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大邑麻羊屬肉皮兼用的優良地方品種,被毛呈赤銅色或麻褐色或黑紅色,並有“十字架”和“畫眉眼”特徵;成年公羊47千克,母羊38千克以上;公羔8—10月齡可配種利用,母羔6—8月齡可配種繁殖;平均胎產羔數2.1隻。大邑麻羊除具生長發育快、早熟、繁殖力高、適應性強、耐粗飼、遺傳性能穩定等優點外,尤以肉質細嫩、無膻味及板皮品質佳著稱。
外貌特徵
大邑麻羊屬大型山羊品種,體型大,生長發育快,經濟早熟。成年公羊體高60—68厘米,體長68—76厘米,胸圍74—82厘米,體重45—65千克;成年母羊體高56—62厘米,體長62—70厘米,胸圍70—78厘米,體重38—58千克。一般周歲體重可達成年體重的70%以上。大邑麻羊全身被毛短而有光澤,毛色分為赤銅色、麻褐色和黑紅色3種類型。多數羊有角,且從角基起沿頸背延至尾根有一條黑色毛帶,從耆甲兩側至前肢下端又有一條黑色毛帶,兩條毛帶在耆甲部呈十字交叉,習稱“十字架”,尤以公羊明顯,多數母羊從兩角基部前緣外側,經眼前上方過內眼角沿鼻樑側面至上唇各有一條紡錘形淺褐色毛帶,很象畫眉鳥,習稱“畫眉眼”。
生產性能
大邑麻羊性成熟早,繁殖力強:母羊6—8月齡配種繁殖,公羊8—10月齡開始配種利用。母羊發情周期20±2天,發情持續期36—64小時,妊娠期148±5天,頭平年產羔1.5胎。平均產羔率為初產160%,經產210%。
營養價值
大邑麻羊肉質細嫩,色鮮味美,無膻味,肌肉中蛋白質的含量高達21.42%。周歲羊屠宰率為48%以上,淨肉率35%;成年羊屠宰毛皮符合國家特級、一級皮張標準。
產地環境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西部,是成都平原經濟圈由平原地區向山區過渡的紐帶,幅員面積1284平方千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依次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形區,素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稱,從海拔475米的平原到海拔800多米的丘陵再到海拔5364米的雪山,是一條重要的山水、田園生態廊道。
大邑縣山區、丘陵和平原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60.5%、16.7%、22.8%。邛崍山脈由西北向東南延伸入境,貫穿縣西、北山丘地區。西北最高處為西嶺鎮境內的苗基嶺,海拔5364米,為成都市第一峰;東南最低處為韓場鎮境內的楊祠堂,海拔475米。縣境內地層除缺失下古生界和石炭系外,從元古界到新生界,均有出露。縣境內的地質構造,是龍門山大地構造的一部分,前人稱的彭灌大斷裂在縣境內則沿天車坡至西嶺至唐王壩西一線通過。以此線為界,西側山區是前龍門山推覆體前緣部分,東側則是上揚子地台西緣,沿彭灌大斷裂向西俯衝,並有白堊系及其以上地層沉積的前陸盆地。
大邑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日照較少,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具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1℃,年平均無霜期284天,年均總降水量為1095.5毫米,年均日照1076.5小時,年均相對濕度83%。受地勢的影響,由東南向西北,氣溫逐漸降低,降水量逐漸增多,日照逐漸減少,無霜期逐漸縮短,形成多種多樣的氣候區。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廣闊的山地面積,孕育了境內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料來源,是大邑麻羊生長棲息的理想之地。
歷史淵源
20世紀30、40年代,大邑麻羊就聞名海內外,並載入教科書。
建國50餘年來,大邑麻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各時期的發展程度不同,起伏較大。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大邑縣存欄麻羊8125隻,出欄1232隻,出欄率為15.16%。
