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滑縣段(永濟渠)現稱衛河,地處河南省北部,自濬縣曹灣村東入滑縣境,經道口鎮橋上村至軍莊北復入濬縣。自南到北流經道口古鎮,全長8240米。交通便利,東望齊魯,西倚太行,自古人傑地靈,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現存運河河道本體、碼頭、水閘、道口古鎮的城牆、一面街、順河南街、順河北街、大王廟等文物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運河滑縣段
- 遺產類別: 古建築(古遺址)
- 年 代 :隋—清
- 位 置 :滑縣道口鎮
基本信息,保護範圍,歷史沿革,關係脈絡,申遺進展,申遺點,河道,古城牆,碼頭,水閘,大王廟,維修碑,順河街,燒雞老鋪,老票號,綢緞莊,保護價值,保護現狀,
基本信息
名 稱:大運河滑縣段
保護範圍
重點保護:大運河滑縣段本體河道長8240米,寬33米—50米;道口古鎮歷史文化街區面積9.5公頃。
控制地帶:以道口古鎮範圍為界,東至貿易路,西至運河(衛河)西岸,北至大王廟,南至長虹路。
歷史沿革
滑縣誌載:“今衛河古名白溝。東漢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黃河故道——宿胥故瀆基礎上疏浚而成。隋煬帝時重開,引泌水南達黃河,北通涿郡,因發源於春秋之衛國地(今河南輝縣之蘇門山),故名衛河”。又載: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挖永濟渠(今衛河)。濬縣志載:道口鎮位於濬縣城南9公里處,舊稱李家道口,明初屬濬縣,天啟八年(公元1628年)設遞運所。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設道口所。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設縣署。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復歸濬縣,設道口所,民國二十三年改建道口自治區。1945年8月,設道口區民主政府,1949年10月劃歸滑縣至今。
關係脈絡
遺產與運河的關係以及保護情況大致如下:大運河繁榮了地域經濟,孕育了豐厚的運河文化。隋代以後,衛漢水路上達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牆林立”、三百萬之民船,四時暢行,南糧北運,津貨南來,陸“通梁達燕、運衛仰魯”,路上“輪蹄徒旅”。由大運河滑縣段而行成的優越的交通地理條件,帶來了道口古鎮經濟文化的繁榮,明清至民國年間,道口商賈雲集、貿易繁盛、“日進斗金”為豫北重鎮,有“小天津”之稱。大運河滑縣段現存的道口古鎮風貌,一面街、順河南街、順河北街,長3000餘米;老店鋪、古建築1000餘間;老字號5處;綢緞莊1處;票號1處;老胡同16條;古廟宇2處;老碼頭9處;老水閘6處。這些文物遺蹟都是運河產生、發展與繁榮的歷史見證。
申遺進展
在國家、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下,滑縣段大運河申遺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為大運河申遺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引起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由縣政府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道口鎮政府、以及沿河村莊組成的保護組織。2008年3月,在揚州召開大運河保護工作會議後,我市主管市長聽取匯報後當即指示,要高度重視大運河滑縣段申遺工作,爭取我市再增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全國政協、河南省政協及省、市文物部門的領導、專家多次到我市進行調研,考察大運河保護工作。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為大運河滑縣段保護與申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認真做好大運河滑縣段文物遺存保護工作。我縣歷經一年多時間的調查,基本搞清了大運河的形成歷史,摸清了大運河在我縣的流經區域、流經長度及運河本體的其他情況。同時,對運河兩岸附屬文物及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深入調查,對運河的整體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對運河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縣政府專門下發通告,加強對新發現的與運河相關的132處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工作。
三是圍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積極做好運河周邊環境整治。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圍繞大運河作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委派專人定期做好河道疏浚、河道周邊垃圾清運工作。2007年以來累計投資1000萬元,修建連通大功河至大運河的調節渠,引黃河水入衛河,緩解了大運河滑縣段的污染問題。周邊環境的改善,不僅美化了當地村民生存環境,而且有力推動了大運河滑縣段的申遺工作。
