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金仙,即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修為等級,所指的角色是西方二教主,分別為“接引道人”與“準提道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覺金仙
- 性別:男
- 登場作品:明代小說《封神演義》
- 角色:準提道人、接引道人
大覺金仙,即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修為等級,所指的角色是西方二教主,分別為“接引道人”與“準提道人”。
大覺金仙,即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修為等級,所指的角色是西方二教主,分別為“接引道人”與“準提道人”。角色形象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西方二聖“接引道人”與“準提道人”就是大覺金仙的級別,與東方的老子、元始天尊...
大覺金仙,漢語成語,拼音是dà jué jīn xiān,意思是宋徽宗時對佛的稱謂。出自《宋史·徽宗紀四》、《野獲編補遺·釋道·廢佛氏》。成語出處 《宋史·徽宗紀四》:“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詔:佛改號大覺金仙,餘為仙人...
金仙(jīn xiān),是一個道教名詞,指道教仙的一種境界,出自《鐘呂傳道集》。修煉 道教仙人的高等境界為大羅天仙(一說金仙),金仙第一次出現,是宋徽宗時,詔:“佛改號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女冠為女道,尼為...
金仙是道教對於佛的稱呼,宋徽宗改佛為 大覺金仙 。紅塵凡人居於地界,順生應死繁衍不息,得失苦樂情慾交熾。對道士而言,只有飛升紫府位列仙班,才是永恆的追求。等級劃分 神仙的等級依照不同的標準可以作不同的劃分。一般說來,其...
菩提祖師,男,是致寧創作的小說《西遊記前傳》里的人物。在開天闢地後得道,領導了伏魔大戰,因在天帝的爭奪中失利,隱居於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修成大覺金仙。點化了如來,使其成為治世之尊,策劃了取經大業,擴張了佛門在三界的勢力,...
大覺金仙沒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空寂自然隨變化,真如本性任為之;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出自《西遊記》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人物經歷 須菩提祖師住在西牛賀洲...
接引道人是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人物,是西方教兩大教主之一,蓮花化身,準提道人的師兄,法力高深莫測,為大覺金仙級別,與老子、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同等輩分;收徒白蓮童子,為蓮花化身,有仙家法寶:念珠、盪魔杵、青蓮寶色旗...
釋迦牟尼佛 大覺金仙 釋迦牟尼佛 福慧兩足尊 釋迦牟尼佛 三覺圓滿 釋迦牟尼佛 萬德莊嚴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 釋迦牟尼佛 娑婆教主 釋迦牟尼佛 千百億化身 釋迦牟尼佛 三界...
在林靈素的挑唆下,徽宗下詔:“佛改號大覺金仙,余為仙人、大士。僧為德士,易服飾,稱姓氏。寺為宮,院為觀。改女冠為女道,尼為女德。”神霄派奉林靈素為該派宗師之一,並將所傳道法納入神霄門庭。如現存《道法會元》中的《...
大乘諸仙,於此五通外,兼得漏盡通,共為六通。若是大乘大覺金仙,則得十通。所謂十通者:1、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無差別,如一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所有眾生心,悉能分別了知。2、無...
天元大道之九轉修煉法,每一轉為一個步驟,最高境界:大覺金仙。“大覺金仙”即“佛”,所謂三年就可以煉成者,是對那些極少數具備上根器者及身心十分健康者而言。而絕大多數人,都是中下根器者,須按九轉權法一步步修煉方成,...
方得會面,彼此交光,合併一體,成為虛無一個圓子。此時身如摩尼珠,光耀無比。此為九年面壁之功,已返至大覺金仙之位,功德圓滿,天下詔書,十六位大覺金仙合一,上朝金闕,封以真誥,授以天爵,封為十六合一大覺金仙之位。
大乘諸仙,於此五通外,兼得漏盡通,共為六通。若是大乘大覺金仙,則得十通。所謂十通者:1、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無差別,如一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所有眾生心,悉能分別了知。2、無...
若大乘大覺金仙,則得十通。所謂十通者:一、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無差別,如一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所有眾生心,悉能分別了知。二、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以得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故,...
若大乘大覺金仙,則得十通。所謂十通者:善知他心智神通。以得他心智通故,知其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無差異,如一世界。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世界,所有眾生心,悉能分辨了知。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以得無礙清淨天眼智神通故,所謂十方一切...
世人誰不被名謾。’”明·沉德符《野獲編補遺·釋道·廢佛氏》:“除佛之禁,莫酷於元魏太武帝……又次,則宋宣和中除佛教,改佛為大覺金仙,佛寺為神霄宮,僧加冠簪為德士,其事皆徽宗獨斷。”參閱《宋史·徽宗紀四》。
宣和元年(1119),令改稱佛為大覺金仙、菩薩為大士、僧為德士、尼為女德、住持為知宮觀事。南宋 先有宗杲倡三教融合之說,接著孝宗撰《原道論》、宗曉撰《三教出興頌》、劉謐著《三教平心論》、子成著《折疑論》、志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