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正月,雍正皇帝建覺生寺(即大鐘寺)。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冬,覺生寺建成。
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永樂大鐘移至覺生寺,大鐘懸掛與大鐘樓建造工程完工。
自清乾隆八年起至清末,覺生寺成為清代皇室祈雨拜天的宗教場所。
民國時期,覺生寺由行使神權的皇家祈雨場所逐步進入平民化時期,並成為京城幾大廟會舉辦地之一。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覺生寺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0年3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大鐘寺文物保管所。
1980年10月12日,大鐘寺展覽正式對外開放。
1985年10月4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成立。
1986年3月30日,舉辦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南門開放儀式。
1986年10月7日,大鐘寺當選為新北京16景之一。
1990年3月19日,北京市文物局召開辦公會討論大鐘寺東路修繕規劃。會議確立了在大鐘寺原有格局上修建、復建的決定。
1996年12月27日,大鐘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2月,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電力增容改造工程開工。
2000年7月5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避雷工程開工。
館舍館藏
永樂大鐘,鑄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鑄造。通高675厘米,口徑330厘米,重46500千克。鐘身遍鑄佛教經咒銘文,有漢梵兩種文字,總計達23萬多字。永樂大鐘以“世界銘文字數第一”入選“北京世界旅遊之最。”永樂大鐘是在明代鑄造技術最發達的時期鑄成的,是這一時代集冶金技術之大成者,是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 |
鎏金銅鐘,鑄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通高45.9厘米,口徑31.4厘米。整個鐘體自上而下分成六個部分,每部分都飾以不同的鎏金紋飾。依次為 :一、方折回紋;二、雲雷地饕餮紋;三、底紋為錦紋,上飾纏枝蓮花;四、開光內鑄有篆書的鐘款識,間飾蓮花;五 、雲雷紋地上飾變形龍紋;六、雲龍戲珠圖案。 | |
弘治道鐘,鑄於明弘治五年(1492年),通高124.5厘米,口徑89.5厘米,重514千克。鐘鈕為交龍蒲牢鈕,龍身相互交纏。鐘肩飾蓮瓣花紋二十八朵,蓮花瓣內鑄二十八星宿名。鐘體無任何分區,鑄滿文字。鐘腰處有蓮花牌位,鑄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鐘身文字全部為橫向排列,其中起始部位鑄有《北方真武經》。鐘體下部平均分布八卦符號,鐘裙部鑄滿道教符號。 | |
三十五佛名鐘,鑄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通高105.3厘米,口徑68厘米,重188千克。青銅材質。鐘鈕為雙龍頭蒲牢鈕。鐘肩飾蓮瓣花紋十六朵。鐘體上半部銘文區內鑄滿三十五佛名號。下半部鑄有捐資鑄鐘的太監姓名。鐘裙鑄滿波浪及四個鐘月。 | |
雲紋銅鐘,鑄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通高118.7厘米,口徑72.2厘米,重212千克。鐘身各分區內布滿浮雕狀雲紋,中間皆為雲紋組成的“王”字。鐘月間飾以雲紋、飛龍及波濤的浮雕。 | |
萬善寺銅鐘,鑄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通高110厘米,口徑78.7厘米,重228千克。鐘身鑄有一部《阿彌陀經》,在經文中間還鑄有一些精緻的小圖形,有蟠螭紋、陰陽魚、香爐、寶瓶、卍字元號、雙魚、小龍、雲頭等。 | |
乾隆銅鐘,鑄於清乾隆年(1736~1796年),體高210.7厘米,鈕高43.5厘米,口徑157厘米,重3108千克。青銅材質。鐘鈕為雙龍頭蒲牢鈕,鐘體自肩下逐漸外敞,鐘肩飾蓮瓣花紋二十朵,蓮瓣內亦有紋飾。 | |
基本陳列
有《大鐘寺歷史沿革陳列》、《古鐘簡史陳列》、《鑄鐘工藝陳列》、《鐘王銘文陳列》等基本陳列。還設定了供觀眾敲擊和娛樂的編鐘、佛鐘和龍洗。該館出版有《古鐘文化》叢書。
組織機構
辦公室:負責博物館行政、財務、人事、後勤管理工作,聯繫政府職能部門,協調單位各部(科)室間的工作,保證館領導對下級的指令通達和單位各項工作的有序進行。
社教部:負責對來博物館觀眾的接待、講解服務,並負責博物館的對外聯絡與宣傳、臨展工作,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活動,並負責對博物館的網站進行維護及內容更新的工作。
業務部:負責博物館文物藏品的徵集、保管、研究、展覽,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出版學術著作、編輯出版圖錄等工作。
保衛科:負責博物館內部治安秩序的管理及安全防範、宣傳教育、安全監督、安全檢查等工作,落實市文物局下達部署的各項安全工作,協調聯繫公安、消防等部門,防止各類事故的發生。
經營管理部:負責博物館的工藝品經營部,銷售特色小鐘工藝品、博物館的出版物等,並承接各類鐘的設計、鑄造等工作。
展覽與藏品
鎏金銅鐘
鎏金銅鐘,鑄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通高45.9厘米,口徑31.4厘米。整個鐘體自上而下分成六個部分,每部分都飾以不同的鎏金紋飾。依次為 :一、方折回紋;二、雲雷地饕餮紋;三、底紋為錦紋,上飾纏枝蓮花;四、開光內鑄有篆書的鐘款識,間飾蓮花;五 、雲雷紋地上飾變形龍紋;六、雲龍戲珠圖案。
弘治道鐘
鑄於明弘治五年(1492年),通高124.5厘米,口徑89.5厘米,重514千克。鐘鈕為交龍蒲牢鈕,龍身相互交纏。鐘肩飾蓮瓣花紋二十八朵,蓮花瓣內鑄二十八星宿名。鐘體無任何分區,鑄滿文字。鐘腰處有蓮花牌位,鑄有“大明弘治壬子仲夏吉日制”款,鐘身文字全部為橫向排列,其中起始部位鑄有《北方真武經》。鐘體下部平均分布八卦符號,鐘裙部鑄滿道教符號。
三十五佛名鐘
三十五佛名鐘,鑄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通高105.3厘米,口徑68厘米,重188千克。青銅材質。鐘鈕為雙龍頭蒲牢鈕。鐘肩飾蓮瓣花紋十六朵。鐘體上半部銘文區內鑄滿三十五佛名號。下半部鑄有捐資鑄鐘的太監姓名。鐘裙鑄滿波浪及四個鐘月。
雲紋銅鐘
雲紋銅鐘,鑄於明正德八年(1513年),通高118.7厘米,口徑72.2厘米,重212千克。鐘身各分區內布滿浮雕狀雲紋,中間皆為雲紋組成的“王”字。鐘月間飾以雲紋、飛龍及波濤的浮雕。
萬善寺銅鐘
萬善寺銅鐘,鑄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通高110厘米,口徑78.7厘米,重228千克。鐘身鑄有一部《阿彌陀經》,在經文中間還鑄有一些精緻的小圖形,有蟠螭紋、陰陽魚、香爐、寶瓶、卍字元號、雙魚、小龍、雲頭等。
旅遊信息
景點名稱: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行車路線:乘302、300、367、718、運通101路車到大鐘寺站下車,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