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指自成吉思汗1214大敗金國,到1260年蒙古統一全國建立元朝,再到元朝覆滅期間蒙古族政權實際統治的疆域範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蒙古國圖
- 時間:1213年
- 地點:懷來
- 人物:成吉思汗
北擊潰金三十萬守軍,追至澮河堡,殲其大半。1213年,於懷來再滅金軍精銳。因居庸關防守堅固,成吉思汗採用迂迴戰術,率主力從紫荊口入關,進圍中都(今北京)。同年,分兵三道南下,破黃河以北數十州縣,大肆殺掠。1214年,金宣宗獻公主、金帛請和,乃退駐魚兒濼(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金宣宗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駐守中都南的糺軍叛金降蒙,蒙古軍再入。1215年,攻占中都,置達魯花赤等官鎮守,成吉思汗退回漠北。1217年,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統汪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忙兀、兀魯諸部軍以及投降的契丹、女真、糺、漢諸軍,專責經略中原漢地。木華黎逐漸改變以前肆行殺掠、得地不守的作法,著重招降和利用漢族地主武裝攻城略地。自1217~1229年,除先已歸降的永清土豪史秉直父子兄弟等外,易州(今河北易縣)張柔、東平嚴實、濟南張榮、益都李全(見李璮)等地方武裝頭目相繼降蒙,兩河、山東大部分地區為蒙古所占。蒙古對各地歸降的官僚、軍閥,多沿用金朝官稱,授以元帥、行省等官銜,使世襲其職,在其所獻地繼續統軍管民,稱為世侯。
蒙古騎兵作戰圖
1217~1218年,蒙古相繼征服北境的火里(Qori)、禿麻(Tumat)諸部(在今貝加爾湖地區)、吉利吉思及其他森林部落,攻滅被乃蠻貴族屈出律所篡奪的西遼政權。1219年,以花剌子模(Khwārezm)殺害蒙古商隊和使臣為理由,成吉思汗親統大軍西征,分兵攻下諸城,進圍其新都撒麻耳乾(今蘇聯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先已棄城逃亡,成吉思汗遣哲別、速不台率軍追趕,摩訶末避入寬田吉思海(今裏海)中島上,病死。1221年,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攻克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今蘇聯土庫曼庫尼亞烏爾根奇);成吉思汗與幼子拖雷分兵攻取呼羅珊(今阿母河以南興都庫什山脈以北地區)諸城,繼而會師擊潰花剌子模新王札闌丁的軍隊於印度河上,札闌丁退入印度。1223年,成吉思汗置達魯花赤等官鎮守撤麻耳乾,率軍回蒙古。哲別、速不台軍在抄掠波斯各地後,越過太和嶺(今高加索山),攻入欽察(Qib■aq),1223年,於阿里吉河(在今蘇聯烏克蘭日丹諾夫市北)戰役中擊潰斡羅思(Oros=Ros)諸國王公與欽察汗的聯軍,進掠斡羅思南境,又轉攻也的里河(蘇聯伏爾加河的突厥名,又譯亦的勒)上的不里阿耳(BulYar)國,然後東返蒙古。
1226年,成吉思汗又出兵攻西夏,連取肅(今甘肅酒泉)、甘(今甘肅張掖)等州,於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附近黃河邊殲滅西夏主力,進圍中興府(今寧夏銀川)。1227年,西夏國主李晛投降。同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軍中,幼子拖雷監國。
