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新苦丁茶
- 產地範圍: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
- 品質特點:湯色翠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6年第13號
- 批准時間:2006年01月2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藥用價值,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苦丁茶是冬青科冬青屬苦丁茶種常綠喬木,俗稱茶丁、富丁茶、皋盧茶。大新苦丁茶一般要經過殺尖、攤放、殺青、揉捻、烘烤、篩選分級、成品包裝等工序,具有湯色翠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味清苦、後濃甘、回味快而持久、外形緊縮的質量特點。
營養價值
大新苦丁茶中含有苦丁皂甙、胺基酸、維生素C、多酚類、黃酮類、咖啡鹼、蛋白質等200多種成分,素有“保健茶”、“美容茶”、“減肥茶”、“降壓茶”、“益壽茶”等美稱。
藥用價值
《本草綱目》記載,苦丁茶“苦、平、無毒。南人取作茗,極重之……今廣人用之,名曰苦登……煮飲,止渴明目除煩,令人不睡,消痰利水(即利尿),通小腸(即治結腸炎),治淋,止頭痛煩熱,噙咽(即去痧利喉),清上膈(即清肺)”。
大新苦丁茶清香有味苦、而後甘涼,具有清熱消暑、明目益智、生津止渴、利尿強心、潤喉止咳、降壓減肥、抑癌防癌、抗衰老、活血脈等多種功效。
產地環境
大新縣位於廣西西南部,毗鄰越南,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降雨豐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肥沃。特別適宜茶樹的生長。據2004年調查,大新縣龍門鄉苦丁村仍存活2株30多米高、200多年樹齡的苦丁茶。由於獨特的地理氣候環境影響,大新苦丁茶形成了“盛產期長,品質優良穩定,色美味香微苦”的獨特風味和品質。
歷史淵源
大新苦丁茶,又名“萬承苦丁茶”,是廣西的傳統名茶之一,產於萬承縣苦丁鄉,後萬承縣劃入大新縣龍門鄉苦丁村。 據舊版《辭海》記載:“苦丁茶者,廣西特產也,產於萬承縣苦丁鄉”,“萬承縣苦丁鄉”即大新縣龍門鄉苦丁村。
大新縣種植苦丁茶歷史悠久,據民國年間《萬承縣誌》記載,苦丁茶作為“貢茶”的歷史可追溯至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當時,在萬承縣小明山深處生長著一種被當地民眾稱為“苦丁”的野生茶樹,當地人將它的嫩芽制茶煮水飲用,既生津止渴,又消炎利尿。
萬承有個土官叫許朝烈,特別善於巴結上司。一日,他品著從山裡弄來的苦丁茶,忽然心有所動:聽聞外地不少官員都靠著向朝廷進貢土特產謀到了好位子,這苦丁茶可是“萬承一絕”,何不搜來進貢?於是,令人進山,在苦丁村後山上找到一棵老樹,採集嫩芽,精心製作出一盒乾茶,進獻給當朝皇帝宋仁宗。
宋仁宗品嘗後,感覺此茶入口苦澀,回味間卻有絲絲甘甜,而且提神舒心、健胃消滯的功效也相當明顯,便下旨要萬承縣年年進貢。
源源不斷進貢朝廷的苦丁茶,很快在京城成為時髦飲品。朝廷於是再次下旨,要萬承增加貢茶數量。
因獻茶有功如願升為州官的許朝烈這下犯愁了—搜遍苦丁村一帶深山老林,所見茶樹不過寥寥數棵,實在難以滿足朝廷需求。正在發愁之際,忽然聽說山裡有棵苦丁茶老樹被雷電劈斷,靈機一動,馬上上書,稱山裡的苦丁茶樹已被天雷劈死,貢茶難以為繼。生性仁慈的宋仁宗深信不疑,也便沒有再追究。
不再成為貢品的苦丁茶,卻在民間漸漸流行開來。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對苦丁茶做了這樣的描述:“苦,平,無毒。南人取作茗,極重之……今廣人用之,名曰苦登。煮飲,止渴明目除煩,令人不睡,消痰利水,通小腸,治淋,止頭痛煩熱,噙咽,清上膈……”
明代史書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患有“結宮”(結腸炎)之疾,太醫用了很多藥,均無明顯療效,便在全國廣徵良方。嶺南有位草醫聞訊,獻以“苦丁之方”。朱元璋服用後果然有效。於是,萬承苦丁茶再次被列為“貢茶”。
