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根‘浮雕”
過窄小的寨門洞拾級而上,就到了寨內。雖然寨內藤蔓叢生,樹木橫斜,房屋因年久失修,大多破損不堪。但從寨子的布局和規模仍能想像到其興盛時的景況。
大成山最令人叫絕的還是山寨西南面外牆上的黃桷樹根“浮雕”。該處寨牆上十餘株黃桷樹盤根錯結,或簇或單,牢牢地吸附在寨牆上。其造型千姿百態,有的像人,有的像動物……如同一組組自然生長的鏤空雕,整個寨牆宛若一座由多幅圖景組成的長近100米的文化浮雕牆,蔚為壯觀。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所有的黃桷樹全都是長在寨牆半腰處,且寨牆石頭與石頭之間只有極窄的縫隙,而每一棵都比面盆還粗,其重量可想而知。這些大樹是從哪裡來的又是如何牢牢地附生於垂直無依的石牆上的呢?
據守道觀的79歲老人唐定高介紹,自他小時候在山寨玩耍時,這些黃桷樹就有了。過去的城牆為了防人沿樹攀越,是不可能種樹的。黃桷樹十分耐旱,生命力極強,其來源可能是風攜或飛鳥銜種掉入石縫而生。其根系十分發達,看似柔軟,實則力大無比。石縫雖窄,但日久天長隨著根系漸長漸粗將石縫撐大,黃桷樹便牢牢地附生於牆上。如果將樹根全部剝開,就能看到裡面的石頭大多已變形,甚至已被樹根“捏”得支離破碎。
道仙傳說
在大成山寨,當地人講述最多的應當是道仙張紫陽的故事。
唐朝末年,道家鼎盛,各地紛紛建起了道觀,大成山紫陽觀也就建於此時,初時道觀並不叫紫陽觀,後因宋初道人張紫陽在觀中煉丹修道,懸壺濟世,救死扶傷,得民愛戴,改名紫陽仙觀。
張紫陽生於唐朝末年病卒於北宋元豐年間,享年99歲,葬於大成山南寨門大黃桷樹下,據傳此處就是他修道時煉丹之所,如今尚有墓碑留 。
在興隆鎮關於張紫陽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最富傳奇的是“摘葉飛舟濟寒士“的故事。相傳張紫陽原是宋初浙江天台纓絡街進士,又是氣功少陽派南宗始祖。年過古稀後辭官修道,尋求治病煉丹藥方至安岳興隆場,因慕名大成山留居道觀,時人遂稱道觀為張道觀。有一年,興隆場一貧苦書生進京赴考落第後無法返回故里,正在無計可施時,在夢中遇見張紫陽。張紫陽順手從樹上摘了一片樹葉,疊成船形放於水中,讓書生閉眼上船。書生十分疑惑:“用一片樹葉怎可能回家?”書生心想反正都無計可施何不試一下,於是將信將疑依言照做。只聽得兩耳風聲颼颼,睜開眼時已到了大成山一水井旁。
紫陽寺
位於四川省
安岳縣縣城南30公里的
興隆鎮大成山上。相傳,唐開元(714~741)時,此山上建有道觀,宋雍熙(984~988)年間,名道張紫陽(浙江天台纓絡街人),晚年修真於此,故名“張道觀”。張紫陽,本名張伯端,為中國道教南宗派創始人,著名高級道教學者。據說,張道長曾幫助滯京落第舉人返回家鄉,張道長仙逝後留有碑記。清康熙(1662~1723)時,舉人的後裔唐一榜感恩報德,捐資建廟,塑張道長像於廟內,命名紫陽寺。乾隆三年(1738)和鹹豐六年(1856)曾兩次擴建此廟,為大成山增光添彩,一時燈火輝煌。直到解放前,前來燒香拜佛者仍絡繹不絕。解放後停止宗教活動。“文化大革命”中該廟被毀。大成山上因建有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回龍橋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烈士陵墓(
大成山烈士墓),1992年被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得到台陸虔誠志士數千人捐資,重建“紫陽寺”,2002年11月12日縣民宗局批准為宗教活動場所。海內外前來大成山紫陽寺燒香拜佛的香客和遊客總人數已達15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