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增生是由丹納於19世紀提出的一種有關地殼演化的理論,認為大陸是在大洋盆地中由逐漸增加的大陸物質圍繞著原始的陸核生長起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陸增生
- 外文名:continental accretion
- 提出者:丹納
- 時間:19世紀
來源,內容,機制及方式,發生時期,造山作用與大陸增生,典型例子,套用學科,
來源
內容
認為大陸是通過新生大陸物質向原始陸核周緣添加而逐漸增長的。新生大陸物質積聚主記汽於陸核邊緣的地槽內,後經造山運動而固化,成為大陸的一部分;發戀頌良育於其外側的更新地槽的固結,使大陸面積進一步擴大,即形成所謂的“地槽遷移”。
這個假說當時沒有被地質學界普遍接受,但在20世紀60年代板塊學說興起之後,仍被套用照戒匪於解釋大陸的增生。不同的是,板塊構造說認為在主動大陸邊緣,由岩漿活動引起酸性物質的不斷增加,以及地體或島弧與大陸、大陸與大陸的碰撞拼合作用等導致的陸殼不斷增長擴大的現象,叫大陸增生。增長到相當大的大陸地塊又可以由於地幔對流作用,在岩石淚蘭嚷龍圈發生離散的地方被裂解,而當破裂了的陸塊漂移離開時,便產生新的洋盆,於是每一個大陸碎塊都將成為進一步增生的獨立陸核。
機制及方式
新的研究認為,大陸恥巴糠定增生可以有多種機制和方式,有側向和垂向的加積增生。
發生時期
造山作用與大陸增生
有學者認為增生造山作用貫穿地球歷史,是大陸增生的重要方式。
增生造山過程表現為洋殼消減產生島弧或陸緣弧的過程,包括增生雜岩的側向生長、弧-弧和弧-陸拼貼等過程, 雙變質帶也是增生的一部分。按造山作用的概念來歸納,可分為兩種造山作用, 即前鋒弧的弧前增生造山作用或突厥型造山作用和弧後萎縮造山作用。前鋒弧的弧前增生作用,主要表現為增生雜岩的向洋增生,岩漿前鋒也可能會隨之遷移,這種情況僅發生在大洋板塊後退式俯衝,如果俯衝邊界為侵蝕型俯衝邊界,則增生雜岩不發育,僅發育岩漿弧。一種可能,後退式俯衝作用會導致與大洋板塊中的洋底高原、海山的拼貼;另一種可能,由於大洋板塊演化俯衝方向或洋中脊擴張方式的改變導致與其他弧、外來地體的碰撞拼貼。如果大洋兩側都是後退式的俯衝,則最終導致前鋒弧與前鋒弧的對接,導致大洋的消亡,如古亞洲洋的消亡和特提斯大洋都是這種消亡模式。弧後萎縮作用導致弧後消減帶的形成,進而導致弧-弧、弧-陸碰撞。
典型例子
歐亞大陸是大陸增長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歐亞大陸具有鑲嵌狀構造型式,它由無數穩定地塊被造山帶環繞所端蘭凳構成。顯然,歐亞大陸是由無數個具有不同特點和成因的小地塊並接而成的一個複合大陸。這些小地塊彼此接近並最終碰撞到一起形成這一較大型的大陸。造山帶是將這些較小地塊焊接起來的縫合線。主要的碰撞事件發生在晚前寒武紀和顯生宙。歐亞大陸內最大的穩定地塊是克拉通或先前的大陸:東歐、西伯利亞、印度、華北和楊子克拉通。它們構成了歐亞大陸的骨架。此外,許多小地塊或微大陸包括在造山帶內的生長大陸中,象塔里木、卡薩克斯坦、印度支那、中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