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鐮旁腦膜瘤切除術

大腦鐮旁腦膜瘤切除術是一種手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腦鐮旁腦膜瘤切除術
  • ICD編碼:01.5104
分類,基本信息,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頭皮切口,顱骨處理,處理硬腦膜,切除腫瘤,關閉顱腔,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對側下肢癱,同向偏盲,腦腫脹,

分類

神經外科/顱內腫瘤手術/幕上腫瘤手術

基本信息

起源於大腦鐮旁的腦膜瘤占顱內腦膜瘤的7.86%~13%,發生率略低於大腦凸面腦膜瘤矢狀竇旁腦膜瘤,居第3位。腫瘤多位於大腦鐮旁的一側,也有雙側性者。腫瘤一般呈球形,基底寬,突入一側或兩側大腦半球腦實質內。少數為扁平形,沿大腦鐮匐行向前後伸展,個別可累及大腦鐮旁全長。腫瘤一般埋藏於大腦縱裂內,早期症狀較少,可能出現一側足部或小腿的限局性抽搐,或為下肢運動性或感覺性先兆的癲癇發作,並可出現一側下肢乏力或感覺異常。如腫瘤為兩側性生長,則可出現雙下肢運動障礙,容易誤診為脊髓疾病。腫瘤位於大腦鐮旁前部,可出現精神症狀,位於後部,可出現幻視和同向偏盲甚至失明。腫瘤很大時,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

適應症

大腦鐮旁腦膜瘤切除術適用於:
一經確診為大腦鐮旁腦膜瘤,原則上應行手術治療。顱內壓增高顯著者,則應儘早手術治療。

禁忌症

無絕對禁忌證。如腫瘤沿大腦鐮旁廣泛蔓延,或腫瘤為兩側性,且體積很大,手術時不宜強調1次全切,常需分期手術。

術前準備

要與矢狀竇旁腦膜瘤、大腦半球上部的神經膠質瘤鑑別,並查清腫瘤是一側性的還是雙側性的,範圍大小以及血液供應等情況,以便做出合理的手術設計。
1.攝顱骨平片,了解有無顱骨局部增生或破壞;有無增粗和紆曲的血管壓跡引向骨質增生或破壞區,有無顱內壓增高的顱骨改變。
2.頸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檢查 主要了解腫瘤供血、血管分布及腫瘤染色情況。
3.為減少術中出血,多在術前3~5天行術前栓塞。
4.充分備血,常需2000ml以上。

麻醉和體位

一般採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術中必要時行控制性低血壓。手術體位一般採用平仰臥、頭部居中。

手術步驟

頭皮切口

根據腫瘤的部位選擇切口的前後位置,在患側做一側跨中線的皮瓣切口。若腫瘤累及雙側,選擇從瘤體較大的一側進入;若兩側腫瘤大小相仿,則從非優勢半球側進入。

顱骨處理

按矢狀竇旁腦膜瘤切除術開顱方法處理。做一側近中線,前後距離較長的骨瓣,骨瓣中線骨孔間的骨質用咬骨鉗咬除,並可暴露矢狀竇的邊緣,骨瓣翻向顳側。由於腫瘤位於縱裂深部,顱骨一般不受侵蝕,無需另作特殊處理。

處理硬腦膜

翻開骨瓣後,用窄條明膠海綿上加棉片覆蓋暴露出的矢狀竇邊緣。做成一前後方向長方形基底在竇側的硬腦膜瓣。將硬腦膜瓣翻向矢狀竇,直到竇的邊緣,暴露靠近大腦縱裂的腦皮質。

