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生長,亞種分化,種群現狀,種群數量,保護建議,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翅展約為80~110mm。體型巨大,翅表具深藍色金屬光澤。
雄蝶前、後翅表底色為灰黑色,翅基部位約占整個翅面二分之一為帶有金屬光澤的藍紫色,各翅室有一至三枚白色斑紋。前翅第1b室翅基部位有一細長白斑,後翅肛角部位有一小型橙色斑。翅下大部為淡綠色,前翅深褐色區具白色斑點。雌蝶翅表色澤花紋與雄蝶相似,但翅表不具藍色金屬光澤。
棲息環境
幼蟲平時停棲於寄主植物葉片絲座上,冬季會爬行至寄主植物根部附近落葉堆中靜止越冬。成蟲活動範圍介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區。
生活習性
成蟲飛行快速。喜歡活動於茂密樹叢間,喜吸食樹幹流出發酵汁液或腐熟落果汁液,長可見混雜於其他多種蝴蝶中。寄主植物為榆科的朴樹。
該種生活史一年一代,冬季以幼蟲越冬,夏季才可見到成蟲活動。
分布範圍
原產於古北界的中國、朝鮮、韓國和日本。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陝西、河南、湖北、浙江、台灣。
繁殖生長
卵:為底部稍微扁平之圓球形,表面有明顯縱脊,呈淡綠色。卵期約為5~6天左右。天敵為各類卵寄生蜂、蜱等節肢動物。
幼蟲:終齡幼蟲體呈長筒狀,頭頂部位有一對“Y”字形分叉角狀突出,腹節末端有尖細,有一分對合併之突出物。
終齡幼蟲體長約為58~65mm。
冬季越冬幼蟲會爬行至寄主植物根部附近落葉堆中靜止越冬,而生長期間之幼蟲平時停棲於寄主植物葉片絲座上。
天敵為寄生蜂、寄生蠅、小繭蜂、椿象、蜥蜴及鳥類等。
該種生活史一年一代,冬季會以幼蟲越冬,幼蟲期長達半年以上。
冬季越冬幼蟲會爬行至寄主植物跟部附近落葉堆中靜止越冬,而生長期間之幼蟲平時停棲於寄主植物葉片絲座上,外觀擬態蛞蝓,藉以混淆多數天敵之耳目。另外幼蟲頭部長有著生小刺之角狀突起,當遇到騷擾時會左右扭動頭部,防禦各種捕食性天敵。
蛹:蛹體外觀側扁,接近葉片狀。頭部前端有一對短角狀突起,中胸背方隆起不明顯,腹部末端梢為彎曲。
蛹體長度約為38~43mm。
蛹期約為20~30天,視溫度而定。
老熟幼蟲化蛹於隱蔽之植物叢間,外觀擬態植物葉片,藉以躲避天敵。
蛹期天敵為寄生蜂、胡蜂、姬蜂及各種真菌等。
成蟲:壽命約為 2~3 個月。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大紫蛺蝶指名亞種 | Sasakia charonda charonda | Hewitson,1863 |
2 | 大紫蛺蝶華東亞種 | Sasakia charonda coreana | Leech,1887 |
3 | 大紫蛺蝶雲南亞種 | Sasakia charonda yunnanensis | Fruhstorfer |
4 | 大紫蛺蝶台灣亞種 | Sasakia charonda formosana | Shirôzu,1963 |
種群現狀
種群數量
全球種群未量化,種群趨勢未知。
大紫蛺蝶曾遍布台灣北部,就連平地的台北市萬華區與台北縣三峽地區的草叢間,都能隨處見到大紫蛺蝶追逐、采蜜的蹤跡,但因其雄蝶背翅在陽光照射下,會散發出藍紫色的金屬光澤,遭到職業捕蝶人濫捕販售牟取暴利,如今只剩下北橫公路沿線巴陵、角板山的尖石與五峰一帶,還有零星種群。
大紫蛺蝶每年僅一個世代,而且生長速度緩慢,而幼蟲賴以越冬的落葉層遭人為無情破壞,可能已導致台灣大紫蛺蝶的斷代危機。
保護建議
大紫蛺蝶野生種群銳減,生態面臨嚴重威脅。建議設立“大紫蛺蝶自然公園”,由當局與民間共同保護此種美麗的蝴蝶。
保護級別
未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