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禪院,寺廟名,現已被毀。
位於山東省滕州市濱湖鎮西迭湖村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聖禪院
- 始建年代:唐代
- 地 址:山東省滕州市濱湖鎮西迭湖村
發展歷史,現狀,文物價值,文物保護,周邊遺存,戰國郁郎亭遺址,漢墓群,蓋氏碑,牧仙山,鳳凰山,魚台新城遺址,
發展歷史
據載,唐代(618-907年)蔣姓在垤斛村(今西迭湖村)建廟。
元至順四年(1333年)重立定修。
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1720年)重修。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
現狀
大聖禪院遺址座落在濱湖鎮西迭湖村東南角,當地村民俗稱“佛爺廟”。大聖禪院是一處四合院分為主殿和偏殿,走進禪院大門兩側是分別陳列著兩塊龜馱碑,院內有柏樹數株。主殿五間,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及十八羅漢像。
1951年禪院被鎮供銷社占用,成為垤斛供銷循您臘漏社商店。僅留有主殿供禪院使用,時有4位和尚在殿內起居,也接待外地雲遊至此的和尚。“文革”期間大聖禪院受到巨大衝擊,神像被毀,碑碣被砸。禪院最後一位主持於1974年去世,終年81歲。由村大隊集體為其火化出殯,遺留的18畝廟地及其他廟產也收歸集捉白充體。
如今禪院大殿已毀,僅留殘垣斷壁。遺址僅存明天啟五年龜馱碑一通、康熙五十九年重修碑一通、“古棠邑”等其它殘碑四通。龜馱碑保存完好,碑的正上方雕有請全棵二龍戲珠,龍的圖像雕刻細膩,龍麟片片蒸全敬生輝,栩栩如生,龍臂搶珠肌肉突起,力感強烈,造型獨特,二龍之間鑲有“天啟”二字,整體造型混然一體,碑帽下方書有《重修大聖禪院記》正文。碑帽的背面二龍之間書有“五年碑記”,下面撰有鄉坤名士捐錢捐物名錄,整個碑帽圖案透雕,中間鏤空,立體感強烈。碑的底座為贔屓,其體形龐大,雕刻渾厚,紋理清晰,頭頸前伸,擺尾有力,活靈活現。碑身四周飾有龍紋和祥雲。全碑碑帽二龍與贔屓各具特色,而又渾然一體,質感明顯,神采奕奕。
文物價值
大聖禪院遺碑是目前滕州發雄照虹恥現最大、年代最久,唯一龜馱碑,而大聖禪院也是全國少有的以“大聖”命名的寺廟。對滕州佛教文化、石雕藝術研究將有極大的推進。
文物保護
由於地處一位秦姓村民的庭院內,且該村民對龜馱碑採取了有效保護措施。
周邊遺存
大聖禪院附近歷史遺存豐富。
戰國郁郎亭遺址
郁郎村,村北300米處,原有青龍寺,寺內有千年銀杏一株,後均毀於“文革”。
漢墓群
小龍河南岸,七所樓村東南150米處,曾發現漢墓群,青紅色的潤拔嚷墓磚俯拾皆是。濱湖鎮南部原銅碑、玉井、鐵板橋、72座玄帝廟等現已無存,但西辛安村金天會五年(1127年)立的黑丞相公墓碑仍在。
蓋氏碑
位於西蓋村北,金代承安五年(1200年)立,1954年毀,清道光版《滕縣誌》載有碑文。
牧仙山
因牧者由此升仙而得名。其向陽山坡有水欄洞,洞中之水大旱之年水位不變。洞上有古剎泰山行宮,古剎內混元寶殿前有一株樹齡800年的古松,是棗莊市受保護的古樹名木。
鳳凰山
俗稱玉皇頂。極頂有玉虛仙宮,山陽有完整的韓氏百壽石坊,東麓有明代鄒平王墓,西麓有伏羲氏的畫卦(畫陰陽八卦)台及伏羲陵和清末民初李書印聚義救民的“三唐遺址”,山北有鐫刻著“盤古遺蹟”的碑碣。
魚台新城遺址
據康熙版《魚台縣誌》載,明嘉靖九年(1530年),黃水淹沒了魚台城,眾官員議遷縣治,並在鳳凰山(玉皇頂)南選址築城。時縣衙大堂、文廟已拆毀,將要遷移,嘉靖十三年(1534年)水退,因民重故土未遷。萬曆三十二年(1605年)水復淹縣城,再議遷治,水退後又不遷。後所建縣治定名為新城。1974年,崗頭公社開挖漁農三場養魚池,於地面1米下挖出很多條石、瓦礫等物,是為明代魚台新城遺址。時至今日,民間傳有“九頂蓮花山(鳳凰山),直對洛陽城(新城遺址)”的說法。
魚台新城遺址
據康熙版《魚台縣誌》載,明嘉靖九年(1530年),黃水淹沒了魚台城,眾官員議遷縣治,並在鳳凰山(玉皇頂)南選址築城。時縣衙大堂、文廟已拆毀,將要遷移,嘉靖十三年(1534年)水退,因民重故土未遷。萬曆三十二年(1605年)水復淹縣城,再議遷治,水退後又不遷。後所建縣治定名為新城。1974年,崗頭公社開挖漁農三場養魚池,於地面1米下挖出很多條石、瓦礫等物,是為明代魚台新城遺址。時至今日,民間傳有“九頂蓮花山(鳳凰山),直對洛陽城(新城遺址)”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