切除腫瘤

顯露腦皮質後,在腦表面多看不到腫瘤。在進行有效脫水降低顱內壓的情況下,選擇離腫瘤較近而又無粗大的大腦上靜脈之處,用腦壓板緊靠矢狀竇進入大腦縱裂,將大腦半球向外牽開,暴露大腦鐮,由淺入深直到暴露腫瘤。如果從兩條上行靜脈之間難以暴露腫瘤,也可切斷1條較細的大腦上靜脈,以避免對腦組織的過分牽拉。如暴露腫瘤仍有困難,可避開運動區皮質在額葉或頂葉近中線吸附1塊前後長3cm,寬深各2cm的腦區,即可容易找到腫瘤。暴露腫瘤後,緊貼大腦鐮平面電凝分離腫瘤附著部,逐一電凝切斷進入腫瘤的小動脈,注意不要傷及胼緣動脈與胼周動脈主幹。用取瘤鉗分塊切除腫瘤,電凝分離、切除,反覆進行,直至基底面完全分離,將腫瘤完全切除。若腫瘤在大腦鐮浸潤生長,可圍繞腫瘤周邊切開大腦鐮,將腫瘤和病變大腦鐮一併切除。由於腫瘤位置深在,如用超聲外科吸引或雷射氣化腫瘤組織,則可減少操作上的困難。對於穿過大腦鐮而向對側生長的啞鈴形鐮旁腦膜瘤,可在分塊切淨一側腫瘤後切開大腦鐮,顯露出對側腫瘤,先充分游離瘤體,然後將腫瘤及其附著的鐮蒂一併切除。下矢狀竇可予以切斷。也可在切除一側腫瘤後,再切開對側硬腦膜,顯露並切除腫瘤,最後切除受累的大腦鐮。
如腫瘤太大或沿大腦鐮廣泛伸延,常需分期手術,以避免強行牽拉損傷腦組織而致殘。

關閉顱腔

腫瘤切除後,術區徹底止血,用生理鹽水沖洗,清除破碎組織及小血塊,殘腔置矽膠管引流。嚴密縫合硬腦膜,蓋回骨瓣,分層縫合頭皮。如腦水腫較重,則不縫合硬腦膜,應行去骨瓣減壓。

術中注意要點

1.硬腦膜瓣不宜做得過大,長方形瓣寬2cm左右即可,這樣可避免手術中將大腦半球過度向外牽拉。
2.因腫瘤深在大腦縱裂之中,位置深,暴露腫瘤不能操之過急,只能用腦壓板輕柔地向外牽開一側大腦半球,由淺入深,切忌過度牽拉腦組織。為此可在運動區和中央靜脈前方的額葉或後方的頂葉近中線處吸除1塊3cm×2cm×2cm的腦組織,即可較好的暴露鐮旁瘤體。
3.腫瘤深在,一般難以完整切除,必須耐心地分塊切除。忌用手指盲目地分離和強行摘除腫瘤。
4.由於位置深,手術要求良好的照明。應準備深部照明燈或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

術後處理

開顱術後有條件時,應進行ICU術後監護。無監護條件時也應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瞳孔、血壓、脈搏、呼吸和體溫變化,根據病情需要每15min~1h測量觀察1次,並認真記錄。若意識逐步清醒,表示病情好轉;如長時間不清醒或者清醒後又逐漸惡化,常表示顱內有併發症,特別是顱內出血,必要時應做CT掃描,一旦證實,應及時送手術室,清除血腫,徹底止血。有嚴重腦水腫者,則應加強脫水治療。開顱術中出血較多者,術後應注意補充血容量,維持正常血壓。但輸血、補液不宜過多過快,以免加重腦水腫。呼吸道應保持通暢,短期內不能清醒者應行氣管切開。術後應給予吸氧。
麻醉未清醒前應仰臥或側臥。清醒後應予床頭抬高20°~30°,以利於頭部血液回流,減輕水腫反應。為防止墜積性肺炎和褥瘡,應定時翻身,這對癱瘓或昏迷病人尤為重要。
手術切口有引流者,術後24~48h內應嚴密觀察引流量,敷料濕時應及時更換。拔除引流後,無菌切口一般無需再換藥,直至拆線。但有感染徵象或已感染切口,或有滲漏者應及時更換敷料。
術後24~48h一般不予飲食,以免嘔吐。頻繁嘔吐可增加顱壓,為術後一大禁忌。吞咽障礙病人,食物易誤吸入氣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必須在完全清醒後,試行少量進食,證明無問題時方可進食。昏迷或吞咽障礙短時間不能恢復者,腸鳴音恢復後可置胃管鼻飼。

併發症

對側下肢癱

術中應盡力避免損傷中央靜脈、大腦前動脈的主要分支或皮質運動區。

同向偏盲

對枕葉牽拉過度,距狀裂受損可導致同向偏盲。術中操作要輕柔,注意保護枕葉組織。

腦腫脹

主要因回流靜脈受損,或手術時間過長,腦組織暴露過久或受損較重所致。如術中經脫水治療腦腫脹仍很明顯,可不縫合硬腦膜,行浮動骨瓣或顳肌下減壓術。術後繼續行脫水和激素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