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勢地貌,氣候特點,水文,地質概況,地質背景,地質遺蹟,地質地貌,地質剖面,資源狀況,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主要景點,園區,景點,開發建設,科考活動,開發歷程,旅遊交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
大巴山南麓,川、陝、卾、渝四省(市)交接部的中心地帶,總面積218.5平方千米,由八台山園區和百里峽園區兩個相對獨立的園區組成。四川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北起八台山主峰北的摳壁子河,南至宣漢土家族鄉院子—胡家大坪一線,西達八台山—土家族鄉土溪口大橋公路一線,東抵四川、重慶交界處。行政隸屬達州市萬源市與宣漢縣交接部。
地勢地貌
公園地處大巴山南麓,中國大地地貌第二級階梯向第三極階梯的過度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地貌以中、低山為主,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綿延,東北部第二高峰八台山海拔2273米,西南部河谷地帶最低海拔為335米,相對高差1938米。主要有四種地貌類型:深切割中山地貌、中切割中低山地貌、丘陵河谷地貌和峽谷地貌。
氣候特點
公園屬北亞熱帶秦巴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光溫同步、雨量充沛、無霜期較長、日照充足等特點。年平均溫度在14.48℃之間,全年無霜期230天左右。
水文
地表水有前河幹流、中河、後河支流三條水系,地下水類型有孔隙潛水、基岩裂隙水、基岩層間承壓水、岩溶水等。
地質概況
地質背景
地質公園的大地構造位於揚子地台北緣、四川盆地與秦嶺造山帶的過渡部位,中國獨特而重要的大巴山弧形構造帶上,屬古特提斯構造域的北側重要分支。揭開地質歷史的長卷我們發現:約4億年前的志留紀末期,這一地區由海洋上升成古陸;2.9億年前的二疊紀,伴隨著地殼沉降該區重新形成海洋環境,發育了穩定型台地碳酸鹽沉積建造;到了2.3億年的晚三疊世,隨著地殼的緩慢抬升,開始發育海陸相互環境下的三角洲沉積;滄海桑田,最終變成陸地。從燕山期開始,伴隨著揚子板塊向華北板塊俯衝碰撞,引起秦嶺造山帶向南產生巨力萬斤的推覆作用, 造就了一座“天然的褶皺博物館”。伴隨新構造運動的地殼階段性抬升,不但形成了八台山梯級台地地貌,還形成了曲折幽深的峽谷、迷宮式岩溶洞穴等諸多岩溶微地貌奇觀。
地質遺蹟
地質公園內褶皺數量眾多,出露清晰,易於識別,構成了一條完整的山前帶褶皺構造剖面;褶皺類型多樣,可觀賞性強。箱狀褶皺、圓弧褶皺、斜歪褶皺、倒轉褶皺、複式褶皺、層間揉皺,隨處可見,並以大型箱狀褶皺、複式褶皺為主,僅保存完整的大中尺度褶皺就多達20多處。其中代表性的簡介如下:
仙女岩複雜箱狀背斜:總寬約5千米,軸走向NW-SE。核部出露志留系,兩翼對稱出露二疊系和三疊系,核部地層平緩,兩翼產狀陡立,膝折明顯,是典型的箱狀褶皺。其兩翼對稱性重複出現的二疊系含煤系地層和連續的露頭剖面,有助於人們對大型褶皺特徵的認識。
關門石複式背斜:總寬約3.5千米,軸走向NW-SE。其核部出露中二疊世地層,兩翼對稱出露上二疊統與三疊系。軸部向斜轉折端圓滑,形態相對簡單,複式背斜兩翼地層西緩(50°±)東陡(85°±),局部倒轉。主體為一特徵明顯的複式“箱狀”背斜。其箱狀轉折端寬約150米,轉折端頂部平緩,兩翼陡直,並發育多個由薄層灰岩構成從屬褶皺。該複式褶皺北東翼的斷崖上呈現六個連續的從屬褶皺,這幾個小的背斜和向斜為大背斜的左翼的一部分,地層為下三疊統大冶組。斷崖上部斷面上的次級背斜組合,酷似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故名“神鷹岩”。
明岩洞複雜箱狀背斜:寬約2.6千米,軸走向NW-SE。該背斜核部出露志留紀地層,兩翼對稱出露二疊系、三疊系。該背斜南西翼較陡,南西翼陡傾岩層構成的鋸齒狀單面山峰叢,局部岩層產狀近直立,其頂部平坦岩層構成桌狀山陡崖地貌。
