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靚村

大靚村,位於布吉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5千米。與大坡頭村、石龍坑村、細靚村相鄰。始建於清代,居住在雞公山附近的曾姓、張姓、李姓集中在此建房立村而形成。該村坐落於雞公山山間谷地,村內原有方田坑、屈頭山等山丘,村口原有魚塘、水井,現均已被推倒填平;布吉河蕉坑支流流經村西北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靚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水徑社區
  • 地理位置:布吉街道西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寶安縣布吉鄉;1958年10月,屬紅旗公社;1959年1月,屬布吉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華區布吉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布吉公社;1983年7月,屬布吉區;1986年10月,屬布吉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2004年,屬布吉街道水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曾姓,明朝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東莞;清朝從東莞遷移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42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84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10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2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3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3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人,分布在英國、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花生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1984年建成第一棟廠房,現有廠房多棟,主要用於生產服裝。1992年建成村辦公樓,4層共約600平方米。現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及管理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圓籠粄、冬至的蘿蔔粄。吉華路、清平高速S209線、大靚路經過該村。1970年通電,198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6年通自來水、通電話,1996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翠楓學校,2015年有9個年級、52個班,在校學生2650人、教職工128人。還有村民活動中心、足球場、籃球場,兵乓球檯、遊樂場等文體設施。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60座。代表性民居有民兵房,建於民國初期,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三合土牆體,頂覆灰瓦;在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前期,供民兵活動及村集體召開會議用。
雞公山坳一帶原是大靚村曾姓祖輩的開基之地,還建有七聖宮,供奉七聖娘娘。七聖宮(廟)坐落於雞公山下平坦的坳地中央,三面環山,西北向東南,始建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歷經多次修繕,並於2013年8月擴建重修。廟前有寬闊的場地,還有一條大路通往東面的細靚村。廟縱深8米,場寬6米,高6.8米,牆體為磚結構,三開間兩進,尖山頂,平脊,船形垂脊,頂覆綠琉璃瓦;大門兩側有楹聯“萬年慈德長流世:七宿祥光遠照人”。每逢正月十八(開印)、衣歷七月初七(七姐誕)、十二月十八(複印)有村民前往參拜。
每年清明節、重陽節,村民到恩德墓園祭拜祖先。該村沿襲“七姐誕”習俗,形成於清代,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舉辦,又稱“拜七姐”。這天村民會準備一些紙紮祭品到七聖宮祭拜。
據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在其所著的《曾生回憶錄》中提及,抗日戰爭期間,東江縱隊在雞公山、蕉坑包括七聖宮在內一帶活動,召開了有名的上下坪會議。這一帶是東江縱隊第四、第五大隊的游擊活動區,也是東江縱隊營救香港文化名人的前哨點。據該村一些老人回憶,經常有抗日游擊隊員在七聖宮休整、傳遞情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