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京都市計畫

大新京都市計畫

概況,背景,準備工作,規劃,方案比較,二次規劃,性質,

概況

鐵路在市區內採取地下通行,交通中心為新京驛和南新京驛,規劃為大型的國際中心車站。
規劃建設120公里的環城捷運和有軌電車道路,以及環城高速公路。
道路系統採用直角交叉與方格狀結合,設定環島廣場,加寬道路設計,綠化帶結合公園形成綠化系統。幹道網採用放射狀、環狀與方格狀結合的多心形式,重要路口都設定了廣場,如直徑300米的大同廣場、直徑244米的安民廣場。道路按不同功能分為主幹道(寬26米至60米)、次幹道(寬10米至18米)和輔道(寬4米至5米)。幹道由綠化帶分割為汽車道、公共汽車道、馬車及腳踏車道,兩旁為人行道。路旁建築不得超過23米,辦公樓和大型商業建築要從道路界限後退10米至15米。
大新京都市計畫規劃圖大新京都市計畫規劃圖
主要街道的照明和電信線路採用地下管線電纜。在規劃、建築管理上制定實行了一整套法規。
給排水規劃採用分流系統。偽滿國都建設局對城區水源進行調查後,設計了攔截台河為城區供水的方案,日供水能力為4萬立方米。排水系統方面強制推行廁所水洗化,此外利用伊通河的若干支流改造為人工湖,實行雨污分流制排水。同時利用人工湖修建臨水公園帶。
在這份計畫中,對用地規模、地上地下建設程式、建築高度、立面造型及退出紅線寬度等都做了規定。公共建築用地(包括“帝宮”、機關、道路、公園、運動場)為47平方公里,居住、商業、工業用地為53平方公里。
“帝宮”建設地在緊鄰建成區的杏花村,“新宮殿”規劃面積為51.2公頃,包括大廣場、正門、本殿、正殿、宮內府、尚書府及花園。城郊鐵路西側大房身地區另有200公頃的“帝宮保留地”。
由於“新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行政中心及軍事指揮中心,因此,工業只有食品加工、印刷、捲菸、造紙、膠合板等服務性企業。而軍事用地占地5%,實際占地突破了9%。在市區周圍修建了大量關東軍營房、細菌部隊、航空隊司令部、軍事機場、靶場等一系列軍事建築設施。

背景

準備工作

在偽滿洲國成立前一個月,即1932年2月,關東軍高級參謀板垣征四郎派遣關東軍特務部囑託是安利正、赤瀨川安彥秘密調查長春(偽滿成立後改名新京)市區的主要建築,勘查偽政府設施建設預備用地,同時指使偽吉林省長官公署發布《土地買賣禁止令》,凍結市區方圓20公里範圍內的土地買賣,防止土地投機的發生。
日本方面為什麼急於建設長春呢?“鑒於長春作為‘一國之都’的地位,出於政治軍事統治的需要和可以預見的人口增長,急需建設各種軍政中心所必需的基礎設施。”省社科院研究員王慶祥指出,“實施‘首都’建設,對內既可 ‘昭明民心’,發揮其政治統治中心的作用;對外通過建設‘王道國家’的‘樂土’,樹立國際影響,‘震揚國威’,化解國際上對日本樹立傀儡國家的批判,達到爭取國際承認的目的。”

規劃

偽滿洲國成立後,懷有不良動機的關東軍抓緊時間對其偽新京進行規劃,並於1932年3月14日成立偽國都建設局,負責此項工作。另外,“滿鐵經濟調查會”也在從事這一工作。
偽滿國都建設規劃區域是以長春站以南的高台子附近為中心,南至高家店,東至石碑嶺,西至小隋家窩棚,西北至蘇家營子,東北至金錢堡,形成一個面積為200平方公里的長方多角形區域。學者李之吉對偽滿新京規劃予以清晰的描述和深度的解讀,“偽滿政府把初期建設規劃設計為100平方公里,其中包含原有的‘滿鐵附屬地’及長春商埠地等舊市區21平方公里土地,實際規劃建設區域面積為79平方公里。”
在第一期規劃的建設區域中,偽滿政府機關及其公共用地約占47平方公里,包括政府機關的建築用地、公園、運動場、公共設施用地和軍事用地。民用地占53平方公里,包括住宅、商業、工業、蔬菜、畜牧和備用地等區域。
第一期建設規劃實施區域約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全部為新建城區,即“滿鐵附屬地”以南約3.5公里的高台子至“滿鐵”新車站附近地區,以及東關站附近南北兩個地區。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一期建設規劃實施區域約2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軍事用地就占了一半。

方案比較

1932年8月,關東軍、奉天特務機關、偽滿洲國國務院三方舉行聯席會議,對“滿鐵經濟調查會”和偽國都建設局的設計方案進行比較。
在設計城建規劃的過程中,“滿鐵經濟調查會”和偽國都建設局先後提出了五套設計方案。方案均從長春人口發展的可能性出發,按未來20年內50萬人口、100萬平方公里的城市規模,以5年為建設周期進行規劃設計。同時,實行“地域制度”,即將規劃建設區域劃分為居住區域(一級至四級)、商業區域、工業區域、特種區域(蔬菜畜牧)及雜種(備用)地域。與此同時,還對居住區域的人口密度作了規定,每平方公里一級區為4000人(1000㎡/戶),二級區為5000人(880㎡/戶),三級區為10000人(370㎡/戶),四級區為12000人(300㎡/戶)。在區域內的建設項目實行批准制度。另外,考慮到將來城市擴張的可能方向,將新市區置於舊城南面,還對新市區與舊城的位置關係,市中心位置,住宅、商業及工業區域的位置進行了論證。對於市中心及新火車站的位置、道路幅員及建築物的分布和高度予以限制,規定工業區設在下風頭的東北部等。在以上方面,兩部門的設計方案意見基本一致。
與取得的共識相比,偽國都建設局與“滿鐵經濟調查會”存在更多的不同見解。雙方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城市規劃的核心部分,即偽執政府機關的選址和城市建設費用等問題上。“滿鐵經濟調查會”極力主張將偽執政府建在南嶺,偽執政府的正門隨地勢而建,坐東南而向西北俯瞰市中心,但這同偽國都建設局必須要正面朝南的規劃方案完全對立。
關東軍參謀長小磯國昭和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在拍板定案時,主要採納了偽國都建設局的建議,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大新京都市計畫》。

二次規劃

從上世紀30年代末期開始,偽新京的人口急速增長,到1941年,人口便突破了50萬的當初預想規模。針對此狀況,“滿鐵”當局於1939年對城市建設規划進行了修改,要重點加強住宅地建設、道路建設、上下水道及其他城市設施的建設。
城市建設規劃調整的要點是,鑒於城市人口的顯著增加,城市人口規模由原來的50萬人改為100萬人。相應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由100平方公里擴展至160平方公里。市中心移往西南,規劃南新京驛為客運主站,充當新京的門戶。
由於戰爭的影響,《大新京都市計畫》並未完全實現,至1945年時,已建成的市區面積為47.9平方公里,綠化面積10.7平方公里,道路370公里,公交線路26條,人口90萬。

性質

縱觀偽滿國都的城市規劃立案及審議過程,始終是在關東軍司令部主導下,並由日本城建規劃技師負責進行的。參加人員中,“滿鐵經濟調查會”的人員全為日本人自不必說,偽國都建設局的參與人員也都是日本人。因此,偽滿國都的建設不僅從思想方針上,而且在技術上全由日本殖民者一手操辦,完全體現了日本建立“東亞新秩序”的總體理念和政策要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