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皮影

大通皮影

大通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民間藝術。作為河湟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了專門保護。它的演出劇目主要分花戲和踏本兩大類,內容有從商湯到明清的數百個傳統劇目以及以神話、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以現實為題材創編的現代劇目。這些豐富多彩的皮影戲劇目,數百年來,相沿流傳於廣大農村,贏得了人民的喜愛。

基本介紹

簡介,表演形式,

簡介

大通皮影大通皮影
大通皮影戲歷史淵源皮影戲是中國出現最早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大通皮影作為河湟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了專門保護。千百年來,其獨具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據近代史學家顧頡剛在《中國影戲史略及其現狀》中認為:“中國皮影發源地為陝西,自秦漢隋唐當皆以其最盛”。由此可見,皮影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據《大通縣誌》記載:約在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皮影戲傳入青海的大通。大通皮影雕刻原料十分講究,一般以皮板薄厚適中,質堅而柔的青藏高原六七月份宰殺的黃牛皮為最佳,經過十至十五天的清水浸泡、涼乾,通過刮、鏟等手段,其間將刮好的皮子用清水邊鏟邊洗,最後從皮子兩面鏟到透明的骨子,然後將濕皮子用特製木框固定陰乾。用鏟刀切刀、斜刀、圓刀、半月鑿子,小榔頭,木製棒槌,木襯墊、火磚等工具進行構圖,雕刻、敷彩、熨燙、定綴。技法上用雕、縷、刻、挖相結合進行製作。

表演形式

“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對皮影戲的真實寫照,它的道具主要有影人(也叫皮娃娃)亮子(影幕)燈盞(光源)。演出的主要樂器有四胡、三弦、嗩吶、長桿喇叭、小戰鼓、大銅鑼、鉸子、棒子、盞兒等。製作簡便,原料就地可取,演出不受舞台,燈光、場地的限制、大至廣場小至家家莊院,一盞燈一片布,一個演員就可以馱走全部道具。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作影人、樂器伴奏和道白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把式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文場面音韻繚繞、優美動聽,武場面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它的演出劇目主要分花戲和踏本兩大類,內容有從商湯到明清的數百個傳統劇目以及以神話、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以現實為題材創編的現代劇目。這些豐富多彩的皮影戲劇目,數百年來,相沿流傳於廣大農村,贏得了人民的喜愛。
大通皮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通皮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