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棗

大海棗

大海棗(學名:Phoenix paludosa Roxb.),是棕櫚科、海棗屬的一種開花植物,樹木成簇生長,高達5米,通常形成茂密的灌木叢。葉長2至3米,下彎,類似於水椰葉,但較小,朝向植物頂部生長。花冠由3片游離花瓣組成,呈圓形,凹陷。果實為橢圓形漿果,成熟時呈黑紫色,有光澤;種子為卵形。

生長在溪流沿岸、沼澤和內陸沿岸的邊緣及定期被微鹹水淹沒的紅樹林,特別是它們可以形成堅不可摧的植被,覆蓋恆河三角洲的許多島嶼。原產於印度、孟加拉國、緬甸、泰國、高棉、蘇門答臘、越南和馬來西亞半島的沿海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海棗  
  • 拉丁學名:Phoenix paludosa Roxb.
  • 別名:紅樹林椰棗
  • 植物界
  • 木蘭綱
  • 亞綱百合亞綱
  • 棕櫚目
  • 棕櫚科
  • 海棗屬
  • :大海棗
  • 命名者及年代:Roxb., (1832) 
  • 保護級別:近危(NT)IUCN標準
  • 同義學名1:Phoenix andamanensis Sander & C.F.Sander ex R.H.Pearson in Gard. Chron., ser. 3, 53: 294 (1913) 
  • 同義學名2:Phoenix siamensis Miq. in Verh. Kon. Akad. Wetensch., Afd. Natuurk. 11(5): 14 (1868)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繁殖方法,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大海棗是一種雌雄異株的物種(每個個體要么只有雄花,要么只有雌花)。長出一小簇細長的樹幹,起初,這些樹幹覆蓋著粗糙的纖維狀葉鞘,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光禿禿的。樹幹濃密叢生,莖直立或彎曲,高2-5米,直徑5-8厘米,乾葉呈紅棕色在樹冠下長期堅持,在自由部分可見落葉連線處的環狀痕跡,彼此之間的距離約為5厘米;它的底部有大量裸露的根部。每莖有20片葉,羽狀彎曲,長1.5-2.5米,棕色基部鞘退化為剛性纖維網,小羽片規則插入或2-4組插入軸上兩個不同的角,劍形,中部長30-40厘米,寬達約2厘米,相當鬆弛,上面綠色,下面灰色,基部退化為長達12厘米的粗壯針狀刺。
非常分枝、直立的花序在生長初期包裹在淡黃色、約45厘米長的佛焰苞內的葉子中發育,雄性花序長45-60厘米,花的花冠由三個約7毫米長的花瓣組成。雌花序長,在果期可達1米以上,花的花冠由3片游離花瓣組成,長約3毫米,呈圓形,凹陷。果實為橢圓形漿果,長1-1.2厘米,成熟時呈黑紫色,有光澤;種子為卵形,長0.9-1厘米,直徑0.6厘米,胚靠近基部。

生長環境

大海棗是一種後紅樹林。個體經常出現在其他紅樹林物種的零散林中。該物種也可以在某些地區形成自己的樹林。儘管它們生活在熱帶地區,但能很好地適應涼爽的氣候,偶爾會受到輕微的霜凍也不會造成傷害。可在潮濕的熱帶和亞熱帶氣候區,生長在溪流沿岸、沼澤和內陸沿岸定期被微鹹水淹沒的紅樹林的邊緣,特別是它可形成堅不可摧的植被,覆蓋著恆河三角洲的許多島嶼。歷經乾旱期的土壤上持續保持濕潤;如果不是特殊情況,在很短的時間內,它不能承受0°C左右的溫度。

繁殖方法

大海棗在22-24°C的溫度下保持濕潤的沙壤土中通過種子繁殖,發芽時間為2-4周。

分布範圍

該物種分布於印度,包括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孟加拉國、高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泰國和越南。它可能也生長在緬甸。然而,分布非常零散,在其整個範圍內並不常見,估計占地面積不到2,000平方千米。
大海棗
大海棗分布圖

主要價值

大海棗具有相當好的觀賞價值,通常用於公園和花園的水面邊緣,但由於針狀纖維和基部羽管,要遠離通道。在原產地,樹葉和莖被用作圍欄和農村建築的覆蓋物。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ver3.1——近危(NT)。

種群現狀

大海棗是一種在其大部分分布範圍內不常見的物種,分布非常零散。它在越南被認為很常見。由於廣泛的沿海開發,該物種在其分布範圍內的種群數量正在下降。該物種受到其分布範圍內紅樹林棲息地喪失的威脅,主要是由於開採和沿海開發,自1980年以來,該物種分布範圍內的紅樹林面積估計減少了24%。它有一個占地面積在東南亞的限制範圍內不到2,000平方千米。由於沿海開發和資源開採,其棲息地面積和質量持續下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