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岙村(浙江鄞州區橫溪鎮下轄村)

大岙村(浙江鄞州區橫溪鎮下轄村)

大岙村地處鄞東南半山區,橫溪水庫上游,有700多年建村歷史,為市級文明村、先進基層黨組織、區級綠化示範村、民主法制示範村。全村現有1327戶、3294人;耕地1425畝,山林16184畝。村個私經濟發展良好,現有大小企業110餘家,主要經營緊固配件、五金加工。2009年,大岙村工業產值近3億元,村集體經濟主要依靠山林承包,村級經營收入328餘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1050元。村莊內有區農林局掛牌重點保護的百年以上古樹25株。“萬畝青山綠,梅楊溪水清,燕山古樟盛,道路硬化平,龍舞揚四方,百業生意旺,民眾奔小康”是大岙村面貌的真實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岙村
  • 所屬地區:浙江省寧波市
  • 電話區號:0574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大岙溯源,特產,發展特色農業,大岙新貌,文化遺產,地圖信息,

大岙溯源

大岙村為“任”姓居多,任氏發族之前,已有“七姓”聚居,即為“蔡、吳、石、陸、孔、周、陳”,皆入譜可稽。至今‘七姓’中除孔氏缺戶外,其餘‘六姓’均在十戶以下,以後其它姓氏陸續遷居大岙。任氏自唐代始有記載,其始祖任魏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人,官至蘇州通判,屬居江蘇吳縣。至五世任公景求,正逢黃巢起義時,景公直諫犯上,被謫明州府(今寧波)與其弟景松同遷至鄞南鄞塘鄉(今甲村任家橫),傳至14世祥公,正值北宋末年遭靖康之恥,十五世穎、順、頤三兄弟分居三宅,穎公居蘆橋上宅,號柏房,發族於上任,順公居蘆橋中宅,號樟房,後遷至奉邑月嶺,頤公居蘆橋下宅,號松房,即為梅陽(大岙)之祖。明朝末年,一次山洪暴發沖毀五洞橋以及蘆橋下宅,遂移居今象山腳下,興建“九幢十明堂”,木結構樓上樓下皆有走廊,防火馬頭牆,氣勢非凡,後被太平天國散兵焚燒殆盡。
大岙原有族譜都在“文革”時毀掉,現僅存一本下廚房支譜。據支譜記載,梅陽輩份排行共列為四十代,即:世百亞萬一、安善芳京師;台立鋼肅紀、端本洪源承;嘉尚惟忠孝、與懷才性教;學全天自純、時際才從效。
到目前止“忠”字排行作為長輩只有16人左右。“學”字排行為數極少,以下九代尚未出生。
大岙之祖頤公亡故後,墳墓建造在東錢湖青山岙,並派下代到青山岙管墳莊。這個管墳莊的任氏發族於青山岙,到至今青山岙小村任姓已有百戶人家。
大岙村
自然小村勵家,勵姓70餘戶,450年之前從勵江岸遷居到大岙小村勵家。自然小村大山,孫姓70餘戶,250餘年之前從寧海遷居到大岙小村大山。自然小村東山岙,裘姓20餘戶200餘年從奉化曹村遷居而來。
大岙村歷代宗族聚居。勤勞樸實,遁規蹈矩、排輩倫理、尊老愛幼是大岙村的民風。本來村名叫“梅陽”,由於山岙地勢開豁,宗族嗣裔興旺,故慣稱“大岙”。