窩闊台統治時期 1229年蒙古貴族大聚會,遵照成吉思汗遺命推舉窩闊台為大汗。窩闊台即位後,決定親征金朝,遣大將搠里蠻(又譯綽兒馬罕)往征波斯。時札闌丁已從印度回波斯,花剌子模舊將及各地諸侯奉他為主,據有波斯西部。搠里蠻急速進兵,1230年冬抵亞塞拜然,札闌丁從都城桃里寺(今伊朗亞塞拜然大不里士)出奔,次年,為曲兒忒人所殺。搠里蠻軍留鎮波斯,攻打諸國,谷兒只(蘇聯喬治亞)、亞美尼亞、魯迷(小亞細亞的塞爾柱突厥王國)等國先後歸附蒙古。搠里蠻死後,由拜住那顏代領其軍。
1231年,窩闊台與諸王在官山(今內蒙古卓資北)會議攻金方略,議定分兵三路南下,約次年春會師汴京。窩闊台自統中路軍經山西取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由白坡(在今河南孟縣西南)渡河,進屯鄭州;鐵木哥斡赤斤統東路軍由濟南進兵;拖雷統右翼軍,按成吉思汗遺策假道宋漢中地,沿漢水東下,由鄧州(今河南鄧縣)入金境。1232年初,拖雷於鈞州(今河南禹縣)南三峰山擊潰金軍(見鈞州三峰山之戰),北上與窩闊台會合,攻汴京。三月,窩闊台、拖雷北還,留速不台統兵圍汴,久攻不克。同年底,汴京城中糧盡援絕,金哀宗出奔歸德(今河南商丘)。次年初,金元帥崔立殺汴京留守,獻城投降。蒙古軍追圍金哀宗于歸德,金哀宗又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都元帥塔察兒率蒙古軍及漢軍萬戶史天澤等部進圍蔡州,並遣王檝出使南宋,約請出兵共同滅金。宋將孟珙自襄陽提兵北上,攻取唐(今河南唐河)、鄧兩州,抵蔡州,與蒙古軍分攻南、北城。1234年初,城破,金哀宗自殺,金亡。在攻金同時,蒙古還多次發兵入侵高麗。1233年,據有遼東的東真國也為蒙古所滅。
滅金後,蒙古宗王、貴族大會,籌划進兵南宋和遠征西域,繼續進行征服戰爭。1235年,窩闊台遣其子闊出統兵攻宋荊襄地區,闊端統兵攻四川,對南宋的戰爭從此開始。同年,窩闊台又召集大會,定議遣各支宗王長子統兵,出征欽察、斡羅思等國。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亦以長子從征,以拔都為西征軍統帥,速不台為先鋒。1237年,蒙古軍滅不里阿耳、欽察,攻入斡羅思。三年之中,蹂躪了大部分斡羅思國土。1241年,拔都分兵兩路,侵入孛烈兒(波蘭)、馬札兒(匈牙利)。蒙古軍在里格尼茨(今波蘭西部)一役,大敗孛烈兒、捏迷思(德意志)聯軍,歐洲震動。1242年,拔都聞窩闊台死訊,率軍東返,留駐也的里河下游,統治所征服的欽察、斡羅思等地區。
窩闊台在位期間,大蒙古國的政治、經濟制度逐步完備。1229年,制定了蒙古民戶的羊馬抽分及其他差發(見科差)制度,限制諸王、那顏任意科取;進一步健全驛站(見站赤)制度,從各千戶簽調站戶當役,規定使臣往來需經由驛路,以免騷擾沿途百姓,乘驛者需持有牌子文字,方許付給驛馬、飲食;又命人在沙漠地區掘井,以擴大牧場。1235年,簽調漢族工匠,於斡耳寒河(今蒙古鄂爾渾河)旁建立哈剌和林城廓,作為都城。對所征服的定居農業地區,其統治和剝削方式也作了初步改革。窩闊台即位後,即採納耶律楚材的建議,在中原漢地實行徵稅辦法,規定“漢民以戶計,出賦調”,以耶律楚材主管其事。1230年,設立十路課稅所,專掌徵收錢穀。1234年滅金後,下令檢括中原民戶,命失吉忽禿忽為中州斷事官,主持括戶。次年,各路同時編籍戶口,總數一百一十多萬戶,稱為乙未(1235)戶籍。按照蒙古分封制度,窩闊台將一部分中原州縣民戶分賜給諸王、貴戚、功臣為食邑,計七十多萬戶,其餘民戶則作為皇室共有財產,直屬大汗政府。又採納耶律楚材建議,規定受封貴族只在分地置達魯花赤監臨,由朝廷設官征賦,按其應得份額頒給。分民每兩戶出絲一斤納於政府,每五戶出絲一斤納於受封者,稱為五戶絲。同時制定了各類人戶的丁稅、地稅以及商、鹽諸稅之法。在西域地區,實行徵收丁稅的辦法,以花剌子模人牙老瓦赤主管其事,並先後設立了管理河中和呼羅珊等地的行政機構。窩闊台晚年信用回回商人,任命牙老瓦赤為中州斷事官,準許富商奧都剌合蠻撲買中原課稅,加倍搜括中原人民。1241年窩闊台去世,皇后乃馬真氏稱制,政事愈壞,對人民的剝削更加沉重。
