內喉中皆紅,甚則面目俱赤的病證。併發症 類今之腮腺炎。本病之病因多為感觸天行溫疫之邪,濕熱壅盛所致。又名顱鶿瘟,亦名大頭瘟,俗稱蝦蟆瘟。治宜清瀉諸經之火。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參見瘟毒喉痹條。
瘟毒喉痹 瘟毒喉痹,病名,系指咽喉紅腫疼痛,腫痛連及腮項頭面的病證。《景岳全書》卷二八:“瘟毒喉痹……俗人呼為蝦蟆瘟,又名顱鶿瘟,亦名大頭瘟。”本病多由感受天行瘟疫之氣,濕熱壅盛所致。治宜疏風清熱、解毒消腫。方和普濟消毒飲加減。本病類今之流行性腮腺炎。
大頭瘟·毒盛肺胃證 大頭瘟·毒盛肺胃證是一個病症名稱。
瘟毒 瘟毒,中醫藥學術語。瘟疫病邪中具有毒性者,即兼有易在皮肉組織蘊郁的特點,致病可兼見局部病變,如大頭瘟之類。
清瘟解毒丸,中成藥名。為清熱劑,具有清瘟解毒之功效。主治外感時疫,憎寒壯熱,頭痛無汗,口渴咽乾,痄腮,大頭瘟。藥品類型 處方藥 主要功效 清瘟解毒。適用病症 用於外感時疫,憎寒壯熱,頭痛無汗,口渴咽乾,痄腮,大頭瘟。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2克,一日2次;小兒酌減。藥性分析 方中大青葉、玄參清熱解毒;牛蒡子...
蔬菜日光性皮炎又稱“大頭瘟”或“大頭風”,常發於20至40歲的女性。兒童發病也較常見。此病發病較急,一般在進食野菜或蔬菜後5—20小時即發病。此皮炎是由於食用或接觸光感性蔬菜如榆樹葉、槐花、刺兒菜,馬齒莧、灰菜以及黃泥螺等,再經日光曝曬所致。於人體暴露部位出現浮腫、瘀斑等急性皮膚損害,嚴重的會出現水皰...
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五:“腸風髒毒,自屬滯下門。髒毒,即是髒中積毒。”②指內傷積久所致的糞後下 毒根摘要:毒根證名。癰疽瘡瘍面之惡肉經治難消者。出《外科證治全生集》卷一。患者瘡口有惡肉突起者,名曰毒 時毒摘要:時毒切忌傳染。”又名疫毒、大頭天行、大頭瘟、蝦蟆瘟、抱頭火丹、尖頭瘟等。
八聖散,中醫方劑名。具有透衛清熱,解毒消腫的功效。主治大頭瘟病,額大項腫。《壽世保元》卷二 組成 黃芩、黃連、黃柏、蒲黃、雄黃、蛇蛻、雞內金、白丁香。用量 黃芩5錢,黃連5錢,黃柏5錢,蒲黃5錢,雄黃2錢,蛇蛻(炒)2錢,雞內金2錢,白丁香2錢。用法 每服1錢,用藍靛根煎湯送下。功用 透衛清熱,...
本方用於大頭瘟病,臨床套用以頭面紅腫焮痛,目不能開,舌紅少苔,脈浮數有力為辨證要點。加減化裁 若大便秘結者,可加酒大黃以瀉熱通便;腮腺炎並發睪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龍膽草以瀉肝經濕熱。重要文獻摘要 1.《東垣試效方》:“用黃芩、黃連味苦寒,瀉心肺間熱以為君;橘紅苦辛,玄參苦寒,生甘草甘寒...
黃芩黃連甘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保命歌括》卷六。主治小兒大頭瘟病。組成 黃芩(酒炒)、黃連(酒炒)、生甘草各等分。用法用量 上哎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徐徐呷之,不住服。主治 小兒大頭瘟病。附註 劑畢未退,再用大黃(煨)、黍粘子各等分,水煎,去滓,入芒消等分,再煎,亦徐徐呷之,無令...
[13] 大頭天行:病名,又稱大頭瘟、大頭風、大頭傷寒,是感受風溫時毒,邪氣入侵肺胃而發,以頭面紅腫或咽喉腫痛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天行,亦稱時行、時氣,即流行病。[14] 下:為動用法,給……瀉下。下句“復下之”的“下”,同此。[15] 效:名詞用作動詞,見效,奏效,謂取得了應有的效果。[16] ...
中醫學認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為主,可由風濕熱諸邪化火而致。其中發於顏面者,又稱抱頭火丹或大頭瘟;發於下肢者,稱為流火;發生於新生兒或小兒的丹毒,稱赤游丹或游火。辨證論治可分為四型。局部可用清熱解毒之中藥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馬齒莧、芙蓉葉、綠豆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乾則換之。中後期紅腫...
7.5克 黃連(酒炒)4.5克 桔梗4.5克 連翹 牛蒡子(另研)玄參各3克 大黃荊芥防風 羌活各0.9克 石膏4.5克 甘草3克 【功能主治】治積熱在上,頭頂腫起,或面腫,或從耳根上起,俗曰大頭瘟,並治煙瘴。【用法用量】上銼一劑。加生薑1片,水煎,食後分二十次溫服。【摘錄】《萬病回春》卷二 ...
南板藍根,中藥名。為爵床科植物馬藍的乾燥根和根莖,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避疫殺蟲。入肝、胃經。治傷寒發斑,丹毒,瘟疫發頤及大頭瘟。”入藥部位 爵床科植物馬藍的乾燥根和根莖。性味 苦,寒。歸經 歸心、胃經。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主治 溫疫時毒,發熱...