建國後,土地改革運動促進了麻羊的發展,1957年存欄麻羊26164隻,出欄4292隻,出欄率為16.4%。
三年困難時期,麻羊的生產受到了很大的制約,1961年存欄麻羊7088隻,出欄僅1154隻,出欄率為16.28%。
文革過後,大邑畜牧部門加強了麻羊的生產管理工作,使大邑麻羊生產在1979年存欄數提高到31018隻,出欄1.4萬隻,出欄率達45.16%,分別比1949年增加22893隻、12768隻,提高出欄率29.96%。
1979年至1987年,因政府工作重心的轉移,對麻羊生產重視不足,使麻羊生產嚴重受挫,1987年全縣存欄麻羊僅13457隻,出欄5870隻。
1987年以後,由於各級對畜牧業的關注,大邑縣畜牧局迅速開展了多項科研活動,推廣科學養羊技術,使麻羊生產走上正軌,成為山丘區牧業的重要支柱。
2005年,大邑麻羊存欄12.08萬隻,出欄17.14萬隻,出欄率達141%。
2014年9月,種羊場承擔了農業部下達的成都麻羊遺傳物質(凍精和胚胎)製作任務,目標任務凍精3300支,胚胎220枚。接下來種羊場還計畫建設3個存欄1000隻擴繁場和10個存欄2000隻商品場,為促進成都麻羊遺傳資源保護工作,形成大邑成都麻羊塔型保護打下良好基礎。
生產情況
2006年,大邑縣存欄成都麻羊18萬隻,出欄22萬隻。全縣養羊生產依託省畜牧高科技園區內2個種羊場,大力開展規模飼養,飼養規模20隻以上的有1560戶,50隻以上的有480戶,100隻以上的有66戶。
2014年,大邑麻羊總數量近2萬隻。
產品榮譽
1987、1988年,大邑麻羊先後被載入《四川省家畜家禽志》和《中國羊品種志》。
1988年,大邑麻羊又被農業部正式列入“全國畜禽良種基因資料庫,”並被確定為“國家三級保護品種”。
2014年2月,大邑麻羊成功進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2017年12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大邑麻羊”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大邑麻羊產地範圍為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晉原街道、悅來鎮、青霞鎮、斜源鎮、出江鎮、花水灣鎮、西嶺鎮、王泗鎮、新場鎮、鶴鳴鄉、金星鄉、霧山鄉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成都麻羊。
二、飼養環境
保護區內海拔800米—1500米之間的丘陵地帶,坡度不超過60%,植被豐富,場地開闊。
三、飼養管理
1.飼養方式:舍飼與半放牧相結合。
2.飼料條件:工業加工飼料原料及成品具有該品種應有的色、嗅、味和形態特徵,色澤一致,無發霉、變質、結塊及異嗅、異味,青綠飼料、乾粗飼料不應發霉、變質,不含雜質、泥土等。禁止在飼料中使用肉骨粉、骨粉、血粉、羽毛粉、骨膠、魚粉等動物源性飼料。
3.飼養管理:羔羊15日齡誘食,60日齡斷奶。根據放牧場飼草和羊只採食情況適量補充飼草和飼料。
4.出欄要求:羊只12月齡出欄,體重≥25千克。
5.環境、安全要求:飼料、飼養環境、飼養管理、疫情疫病的防治與控制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屠宰加工
屠宰放血乾淨,剝皮或燙皮去毛,去除頭、蹄、內臟(腎臟除外)、大血管、乳房、生殖器、甲狀腺、腎上腺、病變淋巴結。鮮胴體羊肉無病變組織、傷斑、殘留小片毛皮、浮毛,無糞污、泥污、膽污,無凝血塊。
五、質量特徵
1.感官特徵:大邑麻羊體型清秀,四肢粗壯,毛色光亮。
2.肉品質特徵:
(1)感官特色:色澤:肌肉有光澤,呈微暗紅色,紅色均勻;脂肪呈乳白色。紋理:紋理細膩,外面有白色的脂肪膜,瘦肉中混雜脂肪,絲絲分明;切面濕潤,不粘手。組織狀態:肌纖維緻密,有韌性,富有彈性,指壓後凹陷立即恢復。
(2)理化指標: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大邑麻羊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大邑縣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大邑麻羊的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