從貴由到蒙哥 1246年,窩闊台長子貴由立為大汗。拔都與貴由不和,藉口患病不參加選汗大會。蒙古皇室的內訌開始激化。次年,貴由任命親信大臣野里知吉帶為西征軍統帥,授以統轄波斯及其以西諸地的全權。1248年,貴由親率護衛軍西行,聲言到葉密立養病。拖雷妻唆魯禾帖尼認為貴由此行當是謀攻拔都,秘密遣人向拔都報信。拔都嚴兵為備。三月,貴由死於橫相乙兒之地(今新疆青河東南),皇后斡兀立海迷失攝政。時拔都駐兵於其封地東境,召集諸王會議,推舉拖雷長子蒙哥為大汗。察合台、窩闊台兩系諸王拒不參加會議,亦不承認其推選有效。次年,蒙哥又於怯綠連河上游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之地召集大會,察合台、窩闊台兩系再次抵制,拖延了兩年。1251年,到會的東西道諸王、諸將始定議奉蒙哥即位。窩闊台孫失烈門、腦忽和脫脫三人率其部屬密謀來襲,謀泄被捕。蒙哥開始鎮壓兩系政敵,殺斡兀立海迷失及貴由親信大臣鎮海、野里知吉帶等,將失烈門等三王發配軍前效力。
自窩闊台去世後,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爭奪汗位的鬥爭愈演愈烈,選汗大會一再推延,以致大汗之位兩度虛懸約八年。在這期間諸王貴戚各自為政,濫發牌符,遣使四出,征斂珠寶財物。斡脫商人各持令旨,恃勢勒索。蒙哥即位後,極力恢復大汗的權威和政令的統一。他下令整飭民政,盡收舊發牌符;加強漢地、中亞和波斯三大行政區的統治機構(漢文史籍稱為燕京、別失八里、阿母河三行尚書省)。又命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統兵南征大理、南宋;命弟旭烈兀總領波斯之地,統兵西征未服諸國。1252年起,在全蒙古國範圍內重新進行戶口登記,編造籍冊,並再次分封諸王貴族。
忽必烈受命後,即南駐金蓮川(在灤河上源),建立藩府,繼續招聘漢族知識分子為謀士,訪問治道。他採納劉秉忠、張文謙、姚樞、史天澤等人意見,奏準設立邢州安撫司和河南經略司,整頓地方行政,設立屯田。1253年,統兵征大理,以為迂迴包抄南宋之計。分軍三路,取道吐蕃之地,過大渡河,抵金沙江,降摩些(納西族)部。十二月,克大理城,用劉秉忠、姚樞之策,下令禁止殺掠。留兀良合台繼續征討雲南諸部,自己班師北歸。1254年,在所受京兆分地設立關中宣撫司加以治理。1256年,命劉秉忠於灤河上游選地建城,營造宮室,名為開平(見上都)。
旭烈兀軍於1256年消滅盤踞波斯北部諸山寨的“木剌夷國”(阿拉伯語mulahidah的音譯,意為異端者,此指伊斯蘭教亦思馬因派);1258年攻陷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滅回回哈里發(Khaiifai,伊斯蘭教領袖的稱號,阿拉伯語意為繼承者。此處指阿拔斯朝)。次年,旭烈兀分兵三路侵入敘利亞。
蒙哥於1257年親統大軍征宋。他自領西路軍攻四川,命宗王塔察兒統東路軍攻荊襄、兩準。蒙哥見中原諸侯、士人歸心忽必烈,關中、河南財賦又多為藩府所得,甚為猜疑,便奪忽必烈兵權,不使領兵出征,並遣大臣阿藍答兒等到陝西主管政務,鉤考關中、河南錢穀,盡罷忽必烈所置宣撫、經略諸司。1258年七月,蒙哥入川,與原在四川掌管軍事的蒙古都元帥紐璘、漢軍萬戶劉黑馬、鞏昌總帥汪德臣等合兵,沿嘉陵江南下。南宋守臣憑險抵抗。1259年二月,蒙哥率軍圍合州釣魚山(今四川合川縣東),連攻五月不克(見釣魚城之戰)。
塔察兒所統東路軍略地至長江,無功撤回,蒙哥不得已於1258年底改命忽必烈統率。1259年春,忽必烈會東路諸王、將領於邢州;七月,至汝南,申明軍令,戒諸將勿妄殺,並使楊惟中、郝經等宣撫江淮。同月,蒙哥病逝於釣魚山下。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仍繼續渡淮南下,進圍鄂州。這時,留鎮漠北的阿里不哥力圖乘機控制漠南,發諸部兵直趨關隴,並派親信至燕京掌管漢地政務,簽諸道軍。忽必烈恐阿里不哥先踞汗位,遂採納郝經等人建議,
