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歷史,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土壤礦產,水文,植被,生物資源,氣候,村落特色,選址理念,村落格局,建村智慧,經濟社會,經濟,人口,主要景點,瀍源公園,九泉水庫,龍泉濕地公園,民居院落,歷史文化,地名由來,歷史人物,傳統民俗,文物古蹟,非遺項目,村志族譜,物產美食,物產,美食,所獲榮譽,
村落歷史
早在人類文明的原始時期,寺河南村大陽河村便已經出現了人類聚居和文明的傳承。
據史料記載,從前村莊僅有不多幾戶齊姓人家,自從明末崇禎年間的大商戶賈姓遷住以後,才形成了規模。賈姓於明末崇禎年間由瀍河南岸嶺上的賈泘沱村遷入,之後又有張、王、陳等姓陸續遷入。
民國時期,大陽河村曾設保,管轄方圓多村。
1958年,長華鄉改為人民公社,在大陽河設寺河南管理區,管轄牛步河、賈泘沱等村。
1961年,寺河南由區升格為公社,與長華公社身份互換。
1962年撤區並社,寺河南成為生產大隊,此後大陽河變成了寺河南的一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陽河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城關鎮,地處邙山腹地,北緯34°48'、東經112°24'。距縣城中心區3公里,距洛陽市15公里,村域面積1.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大陽河村地處豫西丘陵地區,海拔高度262米,地面相對寬闊。村莊位於南北兩嶺之間的陽坡,東邊不遠也有山嶺,呈三山圍屏之勢。
土壤礦產
大陽河村礦產主要有原煤、紫砂岩、砂岩、沙、粘土等5種。土質比較疏鬆,易於植物生長。
水文
大陽河村半數區域處於河川地帶,水資源豐富,發源於孟津縣橫水鎮的瀍河南北貫穿全村,地下水埋藏多在80—250米之間。
植被
大陽河村樹種主要有泡桐、楊、柳、中國槐、刺槐等用材樹種和梨、蘋果、桃、柿子、杏等果木樹種以及杜仲、銀杏、花椒等特用經濟樹種。其餘多是野生自然分布和庭院綠化觀賞樹種。
生物資源
大陽河村動物種類繁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鴇、黑鸛、白鸛、金雕、白肩雕、白頭鶴、白鶴、玉帶海雕、白尾海雕、丹頂鶴等10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灰鶴、白琵鷺等31種。
氣候
大陽河村屬亞熱帶和溫帶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13.7℃,年均降水量650.2毫米。受季風環流影響明顯,春季多風常乾旱,夏季炎熱雨充沛,秋高氣爽日照長,冬季寒冷雨雪稀。1月最冷,平均為-0.5℃,7月最熱平均為26.2℃。
村落特色
選址理念
大陽河村先民在建村選址上時十分講究,擇水而居,臨古道而建,村落位於兩山夾一川的平坦腹地,坐落於陽坡,不僅南北有山做屏,西邊不遠也有山嶺可當西來寒流,形成三山圍屏之勢。瀍河猶如玉帶,漫繞村南流過。這裡陽光充足,水源豐富,風景秀麗,避風避暑條件好,抗災能力強。
村落格局
大陽河村村莊占地面積320畝,改革開放前絕大多數人沿瀍河岸邊居住,後來經濟條件好轉,部分人北遷嶺上居住,由此形成新、老兩個住宅區。沿河老村有寨里、橋頭、後溝、南場、東窩、北梁等5個居住點,占地150畝。村落內古建築群有瀍陽義學、倉院、祠堂和三十餘套民宅等組成,分布在瀍河岸邊2平方公里的範圍之內,以古寨裡面最為集中。
古寨位於老村中部,臨水而結,東西環溝,背對山嶺,占地42000平方米。寨牆或高或低因勢而築,或土或磚因需用材,它與周圍山水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如今寨牆多處被拆除,局部保存良好,便於恢復。古寨及周圍聚集著古民宅三十餘套明清古民居、納入統計的古建築總建築面積為10981平方米,有房386間、窯洞69孔,占地面積16082平方米。明清民居建築形式有一進、二進、三進和四進合院式院落。這些古建築基本上都是賈姓資產,建築年代為明末和清早中期。從賈氏先祖明崇貞年間遷住大陽河開始,歷經八代200餘年,形成當今看到之規模。另外,還有大量地坑院。
建村智慧
大陽河村有古地道通聯,建宅時就把地道出入口一併設計,下與各家後室相通,上與寨頂相連,一條秘密地道,將各戶、寨頂緊密連線起來,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安全防範網。
在古宅的建築類型上,有多層院落豪宅,有四合院,有地坑院,階級劃分比較分明,各家根據自己的財力來定,不強求一致。這樣反倒增加了古村落的內涵。在用料上,力求節儉。即使最有影響的宅院,牆體也是磚混結構,即內土坯外包磚。這說明古人慎重使用一磚一木,也說明建套像樣的宅院絕非易事。
