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北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地理位置,舊址歷史,

地理位置

舊址歷史

大安北門
公式 (明)馮任修、張世雍等纂《新修成都府志》載“府治三衢九
北門為什麼又叫大安門呢?907年,王建據蜀稱帝,改子城(即皇城)北門為大安門。明洪武四年(1371年)秋,李文忠築成都新城,據《天啟成都府志》所載的“府治三衢九陌宮室圖”可知,四門外各自建有月城和寺廟。作為古蜀道起點、金牛道終點的成都北門,能夠在元蒙的鐵蹄之後,永遠安寧和平吧。
明末清初,經歷“張獻忠剿四川”,成都城淪為一座孤零零的空城。康熙三年(1664年),巡撫張德地面對“舉城盡為瓦礫,藩司公署久已鞠與茂草矣”,上疏“地曠人稀,請招民承墾”,重修破爛不堪的成都城牆,以及橋樑、廟宇。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月初一,成都發生了一場大火。火災之後,四川總督福康安對成都城進行重修。這次歷時三年、集全川之力再次重修的成都城,“樓觀壯麗,城塹完固,冠於西南”。重修之時四門城樓的命名,均以“水”做偏旁,分別是溥濟、浣溪、江源、涵澤,以祈永不失火,北門的城樓即“涵澤”。
大安北門
公式 1917年,美國人甘博拍攝的成都北門城樓“涵澤樓”
高駢擴羅城,新開郫江之水道稱清遠江,北門外跨江之橋即名“清遠橋”,即今北門大橋。據同治《重修成都縣誌》云:“清遠橋,縣北城外。唐光啟三年(887年),王建攻成都,田令孜登樓慰諭之,建與諸將,羅拜於清遠橋上,即此。今名迎恩橋,又名大安橋,北路第一橋也!”後來因地處成都北門,成都人喊為北門大橋。北門大橋下跨兩條大馬路,靠南的那一條名叫大安路,也因大安門而得名。橋頭有家有名的“北大鋪蓋面”,其名不是因為店老闆北大畢業,而是把“北門大橋”縮寫成“北大”。
大安北門
陳雄著《成都社會特寫》1946版中的“北門車夫
明人曹學佺《蜀中廣記》記載,川西道成都府“北門之勝,武擔山、子云宅、金馬祠、太玄城、玉局觀、升仙橋、萬歲池、學射山其最著者”。清代,北門是官員入川的門面,又因西門為滿城專用,郫縣、灌縣等地方向出入成都城也多繞道從北門入城,所以城北盛極一時,寺廟祠觀幾乎一街一兩座。
北門一帶,有諸葛武侯祠(又名丞相祠)、桓侯廟、岳武穆祠、城隍廟、金繩寺、廣福寺、芙蓉觀、玉局庵、昭應寺、東嶽廟、火神廟等。這裡還有醬園公所、簾官公所、燕魯公所、酒坊公所、船行公所、屠業公所等行會和政府機構。
早在宋代,北門一帶就是老百姓做生意較為集中的地方,這當得益於北門是古蜀道的起點之故。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席帽行范氏,自先世貧而未仕則賣白龍丸,一日得官,止不復賣;城北郭氏賣豉亦然,皆不肯為市井商賈,或舉貨營利之事”。城北賣豆豉的郭氏,以及陸游在升仙橋(駟馬橋)吃餅的店家,無意間串聯起了城北生意買賣的前世。清初川陝官道恢復後,最先在北門形成了與北方中原交往溝通的平台,因此有了珠寶街,還有金絲街、白絲街、草市街、簸箕街,可見北門市場的繁榮。1924年春熙路開街,珠寶類高端商品才朝市中心轉移。
1917年,美國人甘博沿岷江考察,從新都走川陝路回成都,從北門入城,看見市場交易頗為熱鬧,興奮地拍下了好幾張照片。當時城門還要晨啟晚閉,一直延續到1928年。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九月的一個夜晚,詩人陸游久久睡不著,登上城北的城樓極目遠眺:“幅巾藜杖北城頭,捲地西風滿眼愁。一點烽傳散關信,兩行雁帶杜陵秋。山河興廢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樓。橫槊賦詩非復昔,夢魂猶繞古梁州。”
在成都北門的遠方,是一個以京城為象徵的國與家,是一個通往家國與理想的大道,壯志肉體,百姓蒼生,唐宋輝煌,滿目燈火,都是一介陸游與“天府”蜀人的仰望。
大安北門
清末民國初期成都北郊的一座橋,或為清遠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