旭烈兀軍攻擊報達城圖
1218-1260年
與南宋賈似道密訂和約,立即回師北歸。
1260年春,旭烈兀在敘利亞得到蒙哥死訊,也引軍退回波斯,留先鋒怯的不花繼續征進。九月,怯的不花軍在阿音扎魯特(今耶路撒冷北)被密昔兒(埃及)軍擊潰,蒙古西征之役至此告一段落。
元朝的統治
元王朝的建立 1260年三月,元世祖忽必烈在開平召集忽里台,即大汗位,建元中統,任用漢地士人,建立起中書省、十路宣撫司以及負責中原漢地政務的燕京行中書省等行政機構,鞏固了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地位。阿里不哥也在漠北召開忽里台,稱汗,據有漠北地區。駐軍六盤山的蒙古軍主帥渾都海、奉蒙哥命主管陝西政務的劉太平,以及四川蒙古軍的一些將領,擁護阿里不哥為汗,企圖以秦蜀之地回響。忽必烈遣廉希憲為京兆等路宣撫使,急馳赴任,殺劉太平、霍魯海和四川軍中附阿里不哥的將領。不久,諸王合丹、汪良臣等合軍,擊敗渾都海和逾漠南下應援的阿藍答兒,於是完全控制了關隴川蜀地區。同時,忽必烈親自率師北征,前鋒移相哥敗阿里不哥軍,迫使他退守吉利吉思。次年秋,阿里不哥又移師東還,襲敗移相哥,大舉南進,與忽必烈激戰於昔木土腦兒,雙方死傷相當,各自退兵。因忽必烈切斷了漢地對漠北的物資供應,阿里不哥陷於窘境,便派阿魯忽(察合台孫)前往主持察合台兀魯思。但阿魯忽取得汗位後,拒絕向阿里不哥提供物資,並扣留其使者,於是阿里不哥舉兵西擊阿魯忽,殘破亦列河(伊犁河)流域。至元元年(1264),阿里不哥眾叛親離,勢窮力竭,向忽必烈投降。至此,忽必烈終於控制了嶺北局勢,並將勢力伸入畏兀兒地區。
忽必烈在與阿里不哥爭位戰爭之初,即已承認旭烈兀對阿母河以西土地的統治權,原來由大汗直接領有的波斯諸地遂變為大汗的宗藩伊利汗國。伊利汗國與立國於欽察草原的朮赤後王(見欽察汗國)之間又為領土爭端爆發了長期戰爭。大蒙古國分裂了。
中原漢地成為忽必烈政權的重心,他順應時勢,全面推行“漢法”,改革蒙古統治者對漢地的統治方式。
石獅 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
雙鳳麒麟石雕 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
1262年,山東行省大都督李璮趁北邊有戰事,結宋為外援,占據濟南,並企圖策動華北各地諸侯回響。忽必烈調集重兵圍攻濟南,七月城破,李璮被殺。忽必烈因勢利導,罷世侯,置牧守,分民、兵之治,廢州郡官世襲,行遷轉法。由於中原各地數十年專制一方的大小諸侯的勢力受到限制和削弱,中央集權獲得加強。中統、至元之初,元廷博採漢族士大夫建議,遵循中原傳統制度,同時也採取了充分保障蒙古統治者特殊權益的各種措施,大體奠定了元朝一代政制的規模。中統四年(1263),以開平為上都。至元元年,升燕京為中都。四年,始於中都舊城東北建造新城。至元八年十一月,詔告天下,正式建國號大元。九年,升中都為大都。
統一全國 北方政局穩定後,忽必烈決定採用南宋降將劉整建議,先拔襄陽,浮漢水入長江,進取南宋。至元五年(1268),命阿術、劉整督師,圍困隔漢水相望的襄、樊重鎮,襄樊軍民拒守孤城達六年。至元十年初,元軍攻下樊城,襄陽守帥呂文煥出降(見襄樊之戰)。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顏督諸軍,分兩路大舉南進。左軍由合答節度,以劉整為前鋒,由淮西出師。伯顏本人與阿術領右軍主力,九月,自襄陽出發,沿漢水入長江;同時,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陽南逼安慶,以為呼應。十二月,元水師入長江,克宋江防要塞陽邏堡。宋漢鄂舟師統帥夏貴遁,漢陽、鄂州宋軍降。