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黑斑病

大豆黑斑病

大豆黑斑病是由簇生鏈格孢等真菌引起的、發生在大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和豆莢,葉片染病,病斑不規則形,直徑5-10毫米,褐色,具同心輪紋,上生黑霉;莢上生圓形或不規則形黑斑,其上密上黑色黴菌,莢皮破裂後侵染豆粒。

大豆黑斑病是大豆的常見病,分布廣泛,在中國各地均有發生,多發生在生長的後期,一般對產量無明顯的影響。但是該病發生嚴重時,可使葉片乾枯死,可影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

大豆黑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擇抗病品種,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重病田實行水旱輪作以及及時清潔田園。發病初期還可以進行噴藥防治,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豆黑斑病
  • 病原:簇生鏈格孢 等
  • 為害作物:大豆
  • 為害部位:葉片、豆莢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大豆黑斑病病原為簇生鏈格孢(學名:Alternaria fasciculata (Cooke et Ell.) Jones et Grout),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頂端色淡,不分枝,正直或1-3膝狀節,具隔膜;分生孢子串生或單生,倒棒形或橢圓形,具縱、橫隔膜,暗褐色,喙胞短或稍長,色淡。該病原寄主範圍很廣,除為害大豆外,還可侵染芹菜、甘藍、萵苣、蘿蔔等多種作物。
此外,還有芸薹鏈格孢菜豆變種(學名: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 var. phaseoli Brun)、鏈格孢菌(學名:Alternaria tenuissima (Fr.) Wilts)也可引起大豆黑斑病。

為害症狀

大豆黑斑病主要危害大豆的葉片和種莢。葉片染病初生圓形至不規則形病斑,中央褐色,四周略隆起,暗褐色,後病斑擴展或破裂,葉片多反卷乾枯,濕度大時表面生有密集黑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莢染病生圓形或不規則形斑,其上密上黑色黴菌,莢皮破裂後侵染豆粒。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病葉或病莢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在田間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

流行規律

高溫多濕天氣有利大豆黑斑病的發生;種植過密利於該病發生和蔓延。
大豆黑斑病
大豆黑斑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選擇抗病品種:在中國,各種植地區可以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些相對較抗病的品種。
  • 實行輪作:重病田實行水旱輪作。
  • 及時清潔田園: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

化學防治

  • 種子處理: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可選用種子重量0.4%的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拌種。
  • 噴藥防治:發病初期噴灑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58%雷多米爾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30%綠得保懸浮劑3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