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複合抗病基因位點的變異模式及其多功能化機制

大豆複合抗病基因位點的變異模式及其多功能化機制

《大豆複合抗病基因位點的變異模式及其多功能化機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王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豆複合抗病基因位點的變異模式及其多功能化機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斌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抗病基因(R基因)在植物基因組中常以多基因聚集的方式形成複合位點,而且已知的絕大多數功能性R基因均出自複合位點。那么,功能性R基因是如何從複合位點中演化出來的呢?本項目以大豆中兩個抗大豆花葉病毒複合位點(Rsv1與Rsv3)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索抗性基因的功能化機制。首先,我們擬調查Rsv位點在野生大豆種群以及多個栽培品種中的變異模式;然後,利用病原株系對所有大豆材料進行抗性功能鑑定,比較Rsv位點在抗、感群體間的演化模式差異;最後,通過雜交定位、文庫構建以及高通量測序等手段,有效確定Rsv位點上的多個功能抗SMV基因,回溯它們的功能演化過程,總結其分子機制。此研究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複合R基因位點的自然變異模式,探索不同選擇壓力下複合位點功能R基因的演化機制,為合理利用乃至人工構建持久、有效的抗病基因奠定基礎。

結題摘要

抗病基因( R 基因)在植物基因組中常以多基因聚集的方式形成複合位點,而且已知的絕大多數功能性 R 基因均出自複合位點。為了探究功能性抗病基因是如何從植物複合位點中演化出來的,本項目選取兩個大豆抗花葉病毒複合位點(Rsv1與Rsv3)開展了多層次研究。首先,我們分析了這兩個複合位點的基因構成並追溯了它們的演化歷史;其次通過收集、鑑別大量SMV樣本並進行測序,發現我國SMV種群與其他國家SMV種群間差異較大;通過對中、美兩國常用的大豆材料進行表型鑑定,發現我國SMV株系的致病性與美國株系顯著不同;接著,通過雜交、精細定位、構建BAC文庫及高通量測序等技術手段,成功從大豆品種PI96983、Suweon97、Raiden、Zaoshu18以及Columbia中確定了7個功能抗SMV基因;最後,細緻分析這些功能抗SMV基因成員與其他基因成員的演化差異,發現功能化基因成員往往經歷了同源基因重組事件(尤其是LRR結構域),且在整個基因範圍內均受到正選擇作用。綜合來看,本研究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了複合R基因位點的演化特點,對功能化成員演化機制的認知也為合理利用乃至人工構建持久、有效的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