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1:主音、導音
每個大調都有七個音,您看到的
羅馬數字就是我們為這七個音排列的級數,第一個音為I級音,作為整個大調最主要的音常常被稱為"主音",而第七個音為VII級音作為引導整個音階再度回到主音的VII級音常常被稱為"導音"。
2:大調的組成規則
每個音之間的音程大小,依序為『全-全-半-全-全-全-半』,這就是大調的組成規則,我們將整個音階分成兩部分:『DO、RE、MIFA』 + 『SOL、LA、SIDO』,稱之為"音型",每個音型含四個音,其間的音程距離都是『全、全、半』,所以一個大調就是由兩個『全、全、半』音型,中間以一個全音連線而成。 整個大調音階組成的口決是:"全全半、全全全半"
3:升級大調
例1:
以C大調為基礎,一個大調應有兩個音型,把C大調的兩個音型去掉前面那一個,只剩下後面的SOL、LA、SI、DO部分,在後面再接一個"全全半"的音型,在兩個音型之間加上一個全音連線,成為“RE、MI、#FA、SOL",其中的FA需要升半音來做成"全全半"音型,因此這個大調就是: 此大調的主音是SOL,所以調名就是G大調,升鍵#FA。
例2:
以C大調為基礎,一個大調應有兩個音型,我們把C大調先記下來,然後把它升半音。接著有♯C之後,再知道♯C就是♭D,把♭D還原成D。所以,大調就是D大調,升鍵是♯F和♯C。
由此兩例繼續做下去,我們會得到7個大調:G大調、D大調、A大調、E大調、B大調、#F大調、#C大調,而這七個調的調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延續前一個調的調號再增加一個新的調號,順序是:#FA、#DO、#SOL、#RE、#LA、#MI與#SI,列表如下:
C G D A E B #F #C(從C調開始向上依次數五度)
4:降級大調
例1:
降級大調與升級大調相反,以
C大調為基礎,一個大調應有兩個音型,在一開始去掉C大調上面
的音型留下下面的DO、RE、MI、FA,然後下面再接一個
音型,用一個全音連線起來得到FA、SOL、LA、降SI的音型: 這個大調的主音是FA,所以調名就是F大調,降鍵是降SI 。
例2:
為了簡單方便,我們就把上面的降SI把它成為大調,然後上升3個白鍵:C,D,E。♭E是♭B上升的第三個,所以調名就是降B大調,降鍵是降E。以此類準,得到7個降級大調:F大調、♭B大調、♭E大調、♭A大調、♭D大調、♭G大調、♭C大調
這7個大調,這七個調的調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延續前一個調的調號,增加一個新的調號,順序是:♭SI、♭MI、♭LA、♭RE、♭SOL、♭DO、♭FA,列表如下:
C F ♭B ♭E ♭A ♭D ♭G ♭C(從C調向下依次數五度)
注意:十二平均律中有12個音,只能做出12個大調,可是您算一下,C大調+7個升級大調 + 7個降級大調總共有15個,怎么會多3個?原因很簡單,其中一定有三個調是重複的,需要扣掉,但怎么有重複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同音異名"造成的。 現將升級大調與降級大調的調名列出來。
哪3個調是重複的,一目了然。
1 | 2 | 3 | 4 | 5 | 6 | 7 | |
G | D | A | E | B | ♯F | ♯C | 升級大調 |
F | ♭B | ♭E | ♭A | ♭D | ♭G | ♭C | 降級大調 |
其中藍色的調名表明這6個調互相是同音異名的調:
♯F大調(6個升記號) 同 ♭G大調(6個降記號)
♯C大調(7個升記號) 同 ♭D大調(5個降記號)
其中(B/降C)、(#F/降G)、(#C/降D)根本就是同一個音,因為主音相同,同時,其他音也一樣。所以,調就一樣。
常見的大調式
有三種形式:
首先,就是 自然大調。
也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音階結構為全全半、全全全半。它是大調的基本形式,具有光輝,明朗的色彩。
將自然大調的VI 級音降低半音,使VI級與VII級音之間成為一個增二度。色彩比較暗淡,柔和,有一點像
小調。
旋律上行時與自然大調一樣,而下行時,VI與VII 兩
音級要降低半音。
多於七個升降記號的調(只在暫轉調出現)
8 | 9 | 10 | |
♯G | ♯D | ♯A | 升級大調 |
♭F | ♭♭B | ♭♭E | 降級大調 |
多於七個升降記號的調,音階結構仍然是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關係。
下面是多於七個升降記號的升級大調與降級大調的升/降音(當同一個音出現第二次時,這個音要重升或重降)
| ♯G (升G大調) | ♯D (升D大調) | ♯A (升A大調) | ♭F (降F大調) | ♭♭B (重降B大調) | ♭♭E (重降E大調) |
升/降音 | 4,1,5,2,6,3,7,4 | 4,1,5,2,6,3,7,4,1 | 4,1,5,2,6,3,7,4,1,5 | 7,3,6,2,5,1,4,7 | 7,3,6,2,5,1,4,7,3 | 7,3,6,2,5,1,4,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