村內典型的院落都是圍中主線而建,客廳和上房中門相通,兩邊留甬道。客廳雕樑畫棟裝修華麗,對廈和靠山窯雙層,房頂“五脊六獸”,磚雕、木雕精細,可以當做藝術品收存。相當一部分靠山窯的上方,嵌有青石橫額。如村民賈西安家的崖壁上有三塊橫額,東邊一塊的文字是“輝東壁”,西邊一塊的文字是“邁西清”,中間一塊的文字是“惠迪吉”。
經濟社會
經濟
大陽河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和養殖業。
2015年,大陽河村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1506元。
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大陽河村戶籍人口912人,常住人口886人。
主要景點
瀍源公園
瀍源公園位於大陽河村東2公里處的瀍河下游;該公園位於孟津縣城南部,總面積642畝,以濕地保護、文化娛樂、觀景休閒功能為主。
九泉水庫
九泉水庫位於大陽河村西側2公里處的瀍河上游。以水源供給、生態保護、灌溉調控、文化休閒為重點,是孟津縣水源地保護工程。
龍泉濕地公園
龍泉濕地公園位於大陽河村東北,對岸山嶺上是生態防護林,濕地南北長3100米,占地1920畝,包含生態度假村、綠地園林、主題樂園三個主要功能區。
民居院落
後溝古宅宅院坐西向東,由主宅和車院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946平方米,建築年代清中期。主宅為二進院,前院高后院低,非一個平面。主宅前院有臨街房和客廳,後院有兩廂和靠山窯,房17間(臨街5間、客廳3間、兩廂9間),磚箍窯3孔。總建築面積409平方米,其中房建築面積289平方米,窯建築面積120平方米。
房屋為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位於寨里最東端,坐北向南,房22間,磚箍窯6孔,占地面積1037平方米,建築年代清中期。該宅三層院,前院由下院房、臨街房組成,中院由客廳、兩廂、配房組成,後院由對廈、靠山窯組成。
客廳為主體建築,居中。對廈內設隔棚,為雙層。靠山窯雙圈,上下兩層。
客廳以前,有部分房屋倒塌,最前排房屋以非原狀。
房屋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位於寨里東端,坐北向南,房20間,磚箍窯6孔,占地面積823平方米,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該宅三層院,前院由臨街房、客廳組成,中院由兩廂、上房組成,後院由對廈、靠山窯組成。
客廳為主體建築,未居中,在右側留便道。上房右端緊接與鄰戶的隔牆,房下設後院通道。上房左端為廁所。靠山窯雙圈,上下兩層。房屋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位於寨里東部,坐北向南,房20間,磚箍窯3孔,占地面積923平方米,建築年代清雍正年間。該宅三層院,前院由臨街房、客廳組成,中院由兩廂、上房組成,後院由對廈、靠山窯組成。中間的孔靠山窯,在隔棚的樓梯下開有地道入口。客廳為主體建築,未居中,在右側留便道。上房居中,右留便道,左為廁所。靠山窯內設隔棚,上有天窯。保存現狀良好。
房屋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位於寨里中部,坐北向南,房20間,磚箍窯1孔,占地面積710平方米,建築年代清中期。該宅三層院,前院由臨街房、客廳組成,中院由偏房、上房組成,後院由對廈、靠山窯組成。窯後牆上的壁櫃內有地道入口。客廳為主體建築,未居中,右留便道。上房右端緊接與鄰戶的隔牆,房下設後院通道,左端為廁所。對廈內設隔棚,為雙層。靠山窯居中,內設隔棚,上有天窯。臨街房已改變原狀。
房屋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位於寨里中部,坐北向南,房20間,磚箍窯1孔,占地面積710平方米,建築年代清中期。該宅三層院,前院由臨街房、客廳組成,中院由偏房、上房組成,後院由對廈、靠山窯組成。窯後牆上的壁櫃內有地道入口。客廳為主體建築,未居中,右留便道。上房右端緊接與鄰戶的隔牆,房下設後院通道,左端為廁所。對廈內設隔棚,為雙層。靠山窯居中,內設隔棚,上有天窯。臨街房已改變原狀。
房屋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寨里6號院位於寨里中部,坐北向南,房19間,磚箍窯6孔,占地面積85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71平方米,建築年代清中期。該宅三層院,前院由下院房、臨街房、偏房組成,中院為客廳,後院由對廈、靠山窯組成。
