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浮萍,中藥,植物藥,天南星科植物大薸的乾燥全草,浮水無莖草本,有長而懸垂成束的根。有疏風解表、去濕止癢等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浮萍
- 拉丁學名:Eichhornia crassipes
- 別稱:大浮萍、水浮蓮、天浮萍、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粉狀胚乳目
- 科:天南星科
- 屬:大薸
- 分布區域:廣布於長江、黃河流域及華南各省。亞洲熱帶地區也有。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功能用途,藥用價值,化學成份,
形態特徵
水浮蓮
浮水無莖草本,有長而懸垂成束的根。葉簇生,倒卵狀楔形,長2.5~10厘米,先端截頭狀渾圓,基部厚,無葉柄與葉片之分,兩面均被毛,葉脈下面凸起,扇狀。佛焰苞白色,下部管狀,上部開張,長1.2厘米,具短柄,有柔毛,生於葉簇的中央;花單性,同株;肉穗花序與佛焰苞管的背部合生,上部分離;雄花序生於花序軸的頂部,由數枚無柄、合生的雄蕊組成;雌花序生於下部,為一單生、圓錐狀卵形、1室的子房,有胚珠多數。
漿果。花期6~7月。
【原形態】 大薸,水生飄浮草本。有多數長而懸垂的根,鬚根羽狀,密集。葉簇生成蓮座狀;‘葉片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以至倒卵狀長楔形,長1.3-10cm,寬1.5-6cm,先端栽頭狀或渾圓,基部厚,一面被毛,基部尤為濃密;葉脈扇狀伸展,背面明顯隆起成折皺狀。佛焰苞白色,長0.5-1.2cm,外被茸毛,中部兩側狹縮,管部卵圓形,檐部卵形,銳尖,近兜狀;肉穗花序短於佛焰苞,花單性同序;下部雌花序具單花,上部雄花序有雄蕊2,輪生,雄蕊極短,彼此合生成柱,雄蕊柱基部寬,無柄,長卵圓形,頂部稍扁平,花葯2室,對生,縱裂;雌花單一,子房卵圓形,斜生於肉穗花序軸上,1室,胚珠多數。漿果小,卵圓形。種子圓柱形。花期5-11月。
分布範圍
生淡水中。分布華南、華東一帶。
原產巴西。現廣布於我國長江、黃河流域及華南各省。生於海拔200-1 500米的水塘、溝渠及稻田中。亞洲熱帶地區也已廣泛生長。
主要價值
功能用途
大浮萍 (《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水浮蓮的
全草全草為家畜、家禽飼料;嫩葉及葉柄可作蔬菜。全株也可供藥用,有清涼解毒、除濕祛風熱以及外敷熱瘡等功效。本種還是監測環境污染的良好植物,它可監測水中是否有砷存在,還可淨化水中汞、鎘、鉛等有害物質。
藥用價值
【採集】:夏季採收,除去鬚根,曬乾。
【藥材】:乾燥全草,葉簇生,多皺縮,全體呈團狀,葉片直徑3~4厘米,淡黃色至淡綠色,基部被有長而密的毛茸,或有鬚根殘存。質鬆軟,易碎。氣微,味鹹。以乾燥、無鬚根者為好。
產自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本品在廣東、廣西以及福建地區作浮萍使用。
【性味】:辛,寒。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淡,性寒。"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苦。"
③《南寧市藥物志》:"辛,寒,有毒。"
【功用主治】:涼血,活血,利尿除濕。治蕁麻疹,丹毒,水臌,濕瘡,跌打損傷,無名腫毒。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灑風腳痛,煲食。亦擦汗斑,能散皮膚血熱。"
②《嶺南採藥錄》:"煎服能通經,煎水洗血熱作癢,消跌打腫痛。"
③《福建民間草藥》:"活血消腫,除濕止癢。"
④《南寧市藥物志》:"發汗解熱,利尿消腫。治痘疹,丹毒,梅毒,打撲跌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①《南寧市藥物志》:"孕婦及非實熱實邪者禁用。"
②蘇醫《中草藥手冊》:"根有微毒,內服應去根。"
【選方】:①治血熱身癢:大浮萍半斤,銀花藤半斤,地稔四兩,過塘蛇半斤,土荊芥四兩,樟木葉三兩(均鮮用)。煎水洗。(《陸川本草》)
②治跌打傷腫:鮮大浮萍,酌加冰糖搗爛,加熱外敷。(《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蕁麻疹:大薸、胡麻、皂刺、白蒺藜、海桐皮各三至五錢。水煎服。
④治濕瘡:大藻三兩。焙乾為末,煉蜜為丸服。
⑤治水臌:大薸、糖各四兩,清水三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服後大量排尿,腫脹便消,忌食鹽。(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藥手冊》)
化學成份
含芹菜素糖甙和光牡荊素類型的二碳鏈黃酮甙,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木犀草素--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及微量葒草素(orientin)和牡荊素(vitexin),亞油酸(linoleic acid),亞麻酸(r-linolenic acid),(12R,9Z,13E,15Z)-12-羥基-9,13,15-十八碳三烯酸[(12R,9Z,13E,15Z)-12-hydroxy-9,13,15-octadecatrienoic acid],(9S,10E,12Z,15Z)-9-羥基-10,12,15-十八碳三烯酸[(9S,10E,12Z,15Z)-9-hydroxy-10,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α-細辛腦(α-asarone),24S-乙基-4,22-膽甾二烯-3,6-二酮(24S-ethyl-4,22-cholestadiene-3,6-dione),11α-羥基-24S-乙基-5α-膽甾-22-烯3,6-二酮(11α-hydroxy-24S-ethyl-5α-cholest-22-en-3,6-dione),谷甾醇-3-O-(2,4-O-二乙醯基-6-硬脂醯)-β-D-葡萄糖甙[sitosterol-3-O-(2,4-O-diacetyl-6-stearyl)-β-D-glucopyranoside],谷甾醇-3-O-(2-O-硬脂醯)-β-D-木糖甙[sitosterol-3-O-(2-O-stearyl)-β-D-xylopyranoside],谷甾醇-3-O(4-O-硬脂醯)-β-D-木糖甙[sitosterol-3-O-(4-O0stearyl)-β-K0xylopyranoside]。另含蛋白質(protein),β-胡蘿蔔素(β-carotene)和多酚類化合物(polyphenol)。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酒風腳痛,煲食。亦擦汗斑,能散皮膚血熱。
2.《嶺南採藥錄》:煎服能通經,煎水洗血熱作癢,消跌打腫痛。
3.《福建民間草藥》:活血消腫,除濕止癢。
4、《南寧市藥物志》:發汗解熱,利尿消腫。治痘疹,丹毒,梅毒,打撲跌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