伯顏分兵留阿里海牙經略荊湖,自領水陸大軍順流而東,以呂文煥為前鋒。宋沿江諸帥多為呂氏舊部,皆不戰而降。十二年二月,賈似道被迫督諸路精兵,抵禦元軍。這時,他仍企圖奉幣稱臣議和,被伯顏拒絕,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強與元軍會戰。因宋軍內部不和,一觸即潰。同年秋,伯顏從建康(今江蘇南京)、鎮江一線分兵三道趨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十三年正月,宋幼帝趙■上表降元,宋亡。十六年,完全占領四川,又追滅南宋衛王於崖山,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國內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遠征海外 滅宋後,忽必烈對鄰近諸國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至元十一年,侵日軍無功而還。十八年,又分兩路進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漢軍、高麗軍從高麗東渡對馬海峽,范文虎率新附軍(元政府收編的南宋軍隊)從慶元(今浙江寧波)浮海北進。元軍在日本鷹島遇颶風,戰船多壞,將卒溺死者眾,又遭日軍掩殺,幾乎全軍覆沒。十九年,遣唆都從廣州渡海攻占城,連戰逾年。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鎮南王脫歡(忽必烈子)發兵侵安南(今越南北部),命唆都從占城北上助戰,南北夾攻。安南王撤離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與元軍決戰;待元軍疲憊,又出而攻擾。五月,脫歡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師。唆都戰死。二十年、二十二年,元兵兩次從雲南出侵緬國(今緬甸),二十四年,進至蒲甘,迫緬國定歲貢方物後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糧盡師老北還。二十九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興從泉州起航出侵爪哇(今印尼爪哇島)。爪哇統治者降元,並請元軍助討其敵國葛郎,打敗葛郎王以後復舉兵拒元,元軍力竭退師。
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 從攻南宋以來,連年戰爭,加以宮廷廩祿、宗藩歲賜,都需要巨額經費來支持。忽必烈急於解決國用不足的問題,因而日益信用以“理財助國”邀寵的大臣阿合馬、盧世榮、桑哥等人主持國政。至元七年至九年、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間,兩次設尚書省綜理財用。尚書省的理財政策主要包括:增加稅收、興鐵冶、鑄農器官賣、“括勘”(追還被私人、寺院奪占的南宋公田,起征田賦)、“理算”(追征各地歷年積欠的錢糧)、變更鈔法等,使國家的收入顯著增加。但由於吏治腐敗,專注搜刮,流於橫徵暴斂,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為了對外戰爭,打造東征海船,沿海和江南地區徭役徵發日益加重。人民不堪沉重的封建剝削與壓迫,紛紛起義。至元二十年,江南各族人民起義凡兩百餘起,二十六年更增至四百餘起。在這前後,爆發了廣州歐南喜、黎德和福建黃華、鐘明亮等人領導的幾次規模較大的起義。
