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猛遺址

大海猛遺址

大海猛遺址,位於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楊屯村東南漫崗上,北瀕一沼澤,俗稱“大海猛”,遺址由此得名。

大海猛遺址是吉林地區出土文物較多、遺存較豐富、跨年代較長的古文化遺址。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經過三次發掘獲取各時期歷史文物多達2800餘件。包含多個時代信息的文化遺存,為研究青銅時代、漢、渤海時期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大批珍貴的實物資料。

2019年10月7日,大海猛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海猛遺址
  • 地理位置: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楊屯村東南漫崗上
  • 所處時代:周至唐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026-1-026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1971年,有農民在漫崗北側取土造田,發現了一批鐵器,經確認此為一處古遺址。
1979年至1981年,吉林省文物工作隊會同吉林市博物館、永吉縣文化局對大海猛遺址進行了三次清理髮掘。
大海猛遺址
大海猛遺址

遺址特點

大海猛遺址南北長約450米、東西寬約150米、高出附近平地約10米。因北側瀕臨一片沼澤地,故稱“大海猛”。
大海猛遺址
大海猛遺址
大海猛遺址是吉林地區出土文物較多、遺存較豐富、跨年代較長的古文化遺址。總面積達6萬平方米,經過三次發掘獲取各時期歷史文物多達2800餘件。有青銅器時期的文化遺存(屬西團山文化),有漢代文化遺存,有渤海時期文化遺存,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年至1000年左右。根據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共分為大海猛一、二、三期文化遺址。
第一期文化遺址遍布整個遺址的最下層,共發掘清理房屋17,均為淺地穴式,有的是圓角方型,有的是長方形,一般面積30平方米。在屋內或房屋附近出土有陶製和石制的生產工具,還有豬狗和禽類的骨頭等。在大海猛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銅器等,青銅器有銅刀、銅斧等。大海猛第一期文化遺址內容豐富,屬西團山文化。
大海猛遺址
大海猛遺址出土陶罐
第二期文化遺址只在遺存中部分發現。其文化層的堆積較薄,除發現3座漢代的灰坑外,其它的均被近期的墓葬破壞。
第三期文化遺存主要是以墓葬為主,先後三次發掘清理了土擴墓90座,石擴基2座,基排列密集。

文物遺存

隨葬品
大海猛古遺址以墓葬為主,三次共清理土擴墓90座,石擴基兩座。在墓葬中,除二次合葬墓之外,幾乎都有或多或少的隨葬品,其中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兵器、馬具和裝飾品等。從生產工具看,有鐵斧、鐵鐮、鐵鋸條等;生活用具主要是夾砂陶器和泥質陶器,器形有罐、壺額、碗等,其中以口沿部帶鋸齒形附加堆紋的筒形夾砂陶罐和腹部飾弦紋、蓖點紋和水波紋的鼓腹泥質陶罐最有代表性;兵器有鐵矛、鐵刀、鐵鏃等;馬具有馬銜、馬鐮、馬鐙等;還有銅帶勾、鐵帶勾、帶卡、帶銙、鉈尾、牌飾、鎧甲、耳環、銀釧、銀釵、玉壁、瑪瑙珠、綠松石等。這些豐富多彩的遺物,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渤海建國前後人們的生活狀況。
大海猛遺址
大海猛遺址
雙人馭馬銅飾
雙人馭馬銅飾通長11.2厘米,高5.3厘米,青銅質地,合范鑄造。製造者採用了寫意、誇張的藝術手法,生動地表現了二人共馭一馬的形象。馭馬兩人,均做站立狀。前者高大,頭戴冠,其巾帶似迎風飄起,雙臂前伸,雙手做駕馭狀,雙腿夾馬腹,形象鮮明。而後者較為矮小,無帽,面目、四肢均較模糊,顯示出二人地位上的差別。在馬的腹部,高大馭手腳下有兩孔,與馬尾中部的圓環以及代表馬鬃的圓孔同為系掛繩索之用。它是當時人們佩戴的飾品。
大海猛遺址
雙人馭馬銅飾
碳化穀粒和黃豆粒
大海猛遺址的陶罐里出土了已碳化的穀粒和黃豆粒,為烏拉街小米和東北大豆找到了歷史根據。
大海猛遺址出土的渤海時期遺物充分證明,渤海王國與中原建立了密切的往來關係,有許多遺物是仿製和交換的。在古代中世紀,吉林松花江流域的文化就已相當進步,這對研究吉林地區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2007年5月31日,大海猛遺址被吉林省政府批准為第六批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7日,大海猛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海猛遺址位於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滿族鎮楊屯村東南漫崗上。
大海猛遺址
自駕:自吉林市龍潭區人民政府出發大約用時47分鐘,路程大約31.4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