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本變種根狀莖竹鞭狀或串珠狀,或兼有竹鞭狀和串珠狀,根通常不膨大,纖維狀,稀側根膨大成圓柱狀肉質根,中央小葉片闊橢圓形、橢圓形、橢圓狀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稀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最寬處常在中部,長為寬的2-4倍,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楔形、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細鋸齒、重鋸齒或缺刻狀鋸齒,上面脈上無毛或疏生剛毛,下面無毛或脈上疏生剛毛或密生柔毛。
參看:假人參(原變種)
分布範圍
分布甚廣,北自甘肅(西和、天水)、陝西(太白山)、河南(盧氏),南至雲南、廣西(九萬大山),西起西藏南部(聶拉木、亞東),經四川、貴州、湖北(興山)、湖南(新寧)、安徽(黃山)、江西(九宮山、廬山、鉛山)、浙江(天台山)至福建北部(武夷山)。生於森林下或灌叢草坡中,海拔1200-4000米。越南、尼泊爾、緬甸、日本和朝鮮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根狀莖、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順氣健胃、止血滋補等。
本種提示
本變種根狀莖有活血去瘀、消腫鎮痛之效,可代三七供藥用。
峨眉三七(變種) var. wangianus (Sun) Hoo & Tseng 小葉片較狹,長寬比例較大,小葉柄也較長,但發現有過渡類型,應併入本變種作異名處理。
本變種的根狀莖是橫生的,假人參(原變種)的根狀莖以前被誤認為直生或斜生的(這是觀察上錯誤),因而將其分為兩種,實際兩者的根狀莖都是橫生的,其他形態也近似,所以作為假人參的變種處理比較適宜。
本變種的根狀莖變異性很大。早年,在標本較少的情況下,將竹鞭狀者定名為竹節參 Panax japonicus C. A. Mey. 將串珠狀者定名為珠子參 Panax major (Burkill) Ting(或作為變種)。但根據近年採到的大量標本看,其根狀莖除竹鞭狀和串珠狀的單生型(圖版22:7、10)以及因串珠節間短縮而成類竹鞭狀根莖外,還有典型竹鞭狀及串珠狀同生於一個植物體上的混合型(圖版23:2-3)。典型竹鞭狀根狀莖的植株不僅分布於長江以南,位於北緯34度以北河南盧氏縣的熊耳山也有出產,且與典型串珠狀的植株同生於一地。串珠狀根狀莖植株不僅產於黃河以北,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天台山等也有發現。而典型竹鞭狀與串珠狀混合型根狀莖植株,不僅個體數相當的多,時常可以發現,且分布地區也廣,西藏、雲南、廣西、貴州、四川、湖南、江西等都有發現,隨著今後調查工作的普遍和深入,相信必將會發現更多,決不是個別現象。不能過分強調單生型根狀莖作為分類特徵的重要性,而對其混合型不加重視。這樣在同一株植物體上就會發生:挖出其前端竹鞭狀根莖時定名為竹節參,挖出其混合型根狀莖時定名為珠子參。其他的變種如羽葉三七(變種)var.bipinnatifidus (Seem.) Li 和狹葉假人參(變種)var.angustifolius (Burkill) Li 的根狀莖也與本變種同樣有竹鞭狀、串珠狀及兼有竹鞭狀、串珠狀的混合型等三種類型,看來根狀莖如此的變異是本種內某些變種共有的現象。這些變種內,具不同根狀莖的植株,卻又被公認各為同一變種,並未根據根狀莖的不同類型而細分為不同的種或變種。在同一屬內對不同的種或在同一種內對不同的變種採取不同的分類標準,這是不符合自然現象的,這樣的分類方法,也將會引起更大的混亂。