《萬病回春》:“萬曆丙戌春,余寓大梁,屬瘟疫大作,士民多斃其證,閭巷相染,甚至滅門。其症頭疼身痛、憎寒壯熱、頭面頸項赤腫、咽喉腫痛、昏憒等症,此乃冬應寒而反熱,人受不正之氣,至春發為瘟疫,至夏發為熱病,名日大頭瘟,大熱之證也。余發一秘方,名二聖救苦丸,用牙皂以開關竅而發其表,大黃...
4.5g)。用法 上銼1劑,生薑煎,溫服。功用 清熱解毒,瀉火消腫。主治 大頭天行病,腮頰頸項腫脹,頭疼發熱,症似傷寒,兼治啞聲。附註 附方 八聖散 組成:黃芩、黃連。黃柏、蒲黃各15g,雄黃、蛇蛻(炒)、雞內金、白丁香各6g 功用:清熱解毒 主治:大頭瘟病。額大頂腫 出處:《壽世保元》卷二 ...
抱頭火丹為病症名。指生於頭面的丹毒。發於頭面部,皮膚紅熾熱,腫脹疼痛。疾病。出自《瘍科心得集·辨大頭瘟抱頭火丹毒論》。發於頭面部的丹毒。多為風熱化火而成。一般由皮膚、鼻黏膜破損,抓頭挖耳挖鼻引起。發於頭面部,皮膚紅熾熱,腫脹疼痛,甚則發生水皰,眼瞼腫脹難睜 參見丹毒:丹毒為病症名。是由於...
【主治】溫熱、瘟疫,邪熱充斥內外,阻滯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致頭面腫大,咽喉腫痛,胸膈滿悶,嘔吐腹痛,發斑出血,丹毒,譫語狂亂,不省人事,絞腸痧(腹痛),吐瀉不出,胸煩膈熱,疙疸瘟(紅腫成塊),大頭瘟(頭部赤腫),蛤蟆瘟(頸項腫大),以及丹毒、麻風。【製法】上為細末,合研勻。【用法】病輕...
《醫方經驗彙編》有水陸三仙膏,由鮮荷葉、鮮菊葉、赤小豆組成,蜜和調塗局部,治療重症大頭瘟、頭面焮腫等病。藥品簡介 本方由芡實末、金櫻子,鹽湯送服。虛所致的男子遺精白濁、女子帶下,以及小便頻數、遺尿等症。有益腎滋陰、收斂固攝之功。「水陸」,指兩藥生長環境,芡實生長在水中,而金櫻子則長於山上...
方解:本病系因腮腺炎(瘟毒)所致。古屬“痄腮”,“蛤蟆瘟”,“大頭瘟”等範疇。板蘭根具清熱解毒之功,自古用力治療“大頭瘟”之主藥。現代研究有抗病毒、抗菌的作用,故用以治療本病方簡效宏。類 別:其它 備 註:呼吸道隔離,臥床休息,多飲水;食後嗽口,保證口腔衛生;忌食酸辣及硬 ...
一是邪遏經絡,因氣血凝滯而致局部紅腫、疼痛、破潰糜爛,常見於大頭瘟、痄腮、發頤、爛喉痧、癰疔等病中。二是邪氣閉塞竅道,出現種種危重症候,如邱結腸腑而致腑氣不通,邪閉心包而致神昏譫語等。臨床症狀 壯熱不退,口渴心煩,胸悶不適,噁心嘔吐,腹痛劇烈,里急後重,利下膿血,紫紅量大 病理診斷 1....
則可慰編者之心。目錄 傷寒 中風 瘟疫 大頭瘟 咳喘 胃痛 痞滿 傷食 泄瀉 痢疾 瘧疾 霍亂 腹痛 黃疸(附:膽癉)積聚 頭痛 眩暈 水腫 淋證 癃閉 消渴 腰痛 痹證 痙證 腳氣 麻木 虛勞 血證 癲狂 崩漏 帶下 驚風 胎瘤 瘡瘍 麻風 疝氣 狐惑 前陰臊臭 面熱 面寒 面黑 目疾 牙痛 附錄:方劑索引 ...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主治 身中大熱,胸心煩滿毒熱。附方 名稱:玄參寒水石湯 組成:羚羊角、大青各五錢,玄參二兩,升麻七分半,寒水石一兩二錢半,射干七分半,芒消七分半 用法:水四升,煎一升半,入消化,分三四服,時時呷之 主治:大頭瘟病不退 出處:《保命歌括》卷六 ...
3.如意金黃散:生南星、陳皮、蒼朮各二斤、黃柏五斤、薑黃五斤、白芷五斤、甘草二斤、厚朴二斤、大黃五斤、天花粉十斤,研磨成粉末,用細絹籮篩,貯磁罐中,用時以醋調之敷腫處,乾則再以醋潤之。該方法適宜於大頭瘟病。藥物吹喉 1.玉鑰匙:焰硝75克、硼砂25克、冰片5克、僵蠶5克,研極細末,調勻,...
毒速平,藥品,主治禽的瘟熱性疾病,如禽流行性感冒、法氏囊、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禽痘、鴨病毒性肝炎、花肝病、大頭瘟等。主要成份 乙基金絲桃素提取物、甲磺酸達氟沙星、綠原酸、靈芝多糖、干擾素、抗病毒因子等。用法用量 本品100g加入300Kg清水或拌料150Kg集中用藥,連用3-5天。重症酌情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