與北方諸王之戰 至元初年,忽必烈鞏固對中原漢地的統治後,立即著手恢復大汗對西道諸王的政治控制。他詔令窩闊台後王海都入覲,把察合台系諸王八剌從朝廷派回察合台兀魯思,控制當地局勢。海都拒不入朝,至元五年,在按台山挑起兵端。返回中亞奪得察合台兀魯思汗位的八剌也為爭奪斡端(新疆和田)與元朝開戰。六年,海都、八剌和朮赤後王忙哥帖木兒在答剌速河谷舉行忽里台,劃分各自在中亞草原的勢力範圍及河中農耕區的財賦收入,聯合反對大汗和伊利汗阿八哈。至元八年,忽必烈命皇子北平王那木罕出鎮阿力麻里。此後,元政府採取置驛、遣使安撫、設畏兀兒斷事官等措施,不斷加強對天山南北的統治,企圖相機西進。十三年,那木罕所部宗王昔里吉(蒙哥子)等叛,械繫那木罕與安童,逾按台山占領吉利吉思,並於次年分道東進。八月,伯顏率元軍破昔里吉於鄂爾渾河。戰事延續五年之久,元軍雖收復嶺北,海都在畏兀兒之西的勢力卻迅速發展起來。二十二年,海都擁立的察合台兀魯思汗篤哇(八剌子)圍畏兀兒都城火州,大掠後退兵,以後又連續進犯畏兀兒地區。二十四年,東道諸王以斡赤斤後王乃顏為首,又在遼東叛亂。忽必烈親征,敗叛軍主力,擒乃顏。次年,諸王合丹等復叛,被元軍擊潰東逃,數年後敗亡。二十五年,海都、篤哇舉兵東犯,二十六年春,掠稱海,至杭海山,擊敗鎮邊宗王那木罕以及甘麻剌(忽必烈孫),進據和林。忽必烈最後一次率軍親征,復和林,留伯顏鎮守。至元之末,元政府已明顯地收縮了天山南部的防線,而在嶺北卻順利地將海都逐過按台山,牢固地掌握了祖宗“肇基之地”。
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在大都去世,廟號世祖。皇太子真金先死,其子鐵穆耳受皇太子寶,撫軍於漠北,聞報趕回上都,大會諸王宗親,四月即位,是為成宗。元貞二年(1296)秋,西北諸王藥木忽兒(阿里不哥子)、兀魯思不花(蒙哥孫)糧匱厭亂,歸投元廷。成宗得訊,遣土土哈載糧西迎。從大德元年(1297)至四年,元軍與海都、篤哇在北邊屢次交鋒。五年,海都、篤哇東逾按台山,下營於鐵堅古山。皇侄海山與大將床兀兒、晉王甘麻剌、太師月赤察兒合力苦戰。海都先勝後敗,受傷後與篤哇退出嶺北,在這年秋冬之間病死。
成宗“守成” 元成宗鐵穆耳稱帝前長年在北邊帶兵,即位五年多,對六部官員尚“未知其人為誰”。但他委政於世祖舊臣完澤、不忽木、哈剌哈孫等人,罷征日本、安南之役,內政以奉行忽必烈成規為務,國家相對安定,因而被稱為守成之君。這時對諸王宗親的賜予為數日巨,一年修佛事五百餘次,加上戰爭開支,國用匱乏,歲入不足,一再借支鈔本,財政方面始終未擺脫慢性危機。大德五年,元廷派劉深出侵西南八百媳婦(今泰國北部等地)。元軍沿途騷擾,道出順元(今貴州貴陽),向當地少數民族徵發丁役、勒索金錢和馬匹。土官宋隆濟和女土官蛇節舉兵圍劉深於窮谷,雲南行省東部人民皆起而回響。十一月,詔劉國傑往鎮。七年春,蛇節、宋隆濟先後被俘殺,南征之師亦罷。
大德七年,篤哇和海都之子、窩闊台兀魯思汗察八兒遣使請息兵,“通一家之好”。八年,元廷與篤哇、察八兒約和,各遣使臣偕往伊利汗朝宣諭和平。大汗雖完整地保有嶺北行省,但被迫承認了察合台兀魯思控制哈密力(哈密)以西地區的事實。此後除延祐年間曾與察合台兀魯思發生一次戰爭外,終元之世,西北邊地大體上安定無事。
“武仁授受”與南坡之變 成宗晚年連年患病,皇后卜魯罕掌權。大德十一年初成宗卒,因皇太子早死無後,卜魯罕與左丞相阿忽台等人相結,圖謀立鎮守河西、擁兵十五萬的安西王阿難答為帝,定於三月三日舉事。右丞相哈剌哈孫則秘密遣使北迎出鎮朔漠的懷寧王海山,南迎被卜魯罕排擠出京的海山母弟愛育黎拔力八達。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先至大都,立即派李孟與哈剌哈孫秘密定議。三月二日,愛育黎拔力八達率衛士入宮,誘執阿難答,誅阿忽台等,奉御璽北迎海山。五月,海山至上都,大會諸王,處死卜魯罕、阿難答,即帝位,是為武宗。次月,下詔立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海山長年撫軍北方,昧於政事,即位後斥去世祖舊臣哈剌哈孫,對中書省進行大改組,幾乎全部改任自己的親信,政令失當,朝政紊亂。國家的用人制度和財政制度都被破壞。即位僅三個月,近臣獲得高官厚祿的約達九百人。為廣示恩寵,“遙授”職銜,名爵冒濫,冗員充斥。世祖時樞密大臣六員,這時增至三十二員。濫賞泛賜和建寺修佛事比前代更加沒有節制。殘酷的剝削加上連年天災,農民破產流亡,僅江浙一省流民已達一百三十多萬。為彌補國家財政虧空,至大二年(1309),詔乞台普濟、樂實、三寶奴等立尚書省斂財,變更鈔法;稅課以大德末舊額為率,增收三成以上。
