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中-北部晚古生代岩漿作用及其地球動力學過程

大興安嶺中-北部晚古生代岩漿作用及其地球動力學過程

《大興安嶺中-北部晚古生代岩漿作用及其地球動力學過程》是依託吉林大學,由葛文春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興安嶺中-北部晚古生代岩漿作用及其地球動力學過程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葛文春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大興安嶺中-北部是古亞洲洋演化研究的重要地區之一,該區不同類型晚古生代火成岩的成因及動力學背景研究是解決賀根山-黑河縫合帶地質演化的關鍵。本項目選擇該區廣泛出露的晚古生代花崗質岩石侵入體 (包括輝長岩和閃長岩)和火山岩開展精細的年代學、岩石學、礦物學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尤其是鋯石的微區原位Hf同位素研究工作,旨在查明區域晚古生代岩漿活動的時空格架,明確其時空分布規律特徵;查明該期侵入岩和火山岩的主要岩石類型及其組合,確定該期花崗質岩漿和玄武岩漿的源區性質及岩漿作用過程,進而理解這些不同岩類的岩漿成因和可能的聯繫,探討區域晚古生代岩漿作用的本質和可能的深部動力學過程。該項研究不僅對揭示大陸增生型造山帶演化不同階段的深部岩石圈演化等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而且對興蒙造山帶的地質演化及上古生界油氣資源潛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結題摘要

通過大興安嶺中-北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及火山岩的地質學、岩石學、鋯石U-Pb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確定了該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的年代學格架,即它們主要形成於石炭紀(358-304Ma)、二疊紀(298-256Ma)和中-晚三疊世(244-206Ma),而晚泥盆世(380-360Ma)和早-中侏羅世(182-170Ma)所占比重較小。晚古生代侵入岩均形成於俯衝作用相關的構造環境,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成因類型,包括普通鈣鹼性侵入岩、岩漿混合成因的‘似埃達克岩’和高分異I型花崗岩。大石寨組火山岩形成時代為295-283Ma,為一套弧型玄武岩-安山岩-流紋岩的連續演化序列,而非拉張背景下形成的雙峰式火山岩。結合近年來發表的年代學數據,總結了大興安嶺中-北部石炭紀-早二疊世火成岩的時空展布規律,即它們整體上與賀根山-黑河縫合帶近平行呈NE向帶狀展布。根據區域演化資料,認為石炭紀-早二疊世時賀根山洋並沒有閉合,大興安嶺中-北部處於持續俯衝的過程,並提出一個雙板片窗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研究區晚古生代不同類型侵入岩的時空分布規律。中-晚三疊世花崗質岩石主要形成於後造山的構造背景,暗示其可能是松嫩和興安地塊拼貼後岩石圈伸展機制下的產物。上述認識對古亞洲洋的形成演化以及中國東北地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大陸動力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