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墓下

《大橋墓下》是清代詩人范當世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敘述的是詩人在亡妻墓前的種種感受。詩首聯寫自己來到亡妻墓下,頷聯寫詩人於墓下自責,頸聯觸景生情,對妻子深致哀悼,尾聯抒寫自己孤獨的憂傷,抒發了詩人心中的悲傷無奈之情。全詩以景抒情,淒婉動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橋墓下
  • 作者:范當世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范伯子詩集》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橋墓下
草草征夫往月歸,今來墓下一沾衣。
百年土穴何須共,三載秋墳且汝違。
樹木有生還自長,草根無淚不能肥。
泱泱河水東城暮,佇與何人守落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大橋:即詩人原配夫人吳氏,死於光緒十年(1884年),時年三十一歲。葬地在通州東門外范氏之阡。
②草草:憂慮、勞心。《詩經·小雅·蒼伯》:“勞人草草。”征夫:詩人自指。往月:上個月。
③土穴:墳墓。
④“三載”句:說三年來未能前來掃墓。這裡說三載,自大橋死時至作詩時統計,不是整三年。汝違:動賓語倒置,即違汝。此為押韻之需要。
⑤泱(yāng)泱:水深廣貌。
⑥佇(zhù):久立。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憂勞的我上月由冀州南歸,今日來大橋墓下淚水浸濕了征衣。
何必等我死後與你合葬一起,三年來一直未來掃墓與你久違。
樹木有生命尚能自己生長,草根兒沒有眼淚不能碩肥。
天晚了,望著浩蕩河水和東邊城郭,我一人空空地佇立,四處籠罩著落日餘暉。

創作背景

大橋死於光緒十年(1884年),時范當世方任職湖北通志局,不在家。不久北上冀州,七月南歸,十一年(1885年)十月又北上。光緒十二年(1886年)冬十一月,詩人來到亡妻墓前,以無比內疚和沉痛的心情,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首聯寫出了詩人不顧旅途的勞累,急匆匆來到亡妻墓下為妻子哀悼。詩中用了一個“草草”寫出了詩人久盼回鄉哀念亡妻的心情。“一沾衣”寫出了詩人對亡妻的思念,在思念中引出詩人的自責。
頷聯寫詩人的自責,讓人痛心,產生同情。這句話用了一個倒裝句寫出了詩人的自責,原因是妻子死時,自己在外任職,不能為亡妻奔喪,直至三年後的今天才親自來為亡妻哀悼,從心裏面感覺對不住妻子,百年之後還有何臉面去與妻子同穴而眠,特別是“百年土穴何須共”一句,一方面表達出詩人對亡妻的情愛深厚,另一方面寫了詩人自責至深。
頸聯寫出詩人看到樹木常青,而自己妻子墳上的草都枯萎不堪,是由於自己未及時送上自己的情淚所致,通過景物的描寫反襯出詩人更大的自責。詩句中“無淚不能肥”表現出詩人對亡妻的思念與哀悼是多么強烈。
尾聯寫詩人看到洶湧澎湃的東城河水向東流去,望著夕陽西下,不禁使自己感到孤獨無靠。妻子“走”了,詩人的苦處向誰訴,表現出詩人亡妻後的苦悶心理,特別是“佇與何人守落暉”一句正是詩人亡妻後,自己孤獨,感覺到無依靠,沒有一起談天說笑的人,這種失落感,將那種對亡妻的眷戀與思念活靈活現地展現了出來。
這首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真切感人,特別是詩人在亡妻墓前的自責,細細品味,詩人對妻子的愛勝過“泱泱河水”,詩人亡妻後的惆悵、孤獨以及不能再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失落感,都表現在“佇與何人守落暉”中了,詩句淒涼委婉動人,情真意切,令人難以忘懷,回味無窮。

名家點評

中國屈原學會會長褚斌傑:范當世這首悼妻之作,堪稱是一首聲淚俱下、情動五內的佳作。在亡妻墓前,詩人含淚向她表示自己因工作繁忙之故以至三年未能來掃墓的愧疚之情,如此坦白與誠實,恰恰是對亡妻真情的流露。五、六兩句尤其寫得沉痛,詩人要用悲傷之淚灑遍墳墓,使墳草長得豐潤肥茂,以表達自己深摯的哀思,想像奇特而又極富深情。結尾二句,以景結情,以淒涼之景寫孤愁之感,分外感人。(《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下冊)》)

作者簡介

范當世(1854—1904年),初名鑄,字無錯,後字肯堂,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詩風遠承桐城姚鼐遺緒,宏肆瘦硬,兼學蘇、黃,為同時宋派詩人所推崇。桐城人吳闓生選《晚清四十家詩》,以范當世冠於首,選錄最多。著有《范伯子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