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師塔銘

《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師塔銘》是唐代王維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師塔銘
  • 作者:王維
  • 創作年代:唐代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淨覺師塔銘
光宅真空,心王之四履;建功無旱,法將之萬勝。故大塊群籟,無弦出法化之聲;恆沙眾形(闕二字),為寶嚴之色。至如六師兆亂,四諦徂征,開甘露狹小之門,出臭煙朽故之宅。踞寶床而搖白拂,徐誘草庵;沃金瓶而緊素繒,遂登蓮座。足使天口雄辯,刮語燒書;河目大儒,掊仁擊義。斯為究竟,孰不歸依?禪師法名淨覺,俗姓韋氏,孝和皇帝庶人之弟也。中宗之時,後宮用事,女謁寢盛,主柄潛移。戚里之親,同分圭組;屬籍之外,亦綰銀黃。況乎天倫,將議封拜,促上方令鑄印,命尚書使備策。詰朝而五土開國,信宿而駟馬朝天。禪師嘆曰:“昔我大師,尚以菩提釋位;今我小子,欲以恩澤為侯。仁遠乎哉?行之即是。”裂裳裹足以宵遁,乞食餬口以兼行。入太行山,削髮受具,尋某禪師故蘭若居焉。猛虎舐足,毒蛇熏體,山神獻果,天女散花。澹爾宴安,曾無喜懼,先有涸泉枯柏,至是布葉跳波。東魏神泉,應焚香而忽涌,北天眾果,候飛錫而還生。禪枝必復之徵,法水再興之象。聞東京有頤大師,乃脫履戶前,摳衣座下。天資義性,半字敵於多聞;宿植聖胎,一瞬超於累劫。九次第定,乘風雲而不留;三解脫門,揭日月而常照。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雲地比邱,欲成甘蔗之種。大師委運,遂廣化緣,海澄而龍額珠明,雷震而象牙花發。外家公主,長跪獻衣;薦紳先生,卻行擁彗。乞言於無說,請益於又損。天池杯水,遍含秋月之輝;草葉樹根,皆沾宿雨之潤。不窺世內,門人與宣父中分;不受人爵,廩食與封君相比。至於律儀細行,周密護持;經典深宗,毫釐剖析。窮其二翼,即入佛乘;趣得一毛,亦成僧寶。於是同凡現疾,處順將終。忽謂眾人,有疑皆問,我於是夜,當入無餘。開口萬言,音和水鳥;踴身七樹,光映天人。如暫出行,泯然趺坐。以某載月日,歸大寂滅。某月日,遷神於少陵原赤谷蘭若。香油細氎,用以茶毗,合璧連珠,為之葬具。城門至於谷口,幡蓋相連;法侶之與都人,縞素相半。叩膺拔髮,灑水坌塵。升堂入室之徒,數逾七十;破山澍海之哭,聲振三千。則有僧某乙、尼某乙、故惠莊某氏某郡主、賢者某乙等,各在眾中,共為上首。或行如白雪,或名亞紅蓮;或為勝鬘夫人,或稱毗邪居士。二空法外,何處進求?七覺分中,誰當決釋?猶衣舍利,冀獲菩提,身塔不出虎溪,淚碑有同羊峴。表心成相,相非離於真如;敘德以言,言豈著於文字。乃為銘曰:
小三千界,後五百年。空乘玉牒,莫睹金仙。無量義處,如來之禪。皆同目論,誰契心傳?(其一)弟在人間,姊歸鳳闕。去日留訓,別時翦發。累賜金錢,將加印紱。忽爾宵遁,終然兩絕。(其二)救頭學道,里足尋師。一花寶樹,八水香池。戒生忍草,定長禪枝。不疑少父,更似嬰兒。(其三)既立勝幡,並摧邪網。利眼金翅,圓身寶掌。巧撮死龍,能調老象。魔種敗壞,聖胎長養。(其四)四生滅度,五陰虛空。無說無意,非異非同。此身何處?彼岸成功。當觀水月,莫怨松風。(其五)

作者簡介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