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民族復興促進會會刊》1934年12月創刊於上海,不定期刊,由大夏民族復興促進會發行,館藏第一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夏民族復興促進會會刊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4年
- 出版周期:不定期
人員編制,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人員編制
主要撰稿人有、鼎華、陳普、趙士偉、王裕先、宣武林、劉登崧、孟滋霖、孟傑、易良輔、陳鏡、孔繁禔、陳如暉、吳耀焜等人。
刊登內容
該刊是由大夏民族復興促進會主辦的校園刊物,屬社會科學綜合性刊物,以謀求中華民族之復興為其使命。刊中文章討論了民族復興之基本原則以及民族復興與政治、經濟、教育、社會、農村、文學、婦女、法律、實業、建設和“新生活運動”之間的關係。大夏民族復興促進會是校園組織,講求實事求是,不尚空談,重視實際,主要舉行分組訓練,對特殊問題發表宣言,組織會員讀書會,實行新生活運動等活動,該會還聘請顧問指導、邀請名人演講,組織出版期刊,進行專題研究。《大夏民族復興促進會會刊》即為該會的會刊。刊中主要刊登同人有關民族復興問題思考文章的匯集,這些文章體現出當時青年的所思所想,具有重要的思想史價值。此外,吳耀焜的《本會之“昨”“今”“明”》,還追溯了該會過去會務開展情況,關注現在工作的動向,探討將來發展的方針,對於了解大夏民族復興促進會具有重要的價值。陳如暉的《民族復興之基本原則》所提觀點也較具時代價值,該文認為欲求民族復興,必先確立:“行也,乾也,做也”的先決信念。同時提出民族復興的五大原則:從小節做起;從本位做起;今日做起從此地做起;從青年做起。還有《革命領袖蔣先生說》,刊有蔣介石有關民族復興、個人修養、治國思想等方面的言論。
文化傳統
《發刊辭》鼎華
慨自東北淪亡,河山易色,內地匪氛,燎火日熾。丁茲內憂外患,國亡無日,軫念時艱,驚懼益深。儕輩青年學子,生逢多難之家,能無感而不奮乎?匹夫興邦,義無容辭。惟鑒諸往昔,全國意氣紛爭,上下相互責諉,既無補於寸土尺地址收復,又不堅其拯救邦家之決心,祗成洩一時之忿念,毋慮玉碎於事。語云:“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同人等深信救亡之道,期於全民族之復興,與其沉舟以取快於目前,曷若臥薪以待來茲。迺於悲感交集之中,硜硜然集合有志致斯者數十人,發起本會,振臂一呼,群情回響,復蒙全校師生之贊助,爰為組織。斯時也,值民國念二年之秋,本會遂應運而生矣。
日月逝矣,歲不吾興。倏忽間,本會誕生迄今,已有年余,在此時期中,雖無若何成績可言,而本會敏事慎言,就道而止,言中倫,行中慮,始終一以貫之。會務進行,素以崇其實而不尚空譚,重其質而不泛數量。它如各種專題之研討,國內外大事意見之發表,讀書會之組織,新生活之力行,已為同學所共知。且全體俟待來年,又如民族復興講座之設立,調查參觀團之組織,叢刊之編纂等等,當盡綿力,一一促其實踐,此本會已略見駸乎日上之象。語云:“逝者如斯,不分晝夜”,能鍥而不捨者,發而當必中,同人等既以此自勵,益信青年救國之基,實韌於此。是亦復興民族之一助云爾。
現在匪共敉平,東北依然,環顧國際風雲之險惡,談之色變。頻聞四域災饉之塞塗,言之心悸,瞻念國難,憂傷何巳。吾人處於今日“不淪亡即復興之分水嶺上”,猶有待於全國青年之一致奮起,共負救亡圖存之使命,同人等,不揣譾陋,今將各種問題之一得,言簡意賅,匯集付梓。深知一丘之貉,如滄海之粟。願此刊之出,就教於常世君子,切磋於四域青年,協謀中華民族之復興。則國家前途,庶乎有豸。敬於發刊之始,與全國志士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