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軍作戰逐步轉向敵後戰場和國民黨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陝甘寧邊區和敵後各抗日根據地在財政經濟上日益困難。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自己動手”的號召。1941年,為克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中央再次強調走生產自救道路。各抗日根據地黨政軍學人員和人民民眾回響號召,掀起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大生產運動首先是在陝甘寧邊區展開的。邊區政府專門成立生產委員會,制定和採取有效措施,鼓勵生產,要求在原有基礎上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並號召種植經濟作物。1941年3月,中央命令八路軍第三五九旅開赴荒無人煙但土質肥沃、適於開墾的南泥灣。部隊在缺乏資金、工具的困難情況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一面開挖窯洞解決住宿問題,一面勘察開荒地區,人人動手開荒種地,使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與此同時,在延安的數萬名黨政軍學各方面人員,都投入到大生產熱潮之中。部隊、機關、學校根據不同情況,擔負不同的生產任務。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人帶頭參加生產勞動,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開荒、種菜。周恩來、任弼時還參加中央直屬機關紡線比賽,被評為“紡線能手”。在大生產運動中,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生產自給”“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等財政經濟工作的總方針,加強對大生產運動的領導,使陝甘寧邊區工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邊區軍民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戰鬥在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華中、華南等地區的各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也在“勞動與武力結合”“戰鬥與生產結合”口號下,一面戰鬥,一面生產,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創造了開展大生產運動和進行經濟建設的多種形式。各根據地政府採取發放農貸、支援牲畜、代制農具等措施,幫助民眾發展生產。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還注意發展工業生產,建立各類小規模工廠,製造槍彈、地雷、手榴彈等武器,生產衣被、毛毯、文具、紙張、肥皂等生活用品。許多根據地在大生產運動中還把民眾組織起來,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消費合作社、運輸合作社、綜合性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農業生產和工商業都得到迅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提高。部隊、機關、學校的生產也取得顯著成績。許多部隊實現了糧食、被服和其他日用品的全部自給或部分自給。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為渡過嚴重困難,鞏固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支持敵後長期抗戰,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