四是做好大運河規劃工作。我縣堅持運河保護,規劃先行的理念,認真做好大運河滑縣段的規劃編制工作。2006年,縣委、縣政府本著對運河文物保護及環境整治理念,委託北京達沃司巔峰旅遊景觀設計中心編制了《道口鎮衛河民俗文化休閒街區規劃》。2008年,根據運河申遺需要,及時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制了《大運河遺產(河南安陽段)保護規劃》,並通過專家評審。
已委託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中心,完成編制大運河保護規劃(詳細規劃)工作,報國家文物局核批。完成前期環境治理工作。
申遺點
為促進大運河申遺工作的順利開展,按照國家、省文物局的要求,結合我縣運河實際情況,我縣經過認真準備,擬將大運河滑縣段河道本體、碼頭9處、水閘6處;古城牆1處;南大王廟維修碑;滑縣大王廟;道口古鎮街道、店鋪等列入申遺名單。
河道
大運河滑縣段河道本體全長8240米,寬約33米—50米,面積271920平方米。河道本體保存完整,且水質條件良好,周邊環境風貌沒有受到破壞。是現存活著的、流動的大運河永濟渠段保存最為完好、內涵最為豐富的河段之一。
古城牆
滑道口鎮古城牆位於道口鎮西街村西,坐標:東經114°27′58″,北緯35°34′37″。城牆南側為滑縣道口鎮原西門所在地。城牆殘長25米,高7.6米,牆體厚2.4米,垛高1.8米,垛厚0.4米,垛口0.6×0.8米。牆基以青石堆砌而成,牆體由青磚白灰砌成,上部由石膏泥構築掩體和垛口,初步考證為明清時期。此城牆的發現,對研究當時道口鎮的布局及政治、經濟具有重要的價值。
碼頭
大運河滑縣段現存水工碼頭9處,其中保存較好較為典型的有4處。
西街村碼頭 位於滑縣道口鎮西街村村北衛河南岸,坐標:東經114°30′06″北緯35°34′37″,海拔65米,用規則的青石塊和白灰壘砌而成,高4.8米,東西長8.8米,南北寬3.4米,踏道寬2.3米,22級踏道,並附屬水閘一個,該水閘長1米,寬0.8米,高3米,閘槽0.07×0.07米。該碼頭是大運河滑縣段溝通不同地域間經濟交流的直接見證。
老廟街碼頭 位於滑縣道口鎮一面街與老廟街交匯處(東經114°30′10″北緯35°34′38″)。高4.8米,南北長12.5米,東西寬3.2米,用規則的青石和白灰壘砌而成,門洞進深2.3米,內寬1.55米,高2.3米,門洞上有一塊長0.74米,高0.37米,厚0.1米的匾額,上雕“山環水抱”字樣,碼頭旁設水閘1個。該碼頭是滑縣段運河航運的歷史見證,對研究清末民初道口鎮繁榮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順河南街碼頭 位於衛河東岸的道口鎮順河南街北部,北距衛河橋60米。坐標:東經114°30′19″北緯35°35′00″,據考證為明清時代,用規則的青石和白灰壘砌而成,南北長7.2米,東西寬6.5米,通高4.8米,碼頭旁設水閘1個,長1米,寬0.8米,高3米,閘槽0.07×0.07米,內有青石條鋪設台階。
順河北街碼頭 位
於衛河東岸,道口鎮衛河橋北,坐標:東經114°30′40″北緯35°35′09″,平面呈梯形,北寬2.2米,南寬2.7米,通高4.8米,據考證為明清時代,用規則的青石和白灰壘砌而成。碼頭旁設水閘1個,該水閘長1米,寬0.8米,閘槽0.07×0.07米,內設用青石條鋪設台階15級。
水閘
大運河滑縣段水閘遺蹟在滑縣運河河段東岸共發現水閘遺蹟6處,6處水閘閘擋均已不存,僅留閘槽。其中1號水閘閘槽高約10米,石制。從現存閘槽遺存可獲知先人利用運河的歷史以及運河對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
大王廟
滑縣大王廟位於滑縣道口鎮北辛店村省屬糧食倉庫院內,西臨衛河。坐標:東經114°31′04″北緯35°35′21″海拔64米。大王廟原名十方院,系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七月十四日由天津鹽業、綢緞業等八大商家集資創建。該殿座東朝西,面闊五間(18.4米),進深16.6米,通高9米,建在0.21米高的台基上。屬 “一殿一卷”勾連搭式建築。2006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維修碑
南大王廟維修碑位於道口鎮西街村西,為清代碑刻。坐標:東經114°29′58″北緯35°34′37″,該碑刻為石質,高1.45米,寬1.9米,厚0.24米,左上角背部有一厚0.2米,高0.5米,寬0.3米的殘缺,左下角粘合而成,有明顯裂縫,下有碑座。該碑鐫刻正文442字,記載大王廟修建始末。
順河街
道口鎮歷史街區作為因運河而興的道口鎮,其傳統歷史街區保存完好,如因運河而立、因運河而興、長達3000米順南、順北老街。在傳統歷史街區中,現存有古建築1000餘間、老字號5處、綢緞莊1處、老票號1處、老胡同16條、古廟宇2處。
燒雞老鋪
“義興張”道口燒雞老鋪位於滑縣道口鎮順河街南段。建於清代末期。店面面闊兩間,為磚木結構兩層樓房,板門,格扇窗。該店因生產“義興張”燒雞聞名於世。道口燒雞始創於清順治18年(1661年),素有“四絕”之譽,即型、色、味及熟爛。清代,因運河的存在,道口燒雞被商人通過航運而運至全國各地,現道口燒雞作為老字號名揚海內外。
老票號
“同和裕”票號位於道口鎮大集街路北,始建於清末,原建築布局為四合院形式,東西寬15.4米,南北長48.4米。現僅存臨街北屋、東西廂房。臨街北屋二層,面闊五間(15.4米),進深6.9米, 窗戶為梳背式磚券,二層設冰盤沿,山牆仿徽州馬頭牆,具有典型的南方建築特色。該建築為滑縣道口鎮現存為數不多的老字號之一,見證了運河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對研究清末道口鎮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綢緞莊