至大四年正月,武宗卒。愛育黎拔力八達由東宮入總大政,罷尚書省,殺樂實、三寶奴。五月,即位於大都,是為仁宗。他受教於名士李孟十餘年,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積極採取措施,力圖改革朝政和吏治,如:嚴禁近侍擅傳聖旨;由朝廷派官任投下份地達魯花赤,降諸王投下所任命者為副達魯花赤;規定吏員入官只能升至從七品,並於皇慶二年(1313)下詔,恢復自宋亡以後中斷了幾十年的科舉取士制度;延祐初,元廷還派人檢括河南、江西、江浙等地漏隱田土,核實稅入。但由於官吏奉行過當,延祐經理變成對百姓的巧取豪奪,江西受害尤甚。延祐二年(1315)四月,寧都蔡五九舉眾起義。元廷調兩省兵力鎮壓,九月,蔡五九兵潰被殺。仁宗對母后答己奉命惟謹,答己得肆意干預朝政,擢升貪奸不法的私黨鐵木迭兒為中書省右丞相,勢傾朝野。仁宗對宗戚勛舊過於軟弱,在諸王壓力下不斷讓步。他還背毀傳位給武宗子嗣的誓約,誘逼武宗長子和世■出京就藩,在答己和鐵木迭兒參與下立己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從而引起海山舊部和一部分反對政治改革的蒙古貴族的不滿,也導致仁宗本人對答己及其黨羽的妥協。由於這些原因,仁宗後期,改革實際上中止了。
延祐七年正月,仁宗卒。鐵木迭兒先已罷職,答己下旨復任為中書右丞相,大肆更換省官,將私黨調進中書省,矯命殺害仁宗時參劾過他的前中書平章蕭拜住等人。三月,碩德八剌繼帝位,即英宗。英宗剛毅而思有作為,答己當初以為他柔懦易制,所以立為皇太子,此時深為後悔。五月,答己幸臣失列門等謀廢立事泄,英宗將他們盡加誅殺,以木華黎後裔拜住為中書左丞相。至治二年(1322)秋,鐵木迭兒和答己相繼病死。英宗擺脫掣肘,專任拜住,銳意於改革。朝廷召集有治國經驗的退職老臣,優其祿秩,使議事中書;行助役法,民田百畝抽三,以歲入助役;正式頒行《大元通制》,督責各級官吏遵循國家的政製法規,改變政令不一、罪同罰異的混亂現象;裁罷冗職,節省浮費,減免賦役,以舒農力。這時,拜住揭發了鐵木迭兒生前貪贓巨萬的舊案,追奪其官爵封贈,籍其家。時鐵木迭兒黨羽御史大夫鐵失兼典左、右阿速衛親軍,遂與心懷不滿的蒙古宗戚密謀,欲刺殺英宗,並與撫軍漠北的晉王也孫鐵木兒(甘麻剌子)聯絡,相約事成後推他為帝。至治三年八月,英宗自上都南歸,駐蹕南坡(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鐵失等以阿速衛為外應,入皇帝行帳,殺拜住,弒英宗,並於當夜馳回大都,收封省部印信,遣使奉玉璽至漠北晉王鎮所。九月,也孫鐵木兒在漠北即位,次年改元泰定,史稱泰定帝。
兩都之戰和燕鐵木兒專權 泰定帝在位五年。在他統治時期,元廷對貴族賜予益奢,興役造作益多,國家財源已呈枯竭,吏治更加腐敗。致和元年(1328)七月,他病死於上都。八月,留守大都的武宗親信燕鐵木兒(床兀兒子)憑藉所掌怯薛發動兵變,控制大都,遣使迎武宗次子圖帖睦爾入京。同月,梁王王禪(泰定帝侄)、丞相倒剌沙奉泰定帝年幼的皇太子阿剌吉八即位於上都,改元天順,分諸道進攻大都。這時,圖帖睦爾已從藩所江陵北上,武宗藩邸舊臣、河南平章政事蔑里乞氏伯顏邀截經河南北解的國賦以為軍資,親自帶兵護送圖帖睦爾至大都。九月,圖帖睦爾即位於大都,改元天曆,並宣布待長兄和世■歸自北邊將立即讓位。而遼東、關陝、川蜀等地先後起兵回響上都。兩都之戰發展成為大規模內戰。大都政權控制了財賦所從出的南方各省,實力占居優勢。十月,大都所部軍乘上都守備空虛,從遼東出兵,襲圍之。