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鬹是一件遠古時期人類藝術家製作的精美器具。白陶是用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鋁的泥土燒制的陶器。大汶口文化的陶藝家,用泥土塑造一隻抽象的,引頸...
1978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鳥喙形流,高頸,袋足,紐繩狀鋬。腹中部飾附加齒紋一周。現收藏於泰安市博物館。 圖集 大汶口文化時期白陶鬹圖冊 ...
屬大汶口文化類型,該遺址被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鬹是花家寺遺址中發現的較為精緻的陶器。白陶鬹泰安大汶口 編輯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
腹中部有鋸齒形堆紋一周,陶胎薄而細膩。花家寺遺址系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屬大汶口文化類型,該遺址被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鬹是花家寺遺址中...
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鬹 由於各地新石器時代的情況很不一致,所以沒有統一的分期標準。有的地方分早晚兩期,有的分早中晚3期。有的在晚期出現少量...
紅陶獸形壺 白陶鬹 高14.8厘米,1959年大汶口遺址出土,灰白色,頸部粗短似漏斗狀,頂部有斜向的流伸向器身前部。圓環形提梁,上聯頸部,下接器身,表面按壓成...
新石器時代晚期前段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鬹 (距今7000-4500年)制陶技術快速發展,流行泥條盤築法,滿輪修整技術普及,部分地區開始出現輪制技術,陶器顏色仍以紅色為...
大汶口文化(約公元前4300年—前2400年)是以1959年在泰安市大汶口鎮發現的典型遺址命名的,主要分布在魯西南及魯東丘陵地區。 大汶口文化晚期白陶鬹 大...
雙鋬白陶鬹: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存。1977年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夾砂白陶。橢圓形口,鳥喙形流上翹,頸部細而高,腹部微鼓,三袋足。背部安雙帶式鋬,鋬各飾...
膠南三里河出土的白陶器 甲骨文 膠南出土的戰國黑陶獸形陶鬹,豬形和狗形鬹比較少見。玄武鬹,褐色陶,由流、鬹、三個空心足組成,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代表器...
一九七四年在遺址北邊平整土地時,發現一批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可能是墓葬的隨葬品,有鏤孔豆、高足杯、白陶鬹、罐等,徵集後存鄲城縣文化館。一九七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