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社會學

大眾傳播社會學

大眾傳播社會學是一門研究大眾傳播的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及其與社會諸種關係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大眾傳播社會學以大眾傳播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採用社會學的社會調查方法及各種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

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眾傳播已滲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和人類的每一項活動。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蘇聯、南斯拉夫等國也日益得到發展。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學科體系有待逐步健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眾傳播社會學
  • 外文名:Sociology of Mass Communication
  • 性質:社會學分支學科
  • 技術:社會調查方法
屬性,學科背景,主幹課程,相關學科,研究方法,發展前景,

屬性

研究大眾傳播的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及其與社會諸種關係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

學科背景

20世紀以來,大眾傳播工具、特別是電視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人際交往被推進到一個新階段。世界各地的人們接觸大眾傳播工具的時間越來越多,這一現象日益引起社會學家們的關注。從30年代起,西方傳播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社會學家P.F.拉扎斯菲爾德就開始研究大眾傳播工具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4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在傳播研究中的套用,大眾傳播社會學始發展為一門學科。1946年美國的H.D.拉斯韋爾等合著的《宣傳、傳播和輿論》一書認為,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重要成果影響了傳播學的研究範圍,從廣播、報刊、影片、書籍、廣告,擴展到歌曲、戲劇、慶典、討論等方面。1948年拉斯韋爾發表《社會傳播的構造和功能》的文章,指出人類社會中信息傳播有監測外部世界、維持社會群體間的聯繫接觸、傳遞社再燥您會傳轎歡院催統三大作用。

主幹課程

大眾傳播社會學以大眾傳播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主要有:
①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早在30年代,拉扎斯菲爾德就強調要研究廣播和電視對社會的影響。40年代他詳細闡述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大眾傳播幾乎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影響,表現在:
a.大眾傳播工具的發展造成或促使許多新的複雜活動的出現,如廣告、公共關係、新的消遣、市場研究等;
b.大眾傳播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時間、空間和社會距離,開闊了人們的眼界;
c.大眾傳播使人們之間的交談和相互作用增添了新的內容,促進了基本交談方式和其他語言習慣的標準化;
d.大眾傳播通過對人、事件、組織或運動,給予或不給予注意和承認,樹立或削弱聲望和權威;
e.大眾傳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模式;
f.大眾傳播教育社會成員,加快了文化傳播過程,是一種促進社會變遷的因素。
對傳播者的研究。美國社會學家J.W.賴利和M.W.賴利在1959年發表的《大眾傳播和社會系統》一文中指出,儘管大眾傳播社會學一直主要關心受傳者的行為,但影響著傳播者作出決定的社會條件及傳播者與受傳播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對傳播者的研究主要包括:傳播者本人的思想、愛好、文化程度等背景條件;傳播者與當權者的關係;傳播者對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的影響;傳播者的社會功能等。
對受傳者的研究。主要研究傳播內容對受傳者行為的影響,如傳播工具的政治影響;傳播內容與牛多達暴力行為的關係;受傳者模仿傳播工具中所表現的行為的程度等。在這方面諒肯項,比較有影響的理論模式有:
a.簡單的因果關係模式,即人們直接對從傳播工具中了解的東西作出反應,如電視中表現殺人引起現實的謀殺行為;
b.間接的因果關係模式,最有影響的是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二級傳播理論”,即思想觀念通過新聞媒介直接傳給意見領袖,再由意見領袖傳給其他社會成員,傳播媒介的作辨斷戲精用是間接的,並會受到社會基層意見領袖的影響而減弱;
c.否認傳播媒介本身能獨立地產生影響,強調受傳者有選擇性地注意、理解和記憶的模式,該模式表明,受傳者對世界已經持有比較確定的系統的觀點,並根據這種觀點來決定對傳播信息的消化。1960年,美國社會學家J.T.克拉珀在《大眾傳播的影響》一書中,將傳播工具對受傳者的影響作了如下分類:一是使本來對某一問題沒有看法或態度的人形成看法或態度酷牛;二是加強了已有的格鑽頁態度;三是削弱了已有的態度;四是使受傳者改變觀點,轉向相反的立場;五是毫無影響。
④大眾傳播的負功能。主要研究大眾傳播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相關學科

大眾傳播社會學與傳播學關係十分密切,前者是後者的分支和延伸。二者的區別在於:傳播學研究社會的傳播現象,而大眾傳播社會學則是具體研究大眾傳播的社會活動與人類社會的諸種關係。
大眾傳播社會學與新聞學關係也相當密切,但有明顯的不同,大眾傳播社會學著重對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傳播過程和影響效果進行整體性和綜合性研究,而新聞學側重於新聞工作的業務、技巧和經營管理的研究;前者把傳播現象放在社會整體和變動過程中加以巨觀上的考慮,而後者則多從微觀方面探討新聞工作中的技術性問題,如編輯學、採訪學等。

研究方法

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雖然也沿用傳播學、新聞學的一些方法,但主要還是採用社會學的社會調查方法及各種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其中,抽樣調查和功能性圖像模式法尤為常用。

發展前景

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眾傳播已滲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和人類的每一項活動。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蘇聯、南斯拉夫等國也日益得到發展。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學科體系有待逐步健全。
b.間接的因果關係模式,最有影響的是拉扎斯菲爾德提出的“二級傳播理論”,即思想觀念通過新聞媒介直接傳給意見領袖,再由意見領袖傳給其他社會成員,傳播媒介的作用是間接的,並會受到社會基層意見領袖的影響而減弱;
c.否認傳播媒介本身能獨立地產生影響,強調受傳者有選擇性地注意、理解和記憶的模式,該模式表明,受傳者對世界已經持有比較確定的系統的觀點,並根據這種觀點來決定對傳播信息的消化。1960年,美國社會學家J.T.克拉珀在《大眾傳播的影響》一書中,將傳播工具對受傳者的影響作了如下分類:一是使本來對某一問題沒有看法或態度的人形成看法或態度;二是加強了已有的態度;三是削弱了已有的態度;四是使受傳者改變觀點,轉向相反的立場;五是毫無影響。
④大眾傳播的負功能。主要研究大眾傳播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

相關學科

大眾傳播社會學與傳播學關係十分密切,前者是後者的分支和延伸。二者的區別在於:傳播學研究社會的傳播現象,而大眾傳播社會學則是具體研究大眾傳播的社會活動與人類社會的諸種關係。
大眾傳播社會學與新聞學關係也相當密切,但有明顯的不同,大眾傳播社會學著重對傳播媒介的社會功能、傳播過程和影響效果進行整體性和綜合性研究,而新聞學側重於新聞工作的業務、技巧和經營管理的研究;前者把傳播現象放在社會整體和變動過程中加以巨觀上的考慮,而後者則多從微觀方面探討新聞工作中的技術性問題,如編輯學、採訪學等。

研究方法

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雖然也沿用傳播學、新聞學的一些方法,但主要還是採用社會學的社會調查方法及各種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其中,抽樣調查和功能性圖像模式法尤為常用。

發展前景

20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眾傳播已滲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和人類的每一項活動。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在美國等西方國家,在蘇聯、南斯拉夫等國也日益得到發展。大眾傳播社會學的研究在中國起步較晚,學科體系有待逐步健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