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術觀

“大武術觀”是保證武術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思想體系,“大武術觀”講的是站在全局的層面上,以對武術事業整體發展高度負責和包容的心態看待武術的一種價值觀和認同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武術觀
  • 高小軍:中國武術協會主席
  • 屬性:一種價值觀和認同感
  • 保證:武術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宗旨精神,民族特徵,時代價值,規範發展,

宗旨精神

首先,“大武術觀”是統一思想,形成合力的基本前提。中華武術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技術形態各異。每個拳類都是武術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每個門派都是武術百花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長期的閉門傳習,只能走向自生自滅;長期的不合群,只會導致一盤散沙。全國的各類武術組織是一個龐大的網路體系,在“大武術觀”的指導下,能夠實現大聯合,營造大環境,建立大市場,形成整體優勢,互利共贏。所以,只有敞開大胸懷,才能迎來大合作,促成大發展。
其次,“大武術觀”是加強協調、促進和諧的思想基礎。天下武林是一家,武術界素有以武會友,禮讓為先的優良傳統。但是,我們也應該正視武術界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比如,有的不顧整體利益抬高自己、貶低他人;肯定自己,否定他人;片面強調局部和個人的利益。有的不顧民族利益和武術長遠發展,追求眼前和暫時的效益,迎合一些市場炒作行為損害武術的形象和民族的尊嚴。有的甚至自私自利,不惜犧牲他人或武術事業來換取私利。所以,我們應該教育和號召大家,用“大武術觀”來約束自己,培養起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無論自己處在哪個位置都要站在武術的全局和整體上思考問題,使人人都明白做大家武術,成武術大家的道理。
第三,“大武術觀”是武術工作的理論基礎與行動指南。大武術觀不是一個簡單的空間概念,而是一個富有豐富內涵的科學思想體系。它不僅強調和追求武術發展的多元化路徑,而且也強調追求武術發展的歷史性、當代性和未來性價值的利用和開發。它不僅追求武術發展過程中不斷滿足本國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更追求武術發展當中滿足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需要。“大武術觀”對於實現武術的普世性價值的全面挖掘和開發,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大武術觀”對武術工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明確的目標導向,武術工作要服從和服務於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服從和服務於弘揚民族文化,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

民族特徵

大武術觀的民族特徵,可以從武術的內容、功能和客群三個角度,體現出它的民源性、民生性、民俗性。
1、武術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同步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的賢達們,已把單純的格鬥技術與文化哲理融合,形成了區別於其他民族格鬥技術的中華武術。在《莊子.說劍》、《越女論劍》等先秦文獻中,我們都能看到華夏先賢們為武術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的貢獻。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挖掘整理武術遺產時,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拳種就有129個。另外,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東、西、南、北地理相異,氣候不同,不僅形成了“南拳北腿”、“東槍西棍”等地域武術特點,還演進出了同一拳種多樣風格的特點。例如太極拳,就有陳式、楊式、和式太極拳、武式、吳式、孫式、李式以及龍形、八卦、傅式等多種。
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內容博大是“大武術觀”的基礎。武術與中華民族同源於中華大地,這一點可稱為大武術觀的“民源性”。
2、豐富多彩的武術練習形式,具有著多種多樣的鍛鍊功能。從歷史角度看,古代武術技術,主要用於戰場格殺,體現的是技擊功能,昭示著武術具有保家衛國的攻防價值。發展到清朝的鹹豐年間,武術文獻中出現了“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的練武宗旨。這是武術健身功能引起人們關注的例證。隨後,出現了“武術是制人育人之術’’的概念。這裡強調的是武術的教育功能。如果看看宋代露台爭跤、打擂奪魁,武術的競技功能和娛樂功能早就受到了民眾的青睞並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武術的技擊功能與民族的興亡有關,武術的健身功能與民眾的健康有關,武術的教育功能與培育後代有關,武術的競技與娛樂功能與人們的文化需求有關。多種多樣的功能與民族生存和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一點可稱為大武術觀的“民生性”。
3、武術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功能吸引著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傳承人、研習者、鍛鍊者和愛好者。不同的習武訴求者,都能在這座寶庫中拾得瑰寶;都能在這片百花苑中採得奇芭。“天下武術是一家”、“四海之內皆兄弟”成了跨地域、跨領域、跨行業、跨年齡的武術人的共識。廣大的參與者活躍著武術園地,推動著武術發展。參與者廣眾、人多力量大,是“大武術觀”的客群特徵。
中華民族喜愛武術、參與武術,乃至把武術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中國民俗文化中的一個亮點。這一點可稱為大武術觀的“民俗性”。
總起來說,武術的民源性、民生性和民俗性,綜合地反應出了大武術觀的民族特徵。
中國武術
大武術觀
中國武術

