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縣三岔河鄉

大姚縣三岔河鄉

三岔河鄉位於縣境西部,是古騾馬驛道必經之地,境內多山,地處兩州四縣的交界地帶,素有“水電之鄉”之稱,“四河一江”從中川流而過,水利資源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姚縣三岔河鄉
  • 所在地:大姚縣
  • 著稱:水電之鄉
  • 特點水利資源豐富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歷史沿革,資源,特色產業,烤菸產業,畜牧業,蠶桑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

地理環境

三岔河鄉
三岔河鄉素有“水電之鄉”之稱,“四河一江”從中川流而過,水利資源豐富,位於大姚縣城西北部,距縣城52公里,全鄉轄國土面積306平方公里。東與大姚縣石羊鎮相依,南與姚安縣左門鄉地索、祥雲縣米甸鎮相鄰,西與賓川縣拉烏鄉接壤,北接大姚縣三台鄉、鐵鎖鄉。三岔河鄉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半山區鄉,有彝、苗、僳僳、傣、藏等6個少數民族。境內海拔落差較大,光熱充足,立體氣侯明顯,屬溫熱河谷山區,森林覆蓋率達68.2%,全鄉轄9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309戶,總人口13399人,其中農業人口12942人,非農業人口457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89‰,死亡率9.21‰,人口自然增長率3.68‰。總人口中有少數民族人口5430人,有耕地面積14626畝,其中:水田5150畝,旱地9476畝。

地理位置

三岔河鄉位於縣境西部,是古騾馬驛道必經之地,境內多山,地處兩州四縣的交界地帶,地理座標為東經100°45′89″-101°15′8″,北緯25°40′48″-26°10′82″。屬中山深切割侵蝕狹谷地貌類型。漁泡江“三勾谷”把全鄉9個村委會切割呈“V”型分隔於兩邊,谷壁挺拔陡峭,坡度大於35°,谷內常見疊水,有基岩出露。境內海拔懸殊大,最高2917米,最低1310米,相對高差1607米。境內大小山峰11座,山脈走向均為西北走向,河東延伸至三台、石羊境內,河西從大理州賓川、祥雲縣境內延伸而來,至漁泡江切斷。其水系屬金沙江水系漁泡江水區。

氣候

氣候屬高山河谷立體氣候,年日照時數7534小時,日照百分率58.00%,年太陽輻射總量148771.7卡/每平方厘米。年內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2℃,年平均氣溫16.5℃,≥100的有效積溫4875℃,無霜期日295天。年降雨量800毫米左右,年蒸發量2800毫米左右。

歷史沿革

三岔河原屬鹽豐縣樂春鄉管轄,1953年5月從鹽豐縣一區、二區劃出併入第四區,1956年1月改稱三岔河區,1958年1月成立三岔河鄉,同年7月將原土梘槽、三岔河、光明(即背陰地,1954年9月6日劃入三岔河區)、新田合為三岔河鄉,同時鹽豐縣與大姚縣合併,稱大姚縣。至今,大姚縣發生過多次區劃變動,三岔河仍然作為一級行政區劃保留下來。1988年1月實施農村區、鄉體制改革後,三岔河鄉轄10個村公所,即:背陰地、蕎苴、白泥田、格谷、三岔河、馬鹿塘、達么、新田、直么、他的么;2004年3月,將馬鹿塘與三岔河合併稱為三岔河村民委員會,並對部分村民小組進行了合併,至此,三岔河鄉轄9個村民委員會92個村民小組。

資源

山川河流
三岔河鄉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境內擁有石羊河、格谷河、荃嗎箐河、三台河、楚場河五條河流,水能蘊藏量8萬千瓦,具有較好的水電資源開發優勢,是一片投資發電和旅遊的熱土。已建成電站5座。鄉黨委、政府牢固樹立“農業富民、引資活鄉、水電強鄉”的理念,解放思想,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招商引資軟硬環境,努力實現招商引資工作新突破,充分依託自然資源優勢,加大資源開發力度,重點突出水電資源、核桃板栗等綠色食品資源招商引資,破除狹隘的地域觀念,廣招四方客商,引進資金、技術,以大開放、大招商、大引進、大服務來實現經濟社會的大發展。2006年末全鄉有鄉鎮企業 406 個,其中工業企業120 個,鄉鎮企業從業人員 540人,全年營業收入6951萬元,實現稅收80萬元。
三岔河鄉農產品資源豐富。核桃、板栗、野壩子蜂蜜等綠色食品資源十分豐富,構成了三岔河鄉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
三岔河鄉境內峰巒疊嶂,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地貌複雜,森林資源豐富。主要樹種有華山松、雲南松高山櫟類、木荷、馬櫻花、木蓮、杜鵑、青香樹、紅椿、臭椿等。經濟林果有核桃、板栗等。人工經濟林木主要有柑桔、木瓜、石榴、青棗等。暖溫性常綠闊葉林雲南松類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2200米之間,以雲南松純林為主,間雜針闊葉混交林,在溝箐中多以櫟類為主的常綠闊葉林。山脈的中部至背部多為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溝谷地帶多為闊葉林。全鄉境內有針葉林、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國家級保護植物有銀杏、紅豆杉,受保護的動物有麂子、獐子、白腹錦雞、貓頭鷹、水獺、穿山甲、雲貓、赤鹿、果子狸、貓頭鸚等。漁泡江、格谷河氣候溫和,終年無霜,有豐富的魚類。菌類有牛肝菌、雞樅、山雞樅等,2006年全鄉菌類綜合產值達400多萬元。