客廳為主體建築。對廈內設隔棚,為雙層。靠山窯雙券,上下兩層。
該宅特點兩邊不留便道,通路均從房下穿過。客廳後門也做日常通路。客廳、臨街房坍塌。
房屋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寨外1號院位於古寨東瀍河邊,坐東向西,房37間,磚箍窯8孔,占地面積1493平方米,建築年代清嘉慶年間。該宅系兩戶連體二層院,前院由臨街房、偏房、大小兩個客廳組成,後院由對廈、偏房和兩套上房組成。臨街9間通連,門開偏北。兩個客廳南北並排。小客廳在北,3間,長9米,寬高各8米。大客廳5間,長16米,寬前突1.3米計9.3米,與小客廳同高。通道留在兩個客廳之間。上房為二層,下面為磚箍窯。兩套上房之間留有後門通道。該宅緊貼文昌閣北側,前半部加北側後院對廈在土改時劃歸為集體財產,與文昌閣一起成為寺河南村學校用房,30餘年後學校搬離,房屋閒置。保存現狀良好。
房屋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倉院位於古寨東邊,坐北向南,房25間,磚箍窯3孔,占地面積792平方米。建於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3月。該宅三層院,前院由側房、臨街房組成,中院由偏房、客廳組成,後院由對廈、上房組成。客廳為主體建築,居中,左右兩邊留便道。對廈內設隔棚,為雙層。上房雙層,底部為磚箍窯。曾因長期作為賈氏家族糧倉使用,人們習慣上一直叫它倉院。
房屋磚木結構,屋頂為瓦木結構,牆體以磚土為建築材料。內部裝飾白灰色。
賈建太地坑院系大陽河村最古老的地坑院。位置緊貼東寨牆,在後溝的最南端。築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年(1783年),建宅人賈榮升。屬於四方天井院,臨溝開洞作為出路。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大陽河村坊間有這么一個傳說:“后羿射日,九日之中有其三落在了大陽河一帶,所以有了三陽之分”。而貫穿村落的瀍河便有大陽、中陽、小陽之分,寓意三陽開泰,村名也是迎合此意而定。
歷史人物
張輏:原名張玉麒。清嘉慶六年(1801年)15歲進士及第,欽點翰林院,人稱神童。後遷居鄰村牛步河。
賈之彥:字漢公,號瀍溪,洛陽孟津大陽河村人,傳為洛陽名宗,賈誼之後。清康熙辛未年間(1691年)進士,做過甘肅會寧邑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他辭官回歸故里,在村中建立義學“瀍陽書齋”又名“文昌閣”,親自啟教後生。
傳統民俗
大陽河村社火形成於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由賈三祜發起,其初為慶賀賈氏祠堂落成,只有排鼓,表演些民間故事,隨著村人增加,內容越來越多。如今有排鼓、舞獅、高蹺、雜耍、民間故事表演等。初期在農曆二月初三廟會表演,後來改為正月十五。每次參加200餘人。
文物古蹟
大陽河遺址位於瀍河北岸丘陵台地,即城關鎮寺河南村大陽河自然村,地處瀍河北岸的台地上。2000年8月1日,孟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南北長420米,東西寬410米。在以往的文物調查中發現有龍山文化遺存,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在該遺址採集的遺物主要是一些輪制灰陶殘片,陶質較硬,火候較高,紋飾有較細的繩紋、弦紋、附加堆紋,有的陶片為繩紋和附加堆紋兼施,器類有:帶鋬罐、卷沿罐、小口尊、卷沿盆、圜底罐、卵形瓮等,另見石鏟殘塊。採集到的遺物均屬二里頭文化的中晚期,當是一處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遺址。大陽河遺址分布範圍較廣,保存比較完好,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層堆積明顯,是研究伊洛地區邙山丘陵地帶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商周文化面貌一處重要古文化遺址。大陽河遺址是一處以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為主要文物內涵的古文化遺址,其文化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伊洛地區邙山丘陵地帶遺存的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面貌,對研究黃河南岸丘陵地區當時人們的社會組織和社會發展階段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是第七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瀍河義學位於大陽河村中瀍河邊,坐北向南,由配房和教學樓兩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300平方米。配房4間,面西,建築面積65平方米。教學樓名曰“文昌閣”,面南,2層,底層磚箍窯3孔,上層通房3間,計建築面積110平方米。建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主樓保存較好,配房已無。是孟津縣文物保護單位。
