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黑斑病是由簇生鏈格孢等真菌引起的、發生在大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和豆莢,葉片染病,病斑不規則形,直徑5-10毫米,褐色,具同心輪紋,上生黑霉;莢上生圓形或不規則形黑斑,其上密上黑色黴菌,莢皮破裂後侵染豆粒。
大豆黑斑病是大豆的常見病,分布廣泛,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多發生在生長的後期,一般對產量無明顯的影響。但是該病發生嚴重時,可使葉片乾枯死,可影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
大豆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擇抗病品種,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重病田實行水旱輪作以及及時清潔田園。發病初期還可以進行噴藥防治,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豆黑斑病
- 病原:簇生鏈格孢 等
- 為害作物:大豆
- 為害部位:葉片、豆莢
病原特徵
為害症狀
侵染循環
流行規律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選擇抗病品種:在中國,各種植地區可以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些相對較抗病的品種。
- 實行輪作:重病田實行水旱輪作。
- 及時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
化學防治
- 噴藥防治:發病初期噴灑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3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