竹節參和珠子參雖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商品藥物,但竹節參商品的原植物實際上除本變種的竹鞭狀根莖外,還包含假人參(原變種)、狹葉假人參(變種)以及羽葉三七(變種)等幾個不同變種的竹鞭狀根莖。同樣,珠子參商品的原植物也不止1種,它是本變種、羽葉三七(變種)、秀麗假人參(變種)等幾個不同變種的串珠狀根莖的混合物。商品藥物既未按原植物不同的變種而分別出售其根狀莖,但如將其作為某一原植物的名稱,必然要引起很大的混亂。不但本變種是“珠子參”,凡有串珠狀根狀莖的變種,如秀麗假人參(變種)、羽葉三七(變種)等也就成為“珠子參”了。同樣,如果那樣做,不但本變種是“竹節參”,凡有竹鞭狀根狀莖的變種,如假人參(原變種)、狹葉假人參(變種)、羽葉三七(變種)等也將是“竹節參”了。因此,“珠子參”和“竹節參”既作為綜合的商品藥物名稱,就不宜再用作特定變種的植物名稱,才可避免混亂。同時,《植物名實圖考》的珠子參為桔梗科的黨參屬植物(Codonopsis forrestii Diels),也會與其相混淆。竹節參和珠子參的花、果、葉的形態十分相似,又有混合型的根狀莖存在,據吳征鎰(1975)文獻,其化學成分和含量也相同,而其三萜成分組成的含量完全一致,兩者的功效又是一樣,將其合併為同一變種,正可避免使用上的混亂。
種植技術
根莖藥用,能去淤生新、止痛止血,主治跌打損傷。選地:三七多系家種,栽培土地宜選擇向陽山坡。土壤一般以沙質黑壤土為佳,灰土次之,紅土更次。粘土不宜栽培。選地是引種三七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宜選海拔700―1500米、東陽、坡度10―20度的山坡。海拔400米以上的低山區或丘陵平原地區,病蟲害比較嚴重,而且葉片常出現早期脫落現象。經驗證明,宜選陰涼通風,最好西面有高山遮陰的山坡為好。
搭棚:搭棚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木柱、木橫樑結構的天棚,即用木條、竹條構成,棚高5.5―6尺。另一種是木柱鐵線結構的天棚,即用鐵絲代替橫樑,柱距8尺左右,每畝需木柱120―130根,棚的作用主要是調節光照和溫度。根據不同季節和溫度的高低而進行調整,春季日光投射的角度小,光較弱,可以稀蓋,一般透光度可為65%―75%,以後隨光照的增強和氣溫的升高而逐漸加密,一般北坡直射光少,可蓋稀些,南坡光強可蓋密些。
作畦:作畦一般需順坡向作畦,以利排水和田間操作。畦寬為1.8―2尺,畦高5―6寸,畦長可隨地形而定,溝寬1尺,畦面呈魚背形。作畦後,於畦面每畝施基肥30―50擔,基肥的比例為牛糞70%、草木灰30%。若有磷肥(過磷酸鈣、骨粉)再加30斤左右。基肥必須腐熟後施用,均勻撒布在畦面,與土壤充分混合。
選種播種:選三四年生三七所結的果實中成熟和飽滿的種子,在冬季10―11月間,隨采隨播,播後用以肥料混合之火土覆蓋一層,上面再蓋草皮一層,促進其種子發芽。採用點播方式,行株距為3×2寸或3×3寸,每畝需種28―32萬粒,覆土4―8分厚,稍壓後再覆蓋一層稻草(稻草要切成2―3寸小段,用石硫合劑消毒),以防止雜草生長和水分蒸發,又可防止陰棚漏雨打爛畦面,影響幼苗生長。覆蓋厚度為0.3―0.5寸,覆蓋畦面約80%。
易地移植:三七在苗床生長一年後(俗稱“籽條”)必須易地移植。移植的新地須與苗床用同樣方法整理,最好在大雪或冬至期間進行。將苗床的“籽條”掘起,剪去莖葉,俗稱“棵子”放入穴中,施以混合肥一撮,覆蓋本土寸許,按7×6寸或8×6寸行距開溝,溝深1―1.5寸,栽苗時,使苗與溝底呈20―30度角,邊栽邊蓋土,厚度以不露出芽頭為準,不宜太厚,再蓋約0.3―0.5寸厚的碎草,以不見土為原則。
調整天棚:天棚透光度大小,對三七生長發育有著密切關係,透光度過小,植株細弱,容易發生病蟲害,而且開花結果也少;透光度過大,葉片變黃,易出現早期凋萎現象。一般春季透光度為60%―70%,夏季稍小為45%―50%,秋分後氣溫轉涼,透光度可逐漸擴大為50%―60%。
除草追肥:不論一年或兩年以上園地,必須做到見草必除。施肥每年至少4―5次,多則7―8次,約每隔1―2個月追肥一次,第一次約施草木灰150斤、草皮灰500斤,在出苗達70%時進行。第二次在4月份左右,展葉時,每畝施混合肥200斤(牛骨粉30斤、過磷酸鈣50斤,發酵後施用。)第三次在5月份,施混合肥200斤。第四次在7月份,施綠肥(將綠肥切碎漚制發酵),將發酵好的綠肥均勻撒布畦面。
冬季護理:主要是清除殘葉,稀疏圍籬(調整透光度為70%―80%),全面消毒一次(天棚、地面、圍籬全面用0.2―0.3度石硫合劑消毒),目的是為了調整棚內溫度、濕度和減少越冬病蟲。然後於畦面再撒混合肥1000―2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