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興中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並序

《大遼興中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並序》,遼代張嗣初所作碑銘及序。原碑出土於遼寧朝陽,碑文後收錄於《塔子溝紀略》等文獻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遼興中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並序
  • 出處塔子溝紀略
  • 作者:張嗣初
  • 創作年代:遼天慶六年(1116年)
  • 作品體裁:碑銘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

作品原文

《大遼興中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碑銘並序》

新授尚書都官員外郎遼西路錢帛判官 張嗣初撰

夫塔古無有也,本出浮屠氏,自佛教東被,始有之,是謂佛廟。蓋聞不遷者,性也。恆動者,情也。然情而能有者,生也。生不可常,必至於滅。滅不可已,復轉於生。於此流轉生死之縛,而得不生滅者,唯釋迦而已。故超然特立於羣聖之上,可謂天人師者也。然大耋既至,終顯有為,故金身示滅。當此之際,六種震動,如須彌傾摧,使諸天無所依也。嗚呼。去聖鎮遠,靈跡不滅,故所有舍利為八國以寶塔分葬之,其數凡八萬四千。爾後歷載,彌久憒廢者,甚眾。人心時恐亡墜,益復興起之,或發諸寶函,或擘以玉粒,或葺其舊制,或剏以新作。故塔廟之多跡於是也。雖殫其筋力,常不為勞,然竭以資財,亦不為費。至若累寶檐,絡珠網,接雲漢而起,常不為高。並閭閻,夷井灶,有郛郭之半,亦不為廣。人心勤厚有如此者。

皇朝定天下以武,守天下以文,太平既久,而人心向善,故此教所以盛宏,凡民間建立佛寺,靡弗如意。今此塔自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之所建也。梁氏兄弟二人,長曰守奇,夙植善根,次曰道鄰,素弘願力。自童子時,有聚沙之戲,果志於出家,既受具已,大通宗乘,先隱於龍岫之一蘭若,後為城中人請居此土。一日缽中忽出異光,不散者久之,既而乃得舍利二粒,玉彩晶燦,不可正視,人爭傳戴之。由此乃舍衣缽,興塔像,復求化官長並貴戚暨豪族之家,各助以金帛、車服或諸珍玩,計獲數百萬錢,共為成辦之。於是火其磚廣若山積,募其工翕如雲合,負土於階者若蟻累,垤沒泥於檐者如燕子巢房。凡一十三級,通百有餘尺,珠函之靈瑞亦在乎其中。觀夫有金橕以銳其上,有廣陛以豐其下,豈徒然哉。我所貴踴出三界而為解脫之場也,有千歲燈以燃於內,有百鍊鏡以懸於外,亦豈徒然哉。我所貴遍照十方而破黑暗之獄也。且如風鳴寶鐸,盡宣妙法音,蟻踐崇階,亦成無上道。故一塵所沾,一影所覆,其利樂信,不虛矣。噫。彼土木有穹隆而崔巍者,勿謂我小,我小有可觀。彼金碧有燦爛而陸離者,勿謂我儉,我儉能中禮。愚勿克備述,徒比於此焉。復常有光數見,或五色氣以覆之。因上聞之以精誠有感,故靈應必通,乃敕其寺曰靈感寺。太平中,有先師之弟子通教師賜紫沙門思登,重修以潤色之。二先師者,蓋愚之祖母故河南太君之伯父也。塔初成日,我先人嘗欲親志之,而不意早沒,故弗克逮言。今通教師素與我先人有甥舅之愛,每一見必以此事為托,師既誘我以先人之志,能弗繼之。我復感師念先師之德,可弗述之。此者蓋予為其肯構也,故不讓,乃強為記。

雲其頌曰:

既生必滅,唯性不遷。不生不滅,唯佛能然。金身雖往,靈跡可傳。舍利所至,塔廟興焉。在昔所建,八萬四千。益遠益敬,至於無邊。已蹶精力,非小因緣。乃有梁氏,獲此舍利。千佛共與,一日同至。缽中有光,玉粒者二。苟非精誠,格茲靈瑞。乃舍衣盂,願作佛事。以清淨心,置瑠璃器。藏此塔中,以福萬世。後有門人,以增以新。長令淨白,不生埃塵。敘我以舊,托我以文。乃強為述,肯吾先君。

天慶六年歲次丙申八月壬戌朔甲戌十三日丙寅時建

創作背景

遼聖宗太平九年(公元1029年)開始,柳城梁氏兄弟募資在靈感寺興建釋迦佛舍利塔(今朝陽南塔),用來供奉舍利。公元1089年進行一次修繕,公元1117年當時的地方官張嗣初為靈感寺釋迦佛舍利塔題寫了這篇碑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