特色產業

核桃等林果產業
全鄉林業工作緊緊圍繞“保護生態,促農增收”的目標,突出該鄉地處半山區、立體氣候明顯、適宜發展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的特點,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國家的有利政策,結合乾果價格上漲的市場優勢,依託天保退耕還林及林業科技推廣示範,積極做好核桃、板栗等林果樣板的規劃落實,鼓勵農戶退耕還林,在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加強對核桃、板栗的中耕管理,提質增效。2006全年共補植核桃500畝,新植1074畝,實施集約化經營400畝,核桃產量達759噸,板栗產量達440.1噸,全鄉核桃產值1518萬元,全年林業總產值達到1657萬元,人均經濟林果收入1220元,成為民眾增收的第一支柱產業

烤菸產業

全鄉牢固樹立“煙興鄉興、煙興民興”思想,注重抓好穩定面積、擇優布局、最佳化良種、科學育苗、規範栽培、精心管理、適時采烤等措施,提質增效。2006全鄉移栽的7630畝烤菸,做到了統一化商品化育苗,專人管理,推廣漂浮育苗4500畝,全鄉共辦鄉村樣榜9片719畝,並進一步加強中耕管理,發動民眾及時進行薅鏟、提溝培土,突出抓好蓋膜、揭膜、封頂打杈、藥物抑芽等重點難點工作,經過精心組織,全鄉2006年共收購菸葉74.15萬公斤,產值達778.7萬元,其中級內菸葉61萬公斤,產值734.4萬元,均價達12.04元。

畜牧業

一是狠抓區域規模養殖,結合農村小額扶貧無息貸款的發放,大力扶持畜牧業養殖戶;二是做好品種改良和新法飼養;三是做好技術服務指導;四是認真開展疫情監測和防病治病工作,建立了對“5號病”、“羊痘病”和“禽流感”等疫病的防堵和信息上報制度。2006該鄉畜牧產業健康發展效益顯現,全年牛出欄1443頭,羊出欄7706頭,生豬出欄10307頭,畜牧業總產值1403萬元,比上年增長102萬元,增長7.9%。

蠶桑產業

大力發展蠶桑產業。一是加強蠶桑產業的領導,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投身到蠶桑工作中;二是廣泛發動民眾栽桑養蠶,新植桑園562畝;三是指導桑農做好現有桑園管理,使現有桑園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四是加強技術指導,對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處理,努力提高蠶繭質量;五是加強收購管理,做好服務工作;六是推廣小蠶共育、紙板方格簇等先進的養蠶技術,實現提質增效。六項措施為全鄉蠶桑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全年養種量及蠶繭產量均較上年大幅度增長。

人口衛生

全鄉轄三岔河、格谷、白泥田、蕎苴、背陰地、達么、直么、新田、他的么9個村委會92個村民小組,有農戶3309戶,總人口13399人,其中農業人口12942人,非農業人口457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2.89‰,死亡率9.21‰,人口自然增長率3.68‰。總人口中有少數民族人口5430人,其中:彝族5208人,白族8人,苗族162人,僳僳族28人,拉祜族2人,傣族6人,藏族4人,其它少數民族12人。
2006年全鄉共有1所衛生院,9所村衛生室,共有技術人員24人,其中執業醫師8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護士1人,醫療用病床13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191人,參合率92.7 %,在州、縣、鄉、村治療共享受新農合醫療補償7441人次,補償金額164906.4元;全鄉有1個敬老院,共收養7人;全鄉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2人,完成農村養老保險擴覆97人;全鄉參加農村居民住房火災保險保農戶1564戶。

文化教育

通過廣泛開展農民文藝演出和農**動會、文體活等形式,進一步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2006年完成了縣鄉有線電視連網,實施了4個村120戶農戶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實現全鄉電視覆蓋率達90%,促進了外部信息的融入。
堅持“經濟要發展,科教須先行”的原則,努力實施科教興鄉戰略,加強對《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力度,鞏固落實“普九”、“普實”成果顯著,順利通過了州人民政府組織的對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普及實驗教學的複查驗收。進一步加強中國小教師隊伍的管理,落實學校的安全責任制,加大信息化建設,開展遠程教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06年全鄉有1所中學,3所完全國小,1所半寄宿制國小,有專任教師118人,其中國中專任教師35 人。有普通國中在校生532人,國小在校生104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2006年國中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升學率70.6%,比上年增長26.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