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上游典型區近30年來生計多樣化與土地利用變化

大渡河上游典型區近30年來生計多樣化與土地利用變化

《大渡河上游典型區近30年來生計多樣化與土地利用變化》是依託西南大學,由閻建忠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渡河上游典型區近30年來生計多樣化與土地利用變化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閻建忠
  • 依託單位:西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選擇大渡河上遊河谷農區的2個村和半農半牧區的3個村,基於可持續生計框架,利用該區1979年土壤普查檔案,1982年土地承包簿,遙感影像等資料,採用參與式農村評估(PRA)、問卷調查、地塊調查、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數理統計等方法,研究1984年以來該區農牧民如何根據巨觀社會經濟變遷調整生計策略和土地利用的過程。分析不同時段主要的巨觀社會經濟變遷對農戶生計策略的影響,通過生計資產與生計多樣化水平關係的分析,識別影響生計策略的關鍵因素;採用統計分析方法,對比分析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特點、土地利用變化過程和原因;採用計量經濟分析手段,分析巨觀社會經濟變遷,農戶生計策略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關係,解釋不同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變化。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土地利用變化綜合研究的途徑,提出該區可持續生計和可持續土地利用策略。

結題摘要

項目選擇大渡河上遊河谷區和半農半牧區的5個典型村為研究區,圍繞“巨觀政策-生計資產-生計策略-土地利用變化”的主線,通過農戶調查和地塊調查,揭示了巨觀社會經濟條件變化對農戶生計策略和土地利用的影響過程,探索了小農經濟背景下土地利用研究的新範式。(1)分析了巨觀社會經濟條件變化對農戶生計資產和生計策略的影響。國家的系列涉農政策對人力資產的改變最為明顯。農村水、電、路、網、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使農牧民的物質資產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同時,各種扶貧項目改善了農牧民的居住和生活條件。退耕還林(草)政策、“廢賦稅”與“施補貼”均增加了農戶收入,改善了金融資產。新品種良種的引進,農業綜合開發及土地整理等項目改善了農業環境,提高了農牧民的自然資產。近30年來,農戶的生計策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基本型農戶明顯減少,發展型農戶明顯增多,從依賴於耕地和草地的基本型生計模式,演變為依靠人力資產的發展型生計模式。人力資產的改變是農戶生計策略變化的主要原因。(2)定量分析了生計資產和生計策略之間的關係。生計策略的非農程度越高,生計資產總值越高。人力資產、自然資產、金融資產是導致生計策略選擇的決定性影響因素。其中人力資產和金融資產有正向影響,自然資產對生計策略選擇有負向影響。(3)河谷區和半山區在耕地利用集約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無論是資本集約度還是勞動集約度,河谷區均高於半山區。影響河谷區與半山區耕地利用集約度差異的因素有承包耕地面積、人均實際耕地面積、家庭固定資產、離集鎮的距離、二三產業收入、家庭整體勞動力、農業勞動力、年需換工數量、人情往來支出等。(4)1980年代以來,典型區的勞動力不斷析出,引起了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導致了少量地塊的撂荒。勞動力的析出導致勞動集約度降低,土地利用普遍向粗放化轉變,複種指數降低。最顯著的變化是“玉米-小麥”的二熟模式變為只種玉米的一熟模式。資金替代勞動力的趨勢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增產性投入和省工性投入的快速增長。(5)綜合農戶數據和地塊數據,定量分析了複種指數降低的影響因素。人口規模、務農勞動力年齡、水澆地比重、地塊平均面積對複種指數有正向影響,非農勞動力比重、非農收入和離集鎮距離對複種指數有負向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