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覺寺功德橋

大覺寺功德橋

大覺寺功德橋位於大覺寺功德池上,舊時人們常在四月初八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站在橋上以放生小動物而積功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覺寺功德橋
  • 地理位置:海淀溫泉再往西大覺寺功德池
  • 開放時間:遼鹹雍四年(1068)
  • 著名景點鐘鼓樓和功德池
地理位置,橋體結構,

地理位置

海淀溫泉再往西,順公路上北煬台山的山坡就能到大覺寺。寺始建於遼鹹雍四年(1068),山門殿宇依山勢層疊而上,寺中泉水涓涓,殿堂布局嚴謹,古樹參天,初名清水院,後稱靈泉寺,寺廟坐西朝東,體現了遼契丹人“朝陽”的習俗。明宣德三年(1428)朝廷出資重新修建,到明正統年間修完,耗銀數十萬兩,改名大覺寺。清代康熙乾隆二朝都有重修擴建過大覺寺的記錄。
進大覺寺山門,即是鐘鼓樓和功德池,還有一棵樹齡近千年的遼代古柏樹,往後是四進佛殿堂。功德池也稱“放生池”,佛教講眾生平等,舊時人們常在四月初八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站在功德橋橋上以放生小動物而積功德。功德池的水來自大覺寺後的龍潭,常年不斷流,一座青磚方石混合建造的石拱橋橫跨在功德池中間,把功德池分為南北兩池,北池有一個明代雙角吐水獸頭,池水就是從水獸口中而來。根據古籍記載,清乾隆年間,功德池中植種過兩個品種的荷花,開出兩色荷花,兩個水池一邊一種,景色十分優美。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皇帝巡遊大覺寺時緩步登上石橋,一睹水池兩色荷花。“一水無分別,蓮開兩色奇。右白而左紅,是誰與分移。”

橋體結構

磚石橋長16米,寬6.5米,東西走向,單橋孔磚砌拱券,其墩台、橋測牆及護欄牆、橋面均為青磚砌成。而橋的重點部位,橋體的水下部分和橋面的中心部分鋪砌條肜大青石,還有橋沿、護欄牆頂和橋頭雲紋抱鼓石都是石刻的,形成一半青磚一半石結構的拱橋,建造這樣的橋要比建全石結構橋成本低,省些銀兩,由於合理搭配使用青磚與石材,既可體現出橋的美觀,又可相對延長橋的使用壽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