盤龍洞背斜:寬約1.5千米,軸走向NW-SE。該背斜核部為早二疊世地層,兩翼由上二疊統及下三疊統組成,為兩翼近對稱背斜。
雞王洞向斜:寬約1.5千米,軸走向NW-SE。該向斜核部地層為下三疊統大冶組與嘉陵江組,兩翼地層為二疊紀地層。該向斜轉折端開闊平緩,岩層傾角10°-30°,向斜核部沿岩層走向發育溶洞,並出現規模較大的陡崖地貌。雞王洞即發育在該向斜轉折端內。
月兒岩背斜:寬約1.6千米,軸走向NW-SE。該背斜核部地層為下二疊統茅口組。兩翼為上二疊統吳家坪組、長興組和下三疊統大冶組、嘉陵江組。該背斜內部薄層灰岩中可見多個次級層間揉皺。
八台山複式背斜:寬度約1.5千米。該背斜核部為大冶組地層,兩翼為嘉陵江組地層。背斜軸呈NW-SE向,軸面略向北東傾斜,SW翼產狀較陡,NE翼稍緩,轉折端較寬緩。在主背斜的西南部的大面坡、魯家坡、四方坪、八台鄉燕子灣、下崗場分別出露伴生次級褶皺。
地質地貌
地質公園地處我國地理南北方氣候分界的重要區域,擁有獨具特色的岩溶地貌景觀。包括峽谷、溶洞、絕壁、孤峰、峰叢、溶蝕窪地、岩溶豎井、石芽坪、漏斗群等眾多岩溶地貌景觀,美學價值高。其中不少是岩溶地貌景觀的精華,具有重要的遺蹟保護、旅遊開發、科學研究及科普價值。
八台山呈階梯狀溶蝕(侵蝕)台地地貌景觀,是本地區新構造運動的典型地質記錄,對剖析大巴山地區與長江三峽段北岸的新構造運動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伴隨新構造運動的多次間歇性強烈抬升,造就了八台山呈階梯狀溶蝕(侵蝕)台地地貌。在“棋盤山”觀景台,就能清晰觀察到四級剝蝕面。它們分別由四層高度處於同一平面位置的所有山峰頂面構成。在同一地點、近距離觀賞新構造運動的多次抬升作用的傑作。地質公園內的成層分布的溶洞,如盤龍洞、吊洞等亦是新構造運動的多次階段性抬升與岩溶作用的傑作。
伴隨新構造運動的地殼階段性抬升,不但形成了階梯狀溶蝕(侵蝕)台地地貌,還形成了成層分布的溶洞和深切峽谷地貌。是大巴山形成演化、特別是該區新構造活動歷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科研、科普和生態價值。
地質剖面
地質公園內,古生代至中生代地層出露較為齊全,化石豐富、沉積類型多樣,南與普光氣田相鄰,是進行地層與沉積學、石油地質學研究的理想場所。
盤龍洞生物礁灘相地質剖面:該剖面的二疊紀長興期海綿生物礁發育完好,礁基、礁核、礁蓋構成完整的生物礁結構剖面序列。礁基由開闊台地灘間相中層泥晶灰岩、淺灘相厚層生物碎屑灰岩組成;礁核岩性為瀝青質海綿障積岩和海綿骨架岩;礁蓋為潮坪相白雲岩建造。據地質調查和石油勘探的結果表明,盤龍洞這套地層層位和沉積相延伸至地質公園外普光鎮,在5千米以下構成了普光氣田的優質儲層,對它的保護和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何鄉岩台地邊緣鮞粒淺灘相沉積地質剖面:鮞粒灘沉積厚度約30米,發育於大治組(T1d)下部,由淺灰色厚塊狀亮晶鮞粒灰岩、含礫屑亮晶鮞粒灰岩、亮晶白雲石化鮞粒灰岩、亮晶生屑白雲岩等構成,鮞粒灰岩中的顆粒含量65-85%,其中以鮞粒為主,有高能鮞、薄皮鮞及復鮞。鮞粒形態為圓形或橢圓形,系形成於能量較高的動盪淺水環境,對應於開闊台地邊緣環境中的淺水高能地帶。大冶組台地邊緣鮞粒淺灘相灰岩亦是普光氣田的優質儲層,對它的保護和研究,同樣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羊鼓洞生物礁地質剖面:羊鼓洞生物礁屬二疊紀長興期海綿生物礁,由礁基、礁核及礁蓋等三部分所組成,可與盤龍洞生物礁進行對比,羊鼓洞生物礁骨架岩發育較差,以發育障積岩為主,見少量粘結岩,白雲岩化極其微弱。亦是普光氣田開發研究的天然標本。
海陸過渡相地質剖面:該剖面位於宣漢百里峽土溪口橋頭至長西村之間。地層層位屬上三疊統須家河組,為海陸過渡相沉積。
海相沉積地質剖面:該剖面位於百里峽仙女崖對岸至關家溝一線。地層層位有下二疊統梁山組海洋濱岸沉積,中二疊統茅口組和棲霞組淺水陸棚-深水陸棚環境,上二疊統吳家坪組下段(泥岩段)為海陸互動相、吳家坪組上段(灰岩段)為濱淺海的碳酸岩台地沉積環境。
