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白茶

大竹白茶

大竹白茶外形條索緊直成朵,色澤綠黃鮮潤帶毫,香氣栗香濃郁持久,滋味鮮醇爽口回甘,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綠黃勻整。

大竹白茶產區位於四川省東部,全境屬盆周平行嶺谷區,地形地貌呈三山兩槽,東部為明月峽山,中部為銅鑼山,西部為華鎣山,全縣平均海拔550米。森林覆蓋率41.56%,植被豐富,竹多且大,漫射光充足,形成了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有利於大竹白茶游離胺基酸的合成積累。大竹縣土壤以黃壤土和紫壤土為主,pH值4.5—6.5,呈弱酸性,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含有一定量的速效氮、磷、鉀以及各種礦物質元素,有利於茶樹根部充分吸收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大竹縣獨特自然環境為大竹白茶的生長提供了優質的自然生長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竹白茶
  • 產區:四川省東部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土壤特徵,氣候條件,生產情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大竹白茶用產自大竹縣“白葉1號”茶樹的芽葉採用綠茶工藝加工而成,外形條索緊直成朵,色澤綠黃鮮潤帶毫,清香濃郁,爽口回甘,嫩綠明亮,葉底綠黃勻整。大竹白茶的胺基酸含量為5.5%-12%,是普通綠茶的3-4倍,多酚類含量低於其他的綠茶,因此大竹白茶口味鮮爽,無苦澀味。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大竹縣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地跨東經106°59′—107°32′,北緯30°20′—31°00′,東鄰重慶市梁平縣、墊江縣,南接鄰水縣,西連廣安市,北靠達川區。東西寬45km,南北長75km,面積2079k㎡。

地質地貌

大竹縣屬四川省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區,地跨“三山兩槽”,呈“川”字形,三條山脈平行並列,東北—西南走向,西為華鎣山脈(西山),中為銅鑼山脈(中山),東為明月峽山脈(東山)。山脊一般海拔600—1000米之間,西山萬里坪海拔1196.2米。三條山脈的土壤主要是黃泥土,黃泥土由砂岩和灰岩風化剝蝕而成,分布於500-600米高程砂岩地區的稱冷砂黃泥土,分布於600米高程以上石灰岩地區的稱礦子黃泥土。

土壤特徵

大竹白茶的生產基地土壤是砂壤土和黃泥土。黃泥質地沙壤居多,土壤的pH值為4.5~6.5,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含有一定量的速效氮、磷、鉀以及各種礦物質元素,適宜茶樹生長發育。

氣候條件

大竹縣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日照適宜,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溫暖濕潤,無霜期長,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大竹縣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1200毫米,大竹縣雨熱同期,優越的地理條件,豐沛的水資源,適宜的土壤,有利大竹白茶產業的發展。

