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建築大木作構件,宋式稱“小連檐”,位於屋檐檐頭,安置於飛椽之上,其上皮為瓦口木,呈三角形斷面,長度至仔角梁端頭,隨翼角翹起而緩緩上升。為造成“大連檐”曲線,並防止其折斷,古代匠人在“大連檐”翼角部分鋸出許多鋸口,並用水浸泡後形成曲度,正身部分則由多段“大連檐”構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連檐
- 套用領域:建築學
- 位置:飛椽之上
- 特點:三角形斷面
相關概念,連檐,小連檐,望板,
相關概念
連檐
古建築大木作構件。位於古建築出檐檐頭,按位置區分,包括翼角連檐和正身連檐。大式建築一般為上下兩排連檐,在飛椽嘗符估上者,稱為“大連檐”,在檐椽上者,稱為“小連檐”(以清式稱謂定)。“連檐”具有雙重作用:一、連線並固定檐頭的椽飛;二、防止望板下滑。由於“阿抹幾鞏連檐”斷面小,而橫向與檐頭通長,使用不當,極疊辨懂易折斷,又容易變形,所以實踐中一般將“連檐”分成若干段製作,這樣能夠提高木材性能。
小連檐
清式建築大木作構件,位於屋檐檐頭,宋式稱“大連檐”。與大連檐的顯著區別是,小連檐的斷面為矩形,置頸再於檐櫞上,起阻擋其後端望板之狼主元作用,並連線檐櫻放院椽。“小連檐”的厚度與望板相影整乎恥同。翼角部分和正身部分“小連檐”的製作,與大連檐大致相同。
望板
古建築大木作構件,用在椽子之上的一層木板。“望板”上做苫背,通過不設天花的梁架,人們可舉目望見,故名“望板”。關於“望板”的鋪排,見於實例的有順排和橫排兩種,“望板”厚度一般為椽徑的三分之一,“望板”之間用柳葉榫相交,木製望板極易糟朽,故明代以後,一些民間建築多用望磚,是為宋式建築使用望磚做法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