中陽寺遺址位於大陽河老村西北處,與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形成疊加。寺廟供奉釋迦摩尼佛祖,最後一名主持法名善果。中陽寺原名重陽寺,屬於官建寺廟,與白馬寺遙相呼應,鼎盛時期擁地500畝,其規模超過了當年的白馬寺,後來在戰亂中頹廢。據傳初建漢代,後被大水沖毀。大水沖毀後,有錢勢者把此地視為風水寶地建陰宅。曾發現唐人墓誌蓋,長寬75*75厘米,高16厘米,頂部篆書:“大唐故朝散大夫襄州長史司馬公之志。”據載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月初八,朝廷下撥黃金五萬兩重建,由司禮太監(總管)派下屬官員嚴茂卿監工。寺院座北面南,北依邙山,面對瀍水。山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沿正軸線依次是天王殿、大雄殿、大佛殿,兩側建築左右對稱。相傳中陽寺與白馬寺的大鈡為姊妹鐘,一方擊鳴,另一方回應。
古寨位於大陽河老村中部,臨水而結,東西環溝,背對山嶺,占地42000平方米。寨牆或高或低因勢而築,高處為15米,或土或磚因需用材,它與周圍山水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如今寨牆多被拆除,遺址保存良好,便於恢復。
《瀍陽義學記》是賈之彥在瀍陽義學時期(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夏)所撰《瀍陽義學記》鑲嵌在瀍陽義學主體建築文昌閣的上層瓦房內,保存完好。
《訓蒙要略》被篆刻在文昌閣內的兩通石碑上,至今保存完好,村內有對碑文進行拓片,《訓蒙要略》是賈之彥對學生進行教育的“行為準則”,內容四字一頓,八字一句:“天地之內,惟人為靈;欲令成人,需先正蒙。”“先生講書,傾心敬聽;再將註解,細加研窮。”全文共12小篇2200多字,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古地道位於岸邊瀍河明清古民宅的下面,是一條東西貫通的地道,連線著每套民宅和寨頂。古地道內部五步一窯,十步一洞,用翻井分成若干段落,或高或低因勢而掘,地下即可藏物,又可防匪。抗戰期間,曾經在抗擊倭寇中發揮過一定作用。
非遺項目
清朝道光年間(1830年左右),一個外地姓陳的到村里捏麵人,賈樂群酷愛,把姓陳的留在家裡學了三天,會了這門手藝,代代相傳,如今繼承人賈福來的手藝早已超出了前人,名傳四方。
民國十八年(1929年),賈銳軒家道衰落,利用繪畫技能,臨近春節賣年畫,後來學他的人越來越多,形成氣候。現今已經發展到開始畫牡丹畫、剪紙等,參加人數達16人。
村志族譜
大陽河村絕大多數是賈姓,其他姓沒有編撰村族譜的。
清康熙四十六年年(1782年),賈之彥給他父親賈體心也即大陽河第一代始祖立碑,碑文詳細介紹了祖根及大陽河賈氏繁衍情況,可算為一篇賈氏族譜。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賈治安修賈氏族譜。光緒二年(1876年),賈季允許續族譜。民國十四年(1925年),賈雲漢第二次續族譜。2008年至2013年,賈瑞益、賈紅旗父子第三次續族譜。
《訓蒙要略——洛陽賈之彥莫公甫輯》,為清康熙年間洛陽文昌閣碑文,進士賈之彥所著,為當時文昌閣內學子奉行的行為規範,流傳至今。
物產美食
物產
大陽河適合小麥、玉米、紅薯、花生生長。畝產小麥400公斤、玉米500公斤、紅薯3000公斤。畝均產糧價值2000元。適合種植泡桐和桃梨等。最宜牡丹生長,牡丹已經形成產業,種植面積達800畝,每畝年產值4000元。
美食
瀍嶺漿麵條:把綠豆拉碎發漿,發漿時摻入少許大楊葉,這是大陽河一帶村民發漿不同他人之處。大楊葉是邙山嶺上一種像楊葉的草,莖梗掐短冒白津,富有營養。做飯時先熬漿去浮沫,再煮黃豆、下手擀麵、放蔥姜香菜和芹菜。食用時配辣椒油、糖蒜、老紅椿葉摻青椒碾出來的辣菜。
所獲榮譽
2019年6月6日,大陽河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公布為第五批
中國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