此外,地質公園內古生物化石亦十分豐富,記載著滄海桑田的地質變遷,不但是研究生物演化的場所,也是普光氣田開發研究的天然標本館。
百里峽關家溝古生物化石群觀察點:該觀察點出露地層為上二疊統吳家坪組和下二疊統茅口組。野外可見筳類、珊瑚、腕足、海百合及少量菊石等化石,化石種類多、數量豐富且保存完整,是古生物學科普教育的理想場所。
地層古生物化石群觀察點(T1d):克氏蛤(Claraia)是生活於距今約2.5億年(大冶組)海洋中的雙殼類動物,殼體近圓形,殼面有同心線或兼具放射線,是發育於中生代最早期的海洋動物化石,在八台山何鄉岩一帶的大冶組下部多見且化石保存完整,亦是古生物學科學普及重要場所。
資源狀況
植物資源
動物資源
主要景點
園區
八台山園區
八台山園區位於萬源市東部,面積110平方千米。園區地質景觀有:飛龍峽谷、八台山複式背斜、八台絕壁崖、千仞峰與斷腸谷、獨秀峰、棋盤山峰叢、南天龜、石芽坪、洞子溝天漏斗群、一碗水、兩扇門、紅軍洞、吊洞、海馬下山、嗅泉、雌雄蝙蝠岩、龍潭瀑布、陰陽泉等,堪稱“構造—岩溶奇觀”。
百里峽園區
百里峽園區位於宣漢縣北部,面積108.5平方千米。園區地質景觀有:雄獅洞、仙女岩複雜箱狀背斜、土家古棧道、土家懸棺、關門石複式背斜、盤龍洞等,堪稱“褶皺的天然博物館”。
景點
八台山 八台山海拔2273米,是大巴山第二高峰。
棋盤山
從棋盤山山頂鳥瞰,有40餘座孤峰,狀若棋子;峰峰之間,溝谷相連,共同展布在長3600米,寬1800米範圍內,恰似一塊碩大棋盤,鑲嵌山間,故名“棋盤山”。
盤龍洞
該溶洞分上、中、下三層,中層主洞約2萬千米2,石筍、石柱、石鐘乳等鈣化類型多樣,規模宏大,記錄著地質公園氣候、環境演化的歷史。
吊洞
該溶洞洞口懸嵌於陡壁上,呈橢圓形。有3個大小不等洞穴沿石灰岩層面發育,並由上到下次第排列,其內部相通,似一根繩索自高向低串吊在一起,故名“吊洞”。最高一層溶洞口距河床高差約20米,代表了溶洞形成後相對河面抬升的高度。
八台山絕壁崖
八台山絕壁崖位於八台山主峰,海拔2273米。頂峰出露三疊系嘉陵組生物灰岩、角礫灰岩及白雲岩,岩層產狀陡傾。絕壁崖的規模巨大,崖高約300米,頂部有一寬約4米,長約50米平台,是遊人觀看八台山日出、佛光、雲海、雪景和鑄劍峰、南天龜的最佳位置。
獨秀峰
獨秀峰位於八台山鏡內,海拔1930米。獨秀峰地層傾角約10°,基座長30米,寬95米,高25米,其景亦奇亦幽,由於孤身立於天地之中,獨秀峰頂部孤松蔥鬱挺拔、常年青翠,故名“獨秀峰”。這是八台山的又一精品景觀,國內少見。
鑄劍峰
從八台山絕壁崖向北望,眼底呈現一個巨大三角形片狀岩塊,似拔地而起的正在接受的鑄造利劍的粗坯,這是十分罕見的地質奇觀。
熊掌峰
熊掌峰為一岩溶孤峰,十分奇特,它不尖不圓,像一隻上翹的巨獸腳板、腳趾分明,稱為“熊掌峰”。
千仞峰與斷腸谷
該處山體為一巨型斜坡,其坡角達70°,坡長約2千米,坡谷與坡頂平均垂直高差達600米,非常雄偉,其頂高低起伏,山形修長,形如關公大刀,故稱“千仞峰”。“千仞峰”側的溝谷深不見底,因“千仞峰”崖壁面發育強烈褶皺,顏色深淺不一,似九曲迴腸,故名“斷腸谷”。
天池壩溶蝕窪地
天池壩是一個乾枯的巨型岩溶湖,湖的底部由三疊系嘉陵江組的含石膏白雲岩地層組成,依據當時湖泊沉積物的範圍和地貌高差推測當時湖水的深度可達50米左右。
南天龜
從八台山觀象台南望,南天龜處山峰頂部組合,像一隻“巨龜”,翹首凝視南天,巨龜所視的前方正是“天池壩溶蝕窪地”。“天池壩溶蝕窪地”在地質時期曾是一巨大湖泊,是當地傳說中巨龜最喜愛生活的家園。
洞子溝漏斗群
洞子溝中及周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漏斗狀豎井,規模較大,深幾十米到數百米不等,這是石灰岩在地表水與地下水共同作用下溶蝕坍塌而成,是又一奇特地貌景觀。
何鄉岩落水洞
何鄉岩落水洞緊鄰何鄉岩石芽坪分布有兩個落水洞,出露於嘉陵江組碳酸岩岩層。落水洞直徑約9米,深約10米,洞壁陡峭險峻,是適宜洞穴探險與觀光的岩溶景觀地貌。
天生橋
天生橋自然生就跨度為15米,寬2米,高3米,呈跨度極大的拱形橋。登上橋面,仿佛凌空欲飛,橋下雷鳴般的水聲也僅是隱隱入耳。
兩扇門
兩扇門又稱“鎖龍門”,是龍潭河景區“龍文化”創始之門。該景點為一峽谷地貌,峽谷最窄處僅5米寬。
天井峽-岩溶豎井
天井峽-岩溶豎井保留完整,岩壁近圓弧形,井壁直立,壁高約500米,直徑約50米。
