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泉湖(湖北省陽新縣境內湖泊)

大泉湖(湖北省陽新縣境內湖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泉湖,為富水流域下游北岸一處淡水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興國鎮東側,與蓮花湖、石灰寨湖和抗大湖等自然湖泊共同作為湖北陽新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組成部分。據2012年全省“一湖一勘”,湖面呈"V"字形狀,湖底高程10米,汛限水位17.5米,平均水位16.5米,相應容積880萬立方米,水面面積為1.77平方千米。

大泉湖以湖邊一口大泉得名,有266.7公頃養殖水面,是陽新縣內的魚苗繁殖基地。

基本介紹

位置境域,水文特徵,流域特徵,湖區水系,資源狀況,歷史文化,社會生活,

位置境域

大泉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興國鎮東側,西瀕竹林塘漁場、磚瓦廠,東鄰石灰寨湖,南鄰寶塔湖、北與彭山村相鄰,為城郊型湖泊。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4'35" ,北緯29°50'26"。2012年大泉湖泊水面面積為1.77平方千米。
大泉湖中橋

水文特徵

綜述
據2012年全省“一湖一勘”,湖面呈"V"字形狀,湖底高程10米,汛限水位17.5米,平均水位16.5米,相應容積880萬立方米。
水質
2013年4月,大泉湖經湖北省陽新縣環境監測站檢測,水質為Ⅲ類。

流域特徵

地貌
大泉湖處幕阜山脈北麓至長江間的壟崗丘陵―沖湖積平原區。壟崗丘陵區為低山、殘丘壟崗分布地帶,一般屬於凸向坡,地面起伏變化較大,坡降大,坡地遭剝蝕後基岩裸露,坡麓物質在水流的作用下堆積於河谷兩岸。沖湖積平原總體上呈被殘丘壟崗夾持的狹長帶狀,寬1~6千米,其區內為河湖網分布地帶、地形支離破碎,地勢平坦,上部為河溫灘和階地物質,主要由粉質黏土等物質組成,下部以粉細砂和沙礫石組成,形成上細下粗二元結構。
氣候
大泉湖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夏秋多汛。平均年降水144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454毫米,多年徑流深為750毫米,年均日照1684小時,全年無霜期279天,年均氣溫17.5℃,1969年後未出現湖面冰凍。
自然災害
大泉湖的主要災害有洪災、早災、血吸蟲病等。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洪水入興國州城。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興國州發大水,沿湖居民多以魚度荒。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初旬,大雨傾注,河水陡漲丈余,州署水深三四尺,近水房屋多浸倒,人畜多淹斃。
民國二十年(1931年)夏,大雨連綿,致江水倒灌,山洪暴發、陽新濱江湖大災。
民國二十年(1934年)、民國二十年(1935年),大早,赤地千里,陽新港堰乾涸,田地皸裂,百姓多以觀音土充飢,餓死上千人。
民國二十年(1942年)夏,淫雨連綿半月,洪水泛濫,農作物多受災,但全縣奪得捕撈成魚1400噸大豐收。 1969年7月底發大水,大泉湖堤防潰口成災。
1983年,大洪水,潰堤100餘米。
1998年,陽新遭百年不遇大水、於8月5日潰口150米,至10月中旬洪水退卻。

湖區水系

大泉湖為富水流域下游北岸一處淡水湖。大泉湖處鄂東南低山丘陵區,其來水源自百福山東南走向余脈銀山的烏雲山,經竹林塘入大泉湖,西匯石灰寨、菱角塘、網湖之水至富水、長江。

資源狀況

自然資源
大泉湖泊魚類早年以鯽魚、鯉魚、草魚、青魚、鱗毛、麻姑輪子(花解)繼魚、參子、烏繼為主,後來以魚,編魚、黃鱔為多,兼及蝦、密、龜、螺、蚌類。
大泉湖早年水生植物有紅蓮、菱角、芡實及蒿筍、蘆葦,隨著水產養殖業發展,水生植物逐漸減少。
旅遊資源
據悉,陽新縣將充分利用蓮花湖濕地資源和陽新文化資源,推進文化與生態相融合,拓展濕地公園生態旅遊。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大泉湖以湖邊一口大泉得名。

社會生活

疾病防治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開始組織疫區民眾“送瘟神”,結合查病治病,治水滅螺。1965—1984年,經過綜合治理,大泉湖達到基本消滅血吸蟲病標準。
開發利用
大泉湖以前是沿湖居民打魚、養殖之地。1966年為了加速漁業生產建設,擴大養殖水面,當年投資9萬元,修大泉湖大堤2350米,新建了紅衛閘一座和新港及至石灰寨湖攔魚設備各一處;同年,在大泉湖建起魚苗繁殖基地,是陽新縣內的魚苗繁殖基地,有266.7公頃養殖水面。1986年建成標準化精養魚池20公頃。
1977年,開展技術革新活動,成魚養殖進行“雙改”。
2013年,大泉湖畔鴨業基地養殖蛋鴨12萬隻,年產鴨蛋3000萬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