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山嘴子遺址
- 類別:遺址
- 地點: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
- 時代: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基本信息,考古價值,
基本信息
特點:大山嘴子遺址蘊含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
大山嘴子遺址在雁鳴湖鎮大山嘴子東北方0.5公里山崗的西南坡上,有一處原始文化遺址,它西靠水庫,東靠山,地勢平緩向陽,南去500米為牡丹江,西面有沙灘與耕田,地理環境優越,是古代人棲息的好地方。遺址範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60米。在這12000平方米左右的範圍內,散布著大量的陶器殘片。陶片為夾砂細質的紅陶與灰陶,紅色居多,外表有光澤,一般為素麵,也有少量飾有弦紋,陶片破碎嚴重。遺址上層還有相當一部分渤海文物。地表以下65至90厘米為灰層,90至105厘米是文化層,在這僅15厘米厚的堆積層中夾有大量的碎陶片,其質粗多砂,火候不高,多平底器與乳頭狀耳器,還有眾多的陶網墜。 近年,因水庫水位提高,所以,這次複查中沒有發現成型的器物。1960年延邊州文物普查隊,對該遺址進行過調查,得知這裡曾出土過石磨盤、陶罐、石斧等器物。
考古價值
遺址下層中,陶器製作過程簡單且粗糙,近似於小山嘴子與黑龍江省牡丹江中下游地區出土的器物,有夾砂粗陶,也有夾砂細質陶片,有素麵,也有飾以弦紋的。因器物形制與黑龍江省寧安縣鶯歌嶺出土物十分相似,專家認為該遺址是肅慎人的居住址。這一時期這裡居住的人們主要從事漁獵生產。石磨、石斧和大量陶片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生產。地表上除有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外,還夾有大量渤海文化遺物。因此,專家認為靺鞨人及其祖先肅慎人曾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過。目前遺址遭到較大程度的破壞,一部分浸沒於水庫,另一部分為大山漁場建房所占,現存面積很有限。但遺址文物較豐富,有一定的研究價值,經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決定,已列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定了保護標牌和說明牌。(選自《大德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