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馬野生與養殖類群的行為方式與環境適應能力比較》是徐永健為項目負責人,寧波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海馬野生與養殖類群的行為方式與環境適應能力比較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徐永健
- 依託單位:寧波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增殖放流是把人工養殖快繁技術套用於自然海區,是修復水域生態環境和恢復漁業資源的一種有效措施。放流幼體的性狀退化和低成活率是資源增殖的主要問題。本項目以我國瀕危經濟物種大海馬為研究對象,在區別大海馬①野生類群及②其F1、F2、F3子代類群和③人工養殖10年類群間的遺傳結構在生理、生化和分子遺傳等方面差異的基礎上,比較各類群間在日常行為方式和環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異同。探討人工養殖對大海馬種質的漸變影響;分析在資源增殖放流過程中,生態環境因素和行為能力等對放流後幼體的成活率與生長的影響,重點明釋人工養殖造成大海馬幼體在攝食、避敵、游泳等日常行為中行為方式變化和環境適應能力下降的逐步影響;並初步探討上述行為變化與其遺傳結構變化/經濟性狀退化間的相互關係。為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恢復自然資源和保護瀕危物種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比較與分析了野生類群的大海馬與人工養殖類群的大海馬間的行為方式與其環境適應能力,探討了行為方式與環境適應能力間的關係,重點針對4個類群大海馬間的攝食行為與避敵行為差異對其適應野外環境能力(重點為攝食與避敵相關的生長及存活)的影響,並探討這種變化在資源增殖上效應。結果:在人工試驗條件下,獲得了不同類群大海馬的節律特性、游泳行為、擇偶和孵幼行為等特性,並在人工養殖過程中形成了新的養殖方法和技術;繁育出了野生類群的F1、F2、F3代類群,比較了野生類群、F1-3類群以及20年人工養殖類群間的攝食行為特性;結合對其組織學觀察、生理生化因素回響變化分析以及功能基因表達間的比較,明確了餌料特性及人工養殖種群放養密度是大海馬種質漸變的主要原因,主要影響到大海馬攝食行為中的游泳方式與對危險的警覺性,從而導致了生活環境改變後的適應困難,並導致存活率下降等現象。這一改變經初步試驗表明可經過一階段的特定馴化培養,可使其(全部或部分)重新獲得該特性,可有效地提高資源增殖過程中人工投放生物的成活率以及增殖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