地下暗河古河道
飛龍峽谷天井峽地段存在地下暗河,降水匯入豎井後,流水潛入地下河道而走,後期受新構造運動的影響,古河道被快速抬升,河流向下侵蝕與河岸崩坍使其形成了懸掛於崖壁中的岩槽。
開發建設
科考活動
大巴山地區地質調查工作始於19世紀中葉。1866、1872年德國人f.von.richthofen最早涉足這一地區地質考察。中國地質學家丁文江、李四光、樂森璕、譚錫疇、李春昱、趙亞曾、黃汲清、潘鐘祥、葉連俊、關士聰等先後對該區進行了線路地質調查。
20世紀50年代開始,地質工作者對川東北—大巴山及其臨區開展油氣勘探。之後,中石化西南分公司重點開展了地面地質調查、構造詳查、構造細測、各類地震勘探及深、中、淺、超深鑽井勘探工作。
20世紀70年代,李耀西對大巴山西段早古生代地層進行了系統研究,初步建立該區的地層系統,出版了《大巴山西段早古生代地層志》。
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中期,隨著地震勘探技術的突破,從地質理論上突破了川東高陡構造形成機理和天然氣富集規律形成川東地區以石炭系疊系生物礁和下
中生界三疊系鮞灘氣藏,並且在大巴山地區也發現了豐富的古油藏等等。
成都理工大學樂光禹教授、蔡學林教授分別對大巴山前緣的褶皺複合疊加和北大巴山逆沖推覆構造進行了研究,初步建立大巴山前緣的褶皺複合疊加應力模式、北大巴山逆沖推覆構造的形成和演化機理。
成都理工大學劉樹根、李智武等對大巴山前陸盆地及大巴山推覆沖斷帶的形成與演化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2006年出版了《大巴山前陸盆地—沖斷帶的形成》。
開發歷程
1993年,八台山地區、百里峽地區分別被四川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2001年,八台山地區、百里峽地區被四川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03年、2004年,兩個地區又相繼被評為國家級ΑΑΑ級旅遊區。
2006年12月,八台山園區、百里峽園區分別被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
2007年,八台山省級地質公園、百里峽省級地質公園分別揭碑開園,並正式接待遊客;11月,達州市人民政府積極開展萬源市八台山省級地質公園與宣漢縣百里峽省級地質公園整合申報建設國家地質公園的相關工作。
2008年—2009年,
萬源市八台山省級地質公園與宣漢縣百里峽省級地質公園聯合申報建設國家地質公園。
2009年8月,四川大巴山地質公園取得國家地質公園資格。
2011年,達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四川省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辦公室,下設萬源八台山園區管理處和宣漢百里峽園區管理處。專門負責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保護以及合理開發利用等工作。
2012年,國土資源部將公園劃分為8類功能區。其中地質遺蹟保護區12處,還有自然保護區、科普教育區、遊覽區、門區、管理區、居民點保留區等。
2013年,四川省大巴山國家地質公園主碑、地質博物館建成,並積極籌備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工作。
旅遊交通
公園距萬源市29千米,乘車40分鐘即可抵達。公園距
宣漢縣城約104千米,乘車僅3小時,距達州市約149千米,乘車4小時便可抵達。210國道穿境而過,距成都592千米,距重慶361千米,距重慶城口86千米,距陝西漢中296千米,距安康286千米,從四川巴中、廣安、漢中、城口均有公路直達公園。乘火車經達成鐵路至成都522千米,西康鐵路、襄渝鐵路、達萬鐵路以及達渝高速公路為進出公園提供了極大便利。此外,川陝高速公路可直達開縣、重慶城口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