“德慶誠”綢緞莊位於道口鎮順河北街路東,座東向西,始建於清末民初,為磚木結構半坡閣樓式建築。門面三層,面闊四間(11.45米),進深6.8米,高12.6米,門窗為拱券式。大門兩側扶牆上有楹聯,左為“津滬國貨布匹□”,右側“蘇杭絲羅綢□”。該建築為大運河滑縣段僅存的幾座保存較完整的老字號之一,具有鮮明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是運河繁榮與發展的直接見證。
保護價值
大運河滑縣段自隋朝煬帝時期(公元608年)利用曹魏舊渠引沁水開鑿以來,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千餘年來文化積澱的大運河,不僅繁榮了地方經濟,更孕育了豐厚的運河文化,
通過挖掘其文化內涵,並按照世界文化遺產標準進行比對,初步認定大運河滑縣段已基本符合世界文化申遺標準中的關於唯一性、真實性及完整性的認定標準。
首先,大運河滑縣段具有唯一性的特點。大運河滑縣段全長8240米,作為溝通不同地域經濟、文化、政治交流的載體,至今仍保存有與運河直接相關的碼頭9處,水閘6處。這些豐富的文化遺存,是其它遺存無法替代的,在時空上及文化遺存保留方面具有唯一性。
其次,大運河滑縣段具有真實性的特點。滑縣道口鎮至今仍在流淌的運河本體及現存的大量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存,進一步驗證了文獻記載的隋唐運河系在白溝基礎上開鑿而成,宋代改稱御河,明清改稱衛河的清晰的傳承脈絡和完整的歷史文化的繼承性。作為一種客觀存在,滑縣段運河具有真實性的特點。
第三,大運河滑縣段具有完整性的特點。滑縣段運河除具備唯一性、真實性要素外,其風貌和環境還保持有較好的完整性。因運河而興的道口鎮,至今還保留有原有城市格局。現存的歷史遺存不僅有清代城牆、順南、順北古街、數百家老房屋、老錢莊、老票號和多處老碼頭,更有明福寺塔、瓦崗軍點將台等多處歷史遺存,充分展示了大運河給地域經濟帶來的繁榮。其保存完整的歷史街區、保存完好的碼頭遺址,在大運河永濟渠段尤為珍貴,具有鮮明的完整性。
第四,運河兩岸自然、人文景觀結合緊密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滑縣段大運河古河床非常完好,不僅有歷史資料還有流水、樹木及大量歷史遺存實物,這在其他沿河城鎮內並不多見,因此非常珍貴。它所展現的,不僅包含獨具特色的城市格局,體現傳統文化的建築群體以及與其配套的園林綠化體系和公共設施等等,同時展現出與運河生態環境相融合、以人為本、和諧宜居的環境,和以其物質形態向人們表達的文化內涵和信息。這種以史為根、以文為魂、以綠為韻、以人為本的所獨有的城市個性和城市景觀,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加強對大運河的保護和申遺,為後代留下傳世瑰寶,無疑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第五,大運河孕育了豐富的運河文化。大運河滑縣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滑縣大平調、大弦戲、二夾弦、滑縣木版年畫已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大鑼戲、道口燒雞、秦氏絹藝進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道口古廟會、蓮花燈、背閣、抬閣等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綜上所述,大運河文化遺產,體現了運河文化、經濟的繁榮,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我們不可多得的珍貴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為研究運河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
保護現狀
所有權:國家、集體、私人等所有制混合。
保護單位級別:已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附屬文物“滑縣大王廟”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管理機構及人員組成:滑縣大運河文物保護領導小組。由縣政府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城建局、規劃局、河務局、道口鎮政府以及沿河村莊組成的保護組織。
保存現狀:運河河道本體、碼頭、水閘、道口古鎮的古城牆、一面街、順河南街、順河北街、大王廟等文物遺蹟。保存基本完好。
保護法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以及文物保護工作的方針政策,我縣印發“滑縣人民政府關於對大運河滑縣段及道口古鎮實施保護的通告”。河務、水務、環保、規劃、交通等部門根據本行業的法律法規制定了保護措施。
檔案記錄:已建立保護檔案記錄。
保護措施:2006年,縣政府委託北京達沃司巔峰旅遊景觀設計中心以運河老街為主題編制了《道口鎮衛河民俗文化休閒街區規劃》。2007年,投資1000萬元修建連通大宮河至大運河的調節渠,引黃河水入運河。2008年道口鎮政府投入200萬元對運河沿岸進行環境治理和保護工作。通過治理大大減輕了運河周邊環境污染嚴重問題。加強了文化遺產的保護。
文化展示:擬對運河本體河道、碼頭、水閘、道口古鎮街道、大王廟文物遺蹟進行保護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