特產

大岙村的特產主要有靈芝、楊梅、葡萄、茶葉和毛竹。其中毛竹,每年可以出售商品毛竹在400萬公斤左右. 。

發展特色農業

1、改造茶山茶葉,村集體年淨收入10萬餘元改造茶山。首先,發展優質名茶,對原有400畝茶山進行品種改良,新引 進了迎霜茶、元宵茶、白茶等優質品種。同時,不斷發展茶山面積。到目前全村優質茶園已達800多畝。其次,新建一家標準茶廠,增添新的制茶設備,引進新的制茶技術,通過技術改造提高茶葉品質,從而增加茶葉的附加值,村集體每年的茶葉發包收入可達20萬元以上。
大岙村
2、種植果樹。楊梅種植開始於1986年,目前已達1000多畝,村集體每年的楊梅發包收入可達20萬元左右。葡萄種植也有二十年歷史,當時只有巨峰和紅富士兩隻品種,近年來新引進了藤稔、甬友1號等兩隻新品種,種植面積達100餘畝。
3、栽培靈芝。在市、區、鎮農業部門的支持下,從2004年開始建造靈芝種植場,當年產鮮靈芝450公斤;2005年又 試種1.2萬袋野生黑靈芝。隨著種植品種的增多和種植規模的擴大,我村種植靈芝的知名度也在逐年增大,今後打算再引進更多的新品種,多試驗幾種種植方法,探索出一條以大打種植靈芝、兼種其它食用菌類的新路子。
4、毛竹山承包。2005年村集體統管的1580多畝毛竹山恰好承包到期,經村民代表會議決定,凡是本村社員都有資格參加全村毛竹山承包。全村要求承包的農戶有846戶。毛竹山承包年限為一包十年,每年每畝上交費70元,這樣村集體一次性收入達100萬元。實踐證明,集體統管山採用社員承包形式符合民意,有利於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有利於解決部分社員的勞動力出路,也有利於村民收入的增加。這次毛竹山承包真正做到了集體和個人雙贏,集體和社員都得到了實惠。

大岙新貌

人口:全村一千多戶人家、三千多人口。加上現在外來人口有近二千多人,差不多有半萬人,熱鬧非凡!
大岙村(浙江鄞州區橫溪鎮下轄村)
住房:村子也建造得非常漂亮,多數人家住上新房子。
環境:漂亮的三層教學樓、舒適的老年活動室、幾家醫療室、一家鄞州銀行、美麗的梅陽公園、半露天菜場、家貝超市、中西藥店、手機專買店、幾家餐館、建材五金店、十幾家小百貨等等,基本上要用的日常用品在當地都可以買到。
交通:也很方便從寧波到老家一個小時多一些就可以到達,全程都是水泥路,有中巴車、公車,大約二十幾分鐘一班。

文化遺產

100多年前,大岙村民自發組建了舞龍隊,相傳是為了感謝有求必應的金峨神龍,從此日漸發展壯大。每當逢年過節,舞龍隊過街穿巷進行表演,數十年來從未間斷。2011年,大岙布龍榮獲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大岙龍舞隊曾與號稱“北京龍”的奉化條宅布龍進行技藝比武,結果各有千秋,不分上下。那支隊伍的“龍尾巴”是如今84歲高齡的任永林。任永林有一段傳奇式的故事:有一次外出表演時,任永林腳受了傷,但是龍尾巴一角沒人能夠代演,他帶傷出演,在舞小大四門時獨腳跳龍身;舞到搖船龍時,龍尾巴則四方搖擺;龍頭竄越龍身時,他突然獨腳反身跳過龍身,舞出了堪稱奇蹟的一出,“獨腿龍尾”由此名聲大噪。
2015年離世的任海康,曾是村里第五代“龍頭”。從20歲出頭參加大岙舞龍隊,到花甲之年身患重病仍為傳承而奔波於橫溪國小和金峨國小。任海康的一輩子,都未曾離開布龍。他曾說:“舞龍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項業餘活動,而是一種精神象徵,難以割捨。”
在金峨國小內,少年舞龍隊正在進行表演在金峨國小內,少年舞龍隊正在進行表演
任海康老人的奔波沒有白費,如今,這流傳百年的布龍,已經成為國小里最受歡迎的學生社團項目。社團指導老師王華君告訴記者,村民以能舞龍為傲,每個人都能舞幾下。社團招人時,舞龍隊永遠是最熱門的,許多學生的爺爺、爸爸、媽媽都是舞龍隊成員,老中青三代人,都把入選舞龍隊當成一種榮譽。“建在學校內的布龍博物館,也是村民和學生們愛去的地方。了解布龍歷史,學習舞龍技術,感受先輩留下的精神。”
橫溪文化站負責人介紹,舞龍在橫溪有著紮實的民眾基礎,橫溪鎮中心國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基地,基地現有200多平方米舞龍室一間,30名舞龍隊員,每月都要訓練4至8次。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鄞州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