到明朝中期,山中苦丁茶樹越來越少,優質的產品逐年減少,為了增加貢品數量,州官下令苦丁村民眾,採集萬承茶種繁育,擴大種植面積以增加產量。在農業生產技術極落後的時代,雖經多次試驗繁育,均失敗而告終。年年只靠原有幾株茶樹產量,貢品就無法保障。為此,宮廷曾屢派欽差大臣到廣西太平府(崇左縣舊稱)追查苦丁茶貢品,萬承州主子自知此事非同小可,搞不好會招來殺身之禍,便苦苦思索如何搪塞了事。後經反覆計議,把在苦丁村剛巧枯死的苦丁茶樹,派人送往太平府,佯說苦丁茶樹已枯死,無法完成貢品,欽差大臣和太平府主,信以為真,以訛傳訛,把茶樹枯死情況報給朝廷。從此,才結束萬承茶作貢品的歷史,官員由此也免了問罪。
在龍門鄉苦丁村,有一棵樹齡達316歲的苦丁茶母樹倖存。古樹前立著大新縣政府鐫刻的一塊石碑,碑文刻載這棵高28米、腰圍2.53米的苦丁茶樹,樹齡已高達300多歲,是苦丁茶原產地倖存的年歲最長的一棵苦丁茶母樹,人稱“苦丁王”,是大新苦丁茶歷史的見證。
雖然兩度成為“貢茶”,但在封建社會,苦丁茶並沒有給苦丁村人帶來幸福。官府每年都要定期派人進山查看茶樹生長狀況,何時採茶,採茶多少,都要等官府指令。所採茶葉須悉數上交,沒有價錢可講。
清代末年,苦丁茶開始源源不斷進入市場,在兩廣一帶名聲大振,連入侵中國的英國人也慕名飲用,並在廣州沙面十三行租界設點收購,每斤苦丁茶“換谷三十擔,值銀六十兩”。有人為此形容苦丁茶葉“片片新芽片片金”。
民國年間,大新商人為拓展苦丁茶銷路,想了不少點子。民國年間萬承“恆信”商行的一張老廣告顯示,“恆信”商行不僅為苦丁茶註冊了“蝴蝶牌”商標,還為迎合世人“忌苦愛富”的心理,將苦丁茶改名為“富丁茶”,並通過苦丁茶的保健功效講述“先苦後甜”的人生哲理。
20世紀50、60年代,幾乎不再有人進山收茶,苦丁茶歸於沉寂。
20世紀80年代初,大新縣林業部門曾展開一場林業普查,發現苦丁村一帶的苦丁茶樹僅剩5棵。
進入改革開放年代,為了解決苦丁茶樹果實發芽率低的問題,小明山林場技術人員另闢蹊徑,利用“苦丁王”的枝條進行無性繁殖試驗。1985年,扦插育苗獲得成功。一片片苦丁茶樹苗染綠了苦丁村一帶的山頭,並開始走出大新,走出廣西。
20世紀90年代是苦丁茶高峰時期,30厘米高的一棵苦丁茶樹苗,可以賣到25元,苦丁茶葉每千克高達120元。
生產情況
2003年,大新縣累計種植苦丁茶3.34萬畝,年產乾茶500多噸,全縣參與苦丁茶種植、加工、流通及服務的人員達10萬人以上。
2006年,大新縣苦丁茶種植面積達到3萬多畝,年產乾茶千噸以上。
2010年,大新縣成功研製出了袋泡苦丁茶、苦丁茶沖劑、苦丁茶含片、複合型苦丁茶等多種保健食品。
產品榮譽
2006年01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大新苦丁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大新苦丁茶地理標誌產地保護範圍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大新苦丁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新政報[2004]59號)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立地條件
海拔200米至980米地區,混交群落的中下層,土壤pH值5.5左右,微酸性山地紅壤、黃紅壤中。
(二)栽培管理
1.育苗:利用現有苦丁茶母樹的果實進行有性繁殖,或利用母樹的優良枝條進行無性繁殖。
2.耕作:密度為800株至1100株/畝。適時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鬆,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畝施農家肥2000千克以上,每年2至3次分施。
3.病蟲害的防治:以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儘量避免使用化學防治,必要時,使用農藥品種及其安全標準必須符合GB4285和GB8321所有的規定。
4.茶樹修剪:根據茶樹的樹齡,長勢和修剪目的分別採用定型修剪、輕修剪、重修剪,以培養最佳化型樹冠,復壯茶樹。
5.茶葉採摘:當茶樹新梢達到一芽三葉初展開時開摘,採摘標準為一芽三、四葉,且嫩度、均度應基本一致,無病蟲葉和雜質。
(三)加工工藝
加工流程:殺尖→攤放→殺青→揉埝→烘烤→篩選分級→成品包裝。
(四)質量特色
1.感觀特色:湯色翠綠、明亮、香氣嫩香持久,味清苦,後濃甘,回味快而持久,外型緊縮。
2.理化指標:水浸出物≥45%,水分≤7%,總灰份≤7%,粗纖維≤8.5%。
專用標誌使用
大新苦丁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大新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