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教材參照國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環境工程類專業教材委員會制定的教學基本要求,結合環境工程註冊工程師考試大綱的基本要求,並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編寫而成。書中第1章介紹了大氣的基本情況和針對燃燒源污染物排放的計算;第2章從大氣氣象角度介紹了大氣的擴散和輸運模式;第3章結合顆粒物基礎理論介紹了顆粒污染物控制設備的原理和技術,同時也介紹了柴油機顆粒物的捕集;第4章從吸收、吸附和催化角度介紹氣態污染物控制基礎理論;第5章側重介紹固定燃燒源煙氣脫硫的技術與工藝;第6章介紹氮氧化物的形成機理,並從固定燃燒源和機車尾氣介紹氮氧化物的控制方法;第7章介紹揮發性有機物的各種控制方法和技術;第8章介紹了室內空氣污染的控制;第9章針對廢氣淨化系統的設計、施工和運轉管理進行介紹。
圖書目錄
1緒論1
11大氣的組成1
12大氣污染2
121大氣污染2
122造成大氣污染的因素2
123大氣污染的特點2
13大氣污染物3
131大氣污染物定義3
132大氣污染物的特點3
133大氣污染物的類型3
14大氣污染的危害4
141對人和動物的危害4
142對植物的危害4
143對材料與設備的腐蝕4
144對氣候的影響4
15污染物排放、傳輸和受體4
16大氣污染綜合防治5
17環境空氣品質控制標準5
171環境空氣品質標準5
172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6
173大氣污染控制技術標準6
174警報標準6
18空氣污染指數6
19大氣污染特徵與排放量估算7
習題92污染氣象學原理與大氣擴散10
21大氣層結構和氣象要素10
211大氣層結構10
212氣象要素11
22大氣的熱力過程12
221大氣的熱交換12
222氣溫的垂直變化14
223大氣穩定度15
224逆溫15
225煙流程度與大氣穩定度的關係16
23大氣的水平運動17
231水平作用力17
232近地層風廓線18
24局地污染氣象特徵19
241城市污染氣象特徵19
242山區污染氣象特徵20
243水陸交界下墊面的污染
氣象特徵20
25大氣擴散模式21
251無界空間點源擴散模式21
252高架點源擴散模式22
253地面連續點源擴散模式23
254線源擴散模式23
255面源擴散模式23
256煙氣抬升高度計算24
257大氣擴散參數的確定25
習題283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與設備29
31顆粒物的粒徑及分布29
311顆粒物的粒徑29
312顆粒物粒徑的分布31
32粉塵的基本性質36
321粉塵的密度36
322粉塵的安息角與滑動角36
323粉塵的比表面積37
324粉塵的含水率37
325粉塵的潤濕性37
326粉塵的荷電性和導電性38
327粉塵的黏附性39
328粉塵的自燃性和爆炸性39
329粉塵的阻力特性40
33除塵裝置的性能41
331處理能力41
332淨化效率41
333阻力43
34重力沉降室43
341重力沉降的基本原理43
342重力沉降室的效率44
343重力沉降室的套用與設計45
35慣性除塵器46
351慣性沉降的基本原理46
352慣性除塵器除塵機理47
353慣性除塵器的種類和結構47
354慣性除塵器的套用47
36旋風除塵器47
361離心力沉降原理48
362旋風除塵器的工作原理50
363旋風除塵器的壓力損失51
364旋風除塵器的除塵效率52
365旋風除塵器的結構類型53
366旋風除塵器的設計選型54
37電除塵器55
371電除塵器的原理55
372電除塵器的類型與構造62
373電除塵器的設計計算和套用65
38過濾66
381過濾基本原理67
382袋式除塵器67
383顆粒層除塵器73
39濕式除塵器75
391濕式除塵器的原理75
392典型濕法除塵器舉例76
310柴油機顆粒物的捕集82
3101過濾體材料及其機構82
3102再生技術84
習題854氣態污染物控制基礎88
41氣體的擴散88
411費克第一定律88
412氣體在氣相中的分子擴散88
413氣體在液相中的分子擴散90
414對流傳質91
42氣體的吸收93
421吸收過程基本原理93
422吸收速率94
423化學吸收98
424吸收塔的設計與計算99
43吸附102
431吸附原理103
432等溫吸附式103
433吸附計算105
434固定床吸附器106
44催化111
441催化原理111
442氣固催化反應動力學112
443催化劑114
444氣固相催化反應器的設計117
習題1195硫氧化物的排放控制120
51硫的自然界循環120
52我國的硫排放120
53燃料脫硫122
531煤炭的加工122
532煤炭的轉化122
533燃油加工124
54燃燒過程中的脫硫125
541石灰石/石灰爐內噴鈣126
542流化床燃燒脫硫126
55高濃度二氧化硫的回收和淨化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