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灰蘚

大灰蘚

大灰蘚又名多形灰蘚,為灰蘚科灰蘚屬下的一個種,植物體形大,枝葉與莖葉同形,春末夏季成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灰蘚
  • 別名:多形灰蘚、羽枝灰蘚
  • 拉丁學名:Hypnum plumaeforme
  • :植物界
  • :蘚類植物門
  • :蘚綱
  • :灰蘚目
  • :灰蘚科
  • 亞科:灰蘚亞科
  • :灰蘚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植物體形大,黃綠色或綠色,有時帶褐色。莖匍匐,長達10cm,橫切面圓形,皮層細胞厚壁,4-5層,中部細胞較大,薄壁,中軸稍發育,紅褐色;規則或不規則狀分枝;枝平鋪或傾立,扁平或近圓柱形,長可達1.5 cm;假鱗毛少數,黃綠色,絲狀或披針形。莖葉基部不下延,闊橢圓形或近心臟形,漸上闊披針形,漸尖,尖端一向彎曲,長1.8-3.0mm,寬0.6-1.0mm,上部有縱褶;葉緣平展,尖端具細齒;中肋2條,細弱。葉細胞狹長線形,厚壁,基部細胞短,胞壁加厚,黃褐色,有壁孔,角細胞大,薄壁,透明,無色或帶黃色,上部有2-4列較小近方形細胞。枝葉與莖葉同形,小於莖葉,闊披針形,長1.4-2.1mm,寬0.5-0.8mm,中部細胞較短,長40-60(70)微米,寬約3微米,在背腹面有時具角突,薄壁或厚壁,角細胞與莖葉角細胞相似。雌雄異株。雌苞葉直立,基部闊,上部具長尖,呈闊披針形,葉緣平展,具細齒,種類不明顯,有縱褶。蒴柄黃紅色或紅褐色,開裂後蒴口下部收縮,長2.5-3mm。蒴齒髮育完全,齒毛2-3,與齒片等長。環帶由2-3列細胞組成。蒴蓋短鈍,圓錐形。孢子直徑12-18微米。春末夏季成熟。

生長環境

生於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箭竹林、杜鵑林等腐木、樹幹、樹基、岩面薄土、土壤、草地、砂土及黏土上

分布範圍

產永善、大關、彝良、巧家、嵩明、德欽、貢山、香格里拉、維西、福貢、麗江、華坪、鶴慶、劍川、賓川、大理、大姚、昆明、元陽、綠春、西雙版納、保山、騰衝、潞西等地;生於海拔450-4200米處竹林、冷杉、雲杉、黃櫟、高山櫟、杜鵑、鐵杉、高山柳、樺林等林下腐木上、樹幹上、樹枝上、樹幹基部、岩面薄土上、石壁上、石縫中、草叢中、土壤上、沙土上、溪谷邊路旁、灌木叢中。分布於西南、華中、華東、華南、東北、西北。尼泊爾、越南、日本、朝鮮、菲律賓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也有。該種為東亞廣泛分布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