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隔距蘭(學名:Cleisostoma racemiferum (Lindl. ) Garay):莖直立,粗壯,長5-20厘米,連同葉鞘粗2-2.5厘米,具分枝、長而粗壯的根。葉厚革質,扁平、帶狀,長達29厘米,寬3-4厘米,基部具1個關節和抱莖的葉鞘。花序出自葉腋,比葉長,多分枝;花序柄粗壯,圓錐花序疏生許多花;花瓣長圓形,長3毫米,寬2毫米,先端鈍;唇瓣白色,3裂;藥帽前端收狹為喙狀。花期6月。
生於海拔1350-1800米的山坡疏林中樹幹上。產中國雲南南部至西部。分布於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大葉隔距蘭莖直立,粗壯,長5-20厘米,連同葉鞘粗2-2.5厘米,具分枝、長而粗壯的根。葉厚革質,扁平、帶狀,長達29厘米,寬3-4厘米,先端鈍並且不等側2裂,基部具1個關節和抱莖的葉鞘。
花序出自葉腋,比葉長,多分枝;花序柄粗壯,圓錐花序疏生許多花;花苞片小,卵狀披針形,長1-2毫米,先端漸尖;花梗和子房長4毫米;萼片和花瓣黃色帶褐紅色斑點;中萼片近長圓形,凹下呈舟狀,長約3.5毫米,寬2.5毫米,先端鈍;側萼片稍斜長圓形,與中萼片近等大,先端圓形,基部貼生於蕊柱足。
花瓣長圓形,長3毫米,寬2毫米,先端鈍;唇瓣白色,3裂;側裂片直立,三角形,中部向先端驟狹為鑽狀,有時稍向內彎曲;中裂片伸展,三角形,先端鈍,上面在兩側裂片之間具1條脊突,與距內不甚發育的隔膜相連線;距內背壁上方的胼胝體近卵狀三角形,基部稍2裂,其下部具乳突狀毛;蕊柱長約2.5毫米,具翅;蕊喙三角形,伸出蕊柱翅之外;粘盤柄狹帶狀,邊緣內折;粘盤小而厚,圓盤狀;藥帽前端收狹為喙狀。花期6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350-1800米的山坡疏林中樹幹上。
蘭花宜種植於空氣流通的環境。性喜陰,忌陽光直射,喜濕潤,忌乾燥,15℃至30℃最宜生長。35℃以上生長不良。5℃以下的嚴寒會影響其生長力,這時,蘭花常處於休眠狀態。如氣溫太高加上陽光曝曬則一兩天內即出現葉子灼傷或枯焦。如氣溫太低又沒及時轉移進屋裡,則會出現凍傷的現象。
蘭花是肉質根,適合採用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排水性能必須良好,應選用腐葉土或含腐殖質較多的山土。微酸性的鬆土或含鐵質的土壤,pH值以5.5-6.5為宜。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雲南南部至西部(勐臘、勐海、思茅、盈江、騰衝)。分布於錫金、不丹、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模式標本采自印度東北部。
栽培技術
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須用穿孔尼龍紗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內鋪上粗石子,占盆深2/5左右,粗石培養土,厚3-5厘米,然後放入蘭草。準備好蘭盆及植料後,將蘭株倒拿(根在上,葉在下)放於水龍頭下以慢水沖洗,但水壓切忌過強,以免傷蘭根及葉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蘭頭,小指抵住盆緣,用竹筷將根固定,當放入盆內時,儘量不要讓根接觸到盆壁。上盆時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捲曲。
將豆粒大的混合石礫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處。然後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處,填實和儘量不要留下空間。種植時,左手握持蘭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貫入葉心),再將蘭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後邊加土邊搖盆,使土與根緊密接觸。再用手將莖部四周的泥土按緊,最後使盆面略顯饅頭狀(即中間四周略低)。將竹筷拔出,並搖實盆中植料。填實植料後,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緣1.5厘米處。最後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將假鱗莖全部埋入土中為度,然後充分搖實。用壓土工具輕壓植料,並將表面弄平。
種植完畢後,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為好。上完盆,立即澆水。第一次澆水水量要充足。最後將蘭盆放置陰處。一個月內不宜直接曬太陽,並控制澆水,不宜太濕,以後放置地點宣選擇在半陰半陽、通風透氣,早上照到太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