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白粉藤

大葉白粉藤

大葉白粉藤(學名:Cissus repanda Vahl )為葡萄科白粉藤屬下的一個種,多生於溝邊疏林中,海拔500-10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葉白粉藤
  • 拉丁學名:Cissus repanda Vah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鼠李目 Rhamnales
  • :葡萄科 Vitaceae
  • :白粉藤屬 Cissus
  • 分布區域:中國四川、雲南;泰國,印度和斯里蘭卡也有分布。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參考文獻,變種,

形態特徵

木質大藤本。小枝圓柱形,密被丁字著生柔毛。卷鬚總狀5-7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葉卵圓形,不分裂或微淺3裂,長9-24厘米,寬8-20厘米,頂端漸尖、短尾尖或急尖,基部心形,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或呈波狀,上面綠色,幼時被丁字著生疏長柔毛,以後脫落幾無毛,下面淺綠色,疏生丁字著生毛;基出脈5-7,中脈有側脈4-5對,網脈不明顯突出或下面微突出;葉柄長1.5-9厘米,密被丁字著長柔毛;托葉卵橢圓形或卵圓形,草質,長2-3毫米,頂端圓鈍,被短柔毛。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集生成復傘形花序,花序梗長1.5-3.5厘米,密被短柔毛;花梗長2-6毫米,密短柔毛;花蕾卵圓形,高2-3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萼齒不明顯;花瓣4,卵圓形,高1.7-2.7毫米,外面密被銹色長柔毛;雄蕊4,花葯卵圓形,長寬近相等,在雌花內雄蕊退化,花盤明顯,波狀4淺裂;子房下部與花盤合生,頂端被稀疏柔毛,花柱鑽形,基部略粗,柱頭微擴大。果實倒卵橢圓形,長約0.8厘米,寬約0.6厘米,有種子1顆;種子長橢圓形,頂端近圓形,基部喙短鈍,表面有微突起鈍棱,種臍在種子背面基部與種脊無異,種脊突出,腹部中棱脊突出,基部棱脊兩側微下陷。花期5月,果期6月。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500-1000米溝邊疏林中。

分布範圍

產自四川、雲南。泰國、印度和斯里蘭卡也有分布。

參考文獻

大葉白粉藤(植物分類學報
Cissus repanda Vahl, Symb. 3: 18. 1794; Planch. in DC. Monogr. Phan. 5: 474. 1887; Gagnep. in Lecomte, Not. Syst. 1: 355. 1911; W. T. W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17 (3): 88. 1979 in clavi; 雲南種子植物名錄上冊795. 1984.——Vitis repanda (Vahl.) Wight & Arn. Prodr. 1: 125. 1834; Laws. in Hook. f. Fl. Brit. Ind. 1: 648. 1875. p. p.——V. pallida Wight & Arn. Prodr. 1: 125. 1834.

變種

海南大葉白粉藤(變種)瓊南地錦(植物分類學報)
C. repanda Vahl var. subferruginea (Merr. & Chun) C. L. Li in 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2 (1) : 49. 1996. ——Parthenocissus subferruginea Merr. & Chun in Sunyatsenia 5: 120. 1940; W. T. Wang in Acta Phytotax. Sin. 17 (3): 90. 1979 in clavi.
本變種與原變種區別在於,葉通常較小,長6-9厘米,寬4-6.5厘米,下面老後丁字著生毛脫落幾無毛或殘留極稀疏毛,種臍在種子背面基部以上,腹部窪穴呈溝狀從種子基部1/4處向上達種子中部,可以區別。花期4月,果期5月。
產海南。生灌叢、草坡或林中。模式標本采自海南。
本變種過去學者發表時被放在地錦屬Parthenocissus Planch.中,後又為其他學者所追隨。作者檢查了存放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等標本館收藏的模式和副模式標本,發現花序集生成傘形,花大多為4數,在同一花序上偶爾發現有5數,花盤明顯,4裂,為典型的白粉藤屬的花結構,後進一步與本屬內其他種比較,發現與大葉白粉藤外形上大同小異,難於劃分成兩個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