倒剌沙以城降,被誅。阿剌吉八不知去向。王禪兵敗被俘後賜死。圖帖睦爾遣使迎異母兄和世■於北邊。天曆二年(1329)正月,和世■受朔漠諸王奉戴,在和林北即帝位,是為明宗,隨即啟程南返。三月,燕鐵木兒奉璽北迎明宗。明宗雖宣布凡圖帖睦爾所用百官並仍其舊,卻擢拔不少親信入省、院、台供職;他的從官中有些人對燕鐵木兒“不為之禮”。這就使一心想專任獨署的燕鐵木兒深懷怨俱。八月,明宗和自大都出迎的圖帖睦爾會於旺忽察都之地(今河北張北)。僅數日,明宗中毒暴死。燕鐵木兒立即帶著帝璽偕圖帖睦爾急馳上都。八月中,圖帖睦爾再次即皇帝位於上都,是為文宗。
元文宗圖帖睦爾復位後,遍賞天曆之初為其效命的阿速軍士,以燕鐵木兒獨任丞相,總裁天下事,甚至親祭燕鐵木兒生祠。元廷嚴厲地鎮壓了企圖以明宗太子為名發動政變的蒙古貴族,又動用數省兵力,歷時一年,平定了駐在雲南的蒙古諸王叛亂。這時燕鐵木兒的威焰權勢遠遠超出了在他之前的任何一個元朝權相,以致他的兒子唐其勢揚言“天下本我家之天下”。文宗受制於燕鐵木兒之時,元朝國勢日趨衰微,處於迅速腐化之中的統治階級在政治上已難以振作。儘管文宗本人對中原封建文化比較熟悉和了解,所能做的不過是用“文治”來粉飾危機日益加深的統治。文宗初即位,就建立奎章閣,集儒臣於閣中備顧問,又置藝文監,以蒙古語翻譯儒書,刊刻經籍。至順二年(1331),敕編《經世大典》書成。該書由趙世延、虞集先後主持修纂,是記錄元朝一代制度故事的珍貴文獻。
至順三年八月,文宗卒,臨危遺詔立明宗之子為帝。燕鐵木兒利於立幼,於同年十月擁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寧宗。寧宗逾月而卒,時年七歲。燕鐵木兒在文宗後堅持下,被迫把被文宗放逐於靜江(治今廣西桂林)的明宗長子妥歡貼睦爾迎入京都,但遷延數月不肯立君。直到他因縱慾過度而死,妥歡貼睦爾才得在至順四年六月即位於上都,史稱順帝。
社會諸矛盾的激化元朝末年,吏治腐敗,財政破產,軍備廢弛。燕鐵木兒死後,伯顏獨秉國政,政治勢力迅速擴大。中書省、樞密院官員大都出其門下,每罷朝,一擁而退,朝廷為之一空。他一次所受賜田多達五千頃。大批蒙古貴族、官僚通過受賜、占奪等方式轉化為大土地所有者。漢族地主也大肆兼併土地。廣大農民在沉重的封建負擔下喪失土地,破產流亡。伯顏當權時,中原連年災荒,人口存亡相半,朝廷竟不加救濟。官吏勒索、賄賂公行,民間將他們與“賊”一樣看待。後至元(1335~1340)間,廣東朱光卿、河南棒胡、四川韓法師、福建李志甫、江西彭瑩玉及周子旺等相繼舉眾起義;東北、西北、湖廣各族人民也起兵反元。以伯顏為代表的一部分蒙古貴族,企圖用加劇民族壓迫的政策來鎮壓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反元鬥爭。忽必烈在位時,就將全國居民按種族、地域分為四等(見四等人制),對漢人、尤其是南人中的平民加以各種防範壓抑。這時,伯顏繼廢止科舉之後進一步下令禁止漢人、南人學蒙古、色目文字,以阻塞他們的仕途;並揚言要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伯顏還企圖廢順帝另立。他的所作所為使當時的社會危機更加深刻。至元六年,伯顏侄脫脫得到順帝支持,乘伯顏出外行獵,將他貶黜。順帝起用脫脫當政,次年,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恢復科舉取士,開馬禁,減鹽額,修遼、金、宋三史,政治一度較為清明。至脫脫第二次出任中書右丞相時,國庫空虛,災荒頻仍,為解救危機,他變更鈔法,勒黃河回故道以拯治河患,在京畿附近營田,募人佃種以救北方糧荒。但這些都未能緩和已全面激化的社會矛盾,而開河、變鈔直接催發了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大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