時代價值

武術在體育全球化、體育強國建設、體育文化教育三個方面體現出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
1、武術在體育全球化趨勢中的價值。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對於健身而言,對於終身體育鍛鍊而言,運動方式的選擇,既要有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西方體育運動形式,也應該有提倡和諧精神、內外兼修的中國武術運動形式。就全球體育的完整概念來說,只有東西方體育運動的結合,達到真正的同場競技、
同台展示,才能反應出世界體育的全貌。“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中國武術協會於1990年牽頭成立的國際武術聯合會,如今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會員,成為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中的正式成員。武術不再是一村一寨、一家一族的寵兒。 已成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世界的瑰寶。我們應該用世界眼光,用大武術觀去推動武術的國際發展,為體育全球化做出更大的貢獻。
2、武術在建設體育強國進程中的價值。武術運動的價值滲透在建設體育強國所涉及的競技體育、民眾體育、體育文化、體育科技和國際影響力等方方面面。武術是我國全民健身活動中最為普及的項群,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培育與弘揚民族精神的載體,是廣大青少年德、智、體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體育國際影響力方面,武術以其區別於西方體育運動的特徵,昂首步入世界體壇,展示著中國體育特色。我們應該在大武術觀的推動下,充分展示武術的獨特體育文化功能與民族精神價值,為加速我國體育強國建設的步伐作出更大的貢獻。
3、武術在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方面的價值。2010年胡錦濤主席在訪問模里西斯時指出:“學習武術,第一可以強身健體,第二可以了解中國文化,第三可以增進中毛兩國人民友誼。”言簡意賅地闡明了武術的價值,代表了我們黨和國家對武術的高度重視,也充分體現了武術的民族情結。2010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發的《關於推廣實施的通知》中指出:“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國小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武術教育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武術的競賽與表演在文化娛樂方面也深受歡迎。舞台表演、擂台爭霸,一直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影視的武打功夫片,塑造出英雄人物,演繹武術故事,越來越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發揮武術在體育文化教育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現武術的自身價值,滿足社會對武術的需求。我們要牢固樹立大武術觀,確立起中國武術發展和走向世界的全新理念,建立起開放性的平台。我們要做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求同存異,殊途同歸。我們要團結廣大武術傳習人,整合武術資源,發揮整體力量,推動武術全面、協調、持續地大發展。
中國武術
大武術觀
中國武術

規範發展

標準化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是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們針對武術工作的實際情況,做出了將2011年作為武術工作標準化年的安排,這與國家體育五年發展規劃是一致的,完全符合國家體育總局年度工作的要求。
(一)實行標準化建設是武術事業當務之急的重要工作。
一是形勢發展的要求。從國家到行業都在建立自身標準,全國體育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在強調標準化建設,各項目都在建立和完善自身標準化體系以謀求更大發展,武術的國際推廣對標準化提出更高要求,做好武術的國內普及提高工作也依賴配套的行業標準。
二是落實任務的需要。完成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實現武術工作五年規劃制定的各項指標,都依靠標準化體系的確立,抓落實必須體現在以標準化為基礎的各項成果上。
三是突破發展“瓶頸”的鑰匙。標準化建設相對滯後和薄弱,是長期制約武術工作發展的“瓶頸”,是造成武術組織管理不規範、實際工作中人為因素較重、隨意性較多、思路比較零亂、成果無法延續的主要原因。建立起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有助於解決問題,促進工作水平的提高。
四是內外環境條件具備。武術已經有了建立標準化體系的基礎,有人才隊伍,有大家思想認識的統一,更有體育總局和各省(區、市)體育局的大力支持,有全國武術協會各級組織的積極參與,這些有利條件都是做好標準化年工作的重要保證。
(二)標準化建設是武術事業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標準化是為了適應科學發展和合理的組織管理的需要,在規章、計畫、結構和操作過程的質量、規格、通用等方面規定的技術標準。通過制定並實施嚴格的量化準則,在一定的範圍內重複使用,達到統一的目的。
標準化包括硬體的標準化和軟體的標準化,即事和物兩個方面都有各自的標準化體系,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條件的。只有在軟硬體上都實現了質量、規格、結構、操作四個方面統一通用的技術標準,才能夠適應科學發展和合理的組織管理。因此,標準化建設必須在軟體和硬體兩方面並重,缺一不可。
中國武術內容博大而精深、異彩紛呈。武術標準化就是為競賽、訓練、活動、服務、裝備管理制定通用統一的技術標準。各拳種有各拳種的標準,沒有一定的技術標準,就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拳種流派。武術競賽規則中制定的技術標準和評判標準,是武術競賽的基礎。沒有標準,無法進行比賽。段位制教程中制定的技術標準和考試標準,是武術段位考評的基礎。沒有標準,無法進行考評。武術進入學校,同樣離不了標準,標準是循序漸進地編制教材的依據,也是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
標準化是推動武術普及從小範圍走向大規模的基礎。同時,也是對繁難內容的一種簡化。為了滿足武術工作的需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複雜的問題進行必要的精煉,確立更加合理的結構,通過協調,使整體功能達到最佳,從而提高工作的效益。在這方面,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普及是個很好的例子。1956年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創編成的簡化太極拳,由於有明確的技術標準,很快就從傳統武術家傳、師傳方式走向了社會傳播,出現了互教互學、自學自練方式。1998年天安門廣場的萬人太極拳演練,2009年奧運鳥巢近四萬人的太極拳演練,都是從未晤面過的太極拳愛好者匯聚一起合練的場面。上萬人甚至數萬人動作整齊劃一。顯然,簡化太極拳的大普及和大規模的合練,得益於標準化。
就武術市場來說,標準化的工作,決定著發展方向。標準,是產品質量的依據。有了標準,武術裝備的生產製造企業才能蓬勃發展,武術的產品才能逐步增加人氣,形成品牌,武術產業才能上規模,最終實現以武術產業支持武術事業發展的目標。
(三)全力做好武術標準化的理論研究和十個方面標準化體系的建設。
武術標準化的理論研究是為標準化體系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持,也是對標準化體系準確性的驗證。國家武術研究院將以課題、研討、論壇和專題調研等形式開展對標準化理論的探索工作,對重點內容組織專家力量攻關,發動各級各類武術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定向研究工作,結合院校研究生實習階段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會議和武術賽事活動,結合培訓、集訓和交流等進行調研論證工作,在武術學術界形成階段性的研究主題,為建立國家武術標準提供理論保證。各省(區、市)武術主管部門,各院校武術院(系),各級會員單位也都應高度重視這項工作,結合自身武術工作特點和專業特長,主動提出研究方向,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理論成果,不斷豐富標準化體系理論寶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