生產情況

大竹白茶種植5.3萬畝,成立茶葉種植專合社27個(省級示範農民合作社1個,市示範農民合作社1個)、茶葉公司15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省級重點2個),加工廠房11個,新置茶葉加工生產線5條,涉茶鄉鎮13個,年產鮮茶135萬公斤,折成乾茶約27萬公斤,產值約6.5億元。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大竹白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區域範圍包括團壩鎮、清水鎮、清河鎮、觀音鎮、高穴鎮、楊家鎮、月華鎮、廟壩鎮、天城鎮、周家鎮、文星鎮、石子鎮、烏木鎮、歐家鎮、中華鎮、媽媽鎮、朝陽鄉、八渡鄉、川主鄉共19個鄉鎮,192個行政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06°59′54″~107°32′17″,北緯30°20′07″~31°00′06″之間。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
選擇海拔300-1000米內,土壤PH值4.5-6.5,土層肥厚,生態環境良好,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坡地或平地土壤。
(2)管理技術
①定植。春季定植時間為2月中旬-3月上旬,秋季定植時間為10月下旬-11月下旬,單條播,行距110-150厘米,株距約30厘米,每穴茶苗2-3株,每畝茶樹苗3000-4000株,在種植溝的基礎上開挖定植穴,栽植時覆土至根頸處,壓緊踩實,澆足定根水。
②修剪。定型修剪,第一次,移栽定植後立即修剪,剪掉頂芽,距離地面高度10-15厘米,以留(3-4)片葉為宜,第二次修剪在定植一年後進行,在第一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10-15厘米,第三次修剪是在春茶結束後(5月中旬)進行,在前一次剪口基礎上提高10-15厘米;深修剪,每年春茶結束後(5月中旬)進行,離地40-50厘米;重修剪、台刈,衰老茶園採用重修剪或台刈,在每年春茶採摘結束後進行,5月中旬左右。
③施肥。深耕施肥,每年9-11月深耕茶園土壤,深度20-30厘米,每畝施用100-150kg菜籽餅、38%茶樹專用肥30kg作為基肥;中耕施肥,中耕除草時將雜草鋪在茶行間,減少雜草生長,保證土壤濕度;勤施追肥,每年5月上旬和6-8月上旬,每畝施用8-10kg38%茶樹專用肥作為追肥。
④病蟲害防治。遵循“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立足茶園生態系統,保持茶園內生物群落多樣性和動態平衡,因地因時制宜,以經濟閾值為指標,協調運用各種有效的防治手段,有針對性的防治病蟲害,把病蟲控制在經濟允許受害水平之內。在防治方法上,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優先選用生物、物理、生態防治等非化學防治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使用量,控制農藥殘留。化學防治上採用生物農藥為主,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復配農藥。
(3)採摘管理 。
①採摘時間: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
②採摘標準:大竹白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二葉,芽葉轉白。
③採摘原則:人工採收,不應掐采、捋采、抓采,保持芽葉完整、新鮮、勻淨,不採老葉爛葉、雨水葉、蟲傷葉和空心芽葉。 鮮葉採用竹編網眼茶籃或簍筐等容器盛裝,裝葉量以不影響品質為宜,茶籃中不應存放雜物。
④鮮葉運輸:鮮葉採摘後應及時送至加工廠,不得緊壓,運輸途中應避免日曬、雨淋,防止鮮葉劣變,杜絕混入有異味、有毒、有害物質、非茶類夾雜物;臨時貯放時應貯放在潔淨、陰涼處,做好保質保鮮,防止鮮葉質變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質。
(4)加工工藝
加工工藝流程:攤青→殺青→理條→初烘→攤涼回潮→復烘。
①攤青:攤放間應清潔衛生,空氣流通,無異味,不受陽光直射。進入加工車間的鮮葉,應按標準驗收、分級後立即攤放,鮮葉攤放在攤放器具上進行,均勻薄攤,攤青厚度1kg/m為宜。攤放時間4-8h為宜,期間輕翻1-2次,促使鮮葉水分散發均勻和攤放程度一致,茶葉變軟,失水率30%左右。
② 殺青:採用名茶多功能機殺青。溫度由高到低,第一階段,高溫控制在250-300℃左右,投葉量一般控制在每五槽350-400g,時間1.5-2分鐘,第二階段,低溫控制在180-200℃,時間2-3分鐘,失水率達40%左右,青氣消散,清香顯露,嫩梗折而不斷;殺青時,拋悶結合,多拋少悶;嫩葉老殺,老葉嫩殺。
③理條:在多功能機中從殺青葉直接進入理條工序。逐步提高轉速,先慢後快,投葉量控制在每10槽750g左右。鍋溫設定為 90-120℃,時間為4-6分鐘。理條工序後茶葉基本定型,茶葉邊緣較硬,有觸手感,失水率達70%-75%,待茶葉七至七成半乾時起槽。
④初烘:用翻板式烘乾機或五斗式烘乾機初烘,溫度100-120℃左右,厚2-3cm,鏈板轉速400r/min,時間10分鐘左右,烘至茶梗略硬,失水率達85%-90%為宜。
⑤攤涼回潮:將初烘葉攤放於專用攤涼器具上,進行攤涼,厚度適中,時間:15分鐘左右,使茶葉內部水分重新分布均勻。
⑥復烘:在多功能名茶烘焙機烘乾,溫度70℃左右,低溫長烘,烘乾至含水量在6%以內,即手捏茶葉成粉末狀,即可下烘。

專用標誌使用

大竹白茶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